浅析孔子“文质彬彬” 的君子思想

2022-04-23 22:10:12郭婷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庸君子孔子

郭婷

【摘要】 “文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孔子提出的,作为塑造理想人格——君子,所应该具有的两种基本素养,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这种文质兼具的看法,同时也是仁与礼、美与善的统一。文质二者适中,相辅相成的协调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中庸。本文将从文质结合的观点出发,在谈论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础上,与中庸思想相联系,并通过分析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文质兼具的君子观放入当下社会。这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 孔子;文质彬彬;君子;中庸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062-03

从古至今,我国都特别重视人格修养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儒家思想,坚持追求理想人格,包括圣贤、君子,都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儒家的人格理想中,圣人是不易达到的境地,但是君子,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只要人们尽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在《论语》中,“君子”这一概念出场次数众多,共出现了107次,有时单独出现,说明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品德,例如《颜渊》篇中,司马牛曾问过孔子,什么才是君子,孔子给予答复:“君子不忧不惧”。有时也伴随“小人”出现,通过二者的对比,更加体现君子的高尚之处,例如《述而》篇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文质合一——塑造君子形象

《雍也》篇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君子单独出现,孔子在文质方面为君子做了规定。所谓质,在此处指的是朴实、内在的实质或内在的修养;文,指的是文采或外在的表现,仪容举止。孔子认为,如果朴实胜过了文采,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胜过朴实,人就会显得浮夸,二者任何一方太过都会物极必反,只有相互配合,恰到好处,秉持中庸适度的原则,才是所谓君子的形象。在此处,孔子辩证地看待了文与质之间的关系。作为君子,既不可以不重视学习,同时,也不能忘记修饰自己的外在。

这其实很好理解,例如,《颜渊》篇中,棘子成与子贡对文质进行争辩,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内在的本质即可,无须讲究文采。但是子贡却认为,文质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他把质比作动物的皮,把文比作动物的毛,动物的皮都是一样的,是因为毛的不同来区分动物的,如果把昂贵的虎豹的毛去除的话,就和廉价的犬羊皮没有区别了。人也一样,没有了外在的文采,内在的修养就无法表现出来,就和“君子”有了差距。所以应该内外兼修,既要有朴实本质的内在修养,又要有高雅的外在表现,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广义来说,孔子的“文”,其意义不仅限于文采,大到礼乐典章、小到文采、举止,都可以用“文”来表示。同樣,“质”的含义也不仅限于内在朴实的本质,内在的道德修养也可称为“质”。在一定程度上,“文质”的概念是可以和“仁礼”概念相联系的,“仁礼”同样是内涵与外在的关系。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颜渊曾问孔子,如何才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看来,要达到政治清明,社会关系稳定的目标,关键在于确立以及维持社会伦常秩序。而礼和仁在这一伦常秩序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以“仁”为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准则。而且在《论语》中,孔子也对“文”和“质”进行了定义,把文质和仁礼联系了起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第十五》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第十四》

“义以为质”,即把内在的仁义道德作为质;“文之以礼乐”,即把外在的礼乐作为文。把“文质”与“仁礼”联系起来,就是既要有仁义等内在品质,又要有符合礼仪的表达方式。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礼是外在的对君子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礼对于个人起着外部的规范作用,仁要求人们要以爱人为出发点,按照礼所规定的原则来约束自己,所以,仁是人们以礼为原则的内在修养。君子的“仁”,就是质,是内在的品性修养,君子的“礼”,就是文,是外在的言谈举止,二者就像动物的皮毛,缺一不可,仁与礼、文与质应该内外相合、不偏不倚,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谈到文与质,孔子的另一对范畴也有对应之处——美与善,虽然美、善概念在美学领域经常出现,通常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规范要求。《八佾》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但是,这两个概念同时也是人格修养的标准,善便是质,是君子的内涵品格,美便是文,是君子的外在表现。“善”,也可理解为儒家倡导的仁德,无论是孔子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之境界,还是成人之美、宽以待人的德之准则,都体现君子内在之修养“善”,它是内在的、隐性的,属于内容上的美。而“美”,不单指美丽、漂亮之意,在君子身上,美可以理解为受内在的善的影响,君子的举止行为谦逊有礼,“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给人一种舒适与美感,它是外在的、显性的,属于形式上的善。这种,尽善尽美、文质并重的状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理想人格。

但是,如果说要在“文”与“质”之中找一个最主要的,孔子认为“质”是“文”的基础,“质”要比“文”更重要。《八佾》篇中,子夏曾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复:“绘事后素。”子夏就得到了结论:“礼后乎?”,孔子认为,有了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画上色彩,所谓素色,指的就是仁义之质,有了素色内涵,才能在上面加以纹饰、绘画;有了内在的仁义,才能通过礼仪表达出来。所以子夏也得出结论:礼成于仁义之后。不管是孔子还是其弟子都认为,人首先要有内在的品质,然后才能通过礼仪进行表达与修饰,这样的人,才是“文质彬彬”的人。

所以,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以得出,君子是文质合一、仁礼合一、美善合一的,君子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仪容举止都同样重要,没有内在的质、仁、善,就如同没有内容的空壳一般,外在也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外在的文、礼、美,内在的东西就无法传达到外界,一腔修养无法表达,在外人看来也与寻常人无异。只有质实而文茂,内美而外秀,文质不偏不争,中正平和,才是君子应有之风度,这也体现着儒家的中庸思想。

二、不偏不争——尽显中庸之道

在“文质”关系中,孔子提出了三种情况,“质胜文”“文胜质”和“文质彬彬”,他对前两种倾向持反对观点,他认为,前者会显得粗野,后者会显得浮夸。所以“文质”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偏胜,而是要“文”“质”的统一与融合。

“文质彬彬”中的“彬彬”,其意義就是形容交杂而均和的样子,是相得益彰,匹配有度。所体现出来的便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原则。中庸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所谓“中”,就是适度、准确、合宜并且含有真理之意,体现的是处理事物的准确性原则;所谓“庸”,就是普遍、平凡且含有应用之意,体现的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原则。所以“中庸”,指的就是真理性的理论与实践中的运用相结合,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是万事万物普遍适用而正确的真理。中庸虽然讲究的是“中”这个原则,但是其并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也不是要求人们放弃自我,归于平凡,与平民、“小人”同流合污。“中庸”真正讲的是待人处事要秉承适度原则,注重掌控分寸,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从而达到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孔子以为,中庸这一道德原则是至高无上的。还对君子与小人做了区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所以,君子的道德修养与外在举止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小人的言行举止是要违背中庸之道的。“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正是反映了这一点。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派系对文质关系都秉持与儒家不同的态度。因为当时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龙争虎斗,各显神通,企图自己的思想能被国君或广大平民百姓所接纳,因此他们的思想大多重实用,轻表述,不重视文采,甚至还对其持以批评态度。例如和儒家同为“显学”的墨家学派,就持以“非乐”的思想,认为这些“音乐”“文采”不能切实解决百姓的问题,统治者如果重“文”,反而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实用性不足,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否认“文”的价值,但是不难看出,墨子提倡的是先“质”而后“文”,“文”是要服务于“质”的。道家与法家同样在文质关系上秉承与儒家分歧的立场。老子曾经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圣人以腹不为目。”所以他对形式、文采是持以否定态度的,《老子》中言: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德经·六十二章》

但是他又提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八十一章》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四十五章》

所以,老子认为,完美人格不是外形上的显现,而在于内在的涵养,这与孔子所提倡的文质并重观点不同。而庄子甚至认为儒家重文导致人心扰乱,他在《德充符》篇中,描写了一些肢体残缺不全的人,旨在告诉人们应该破除对外在形象的重视,应该关注自己内在的德性。他认为一个有内在道德的人,不应该去计较外形的美丑,即所谓的“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这与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观很不相同。而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孔子始终认为二者并重,其弟子也继承他的思想,认为文质应该匹配有度,正是坚持了中庸的思想,即使“文质彬彬”这一中道很难实现,但是孔子并没有放弃对它的追求。

三、文质并举——促社会和谐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质彬彬”这一词的含义逐渐有了变化,原本指一个人内外兼修,后演变成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文雅有礼,只看一个人外在行为,因此就窄化了其原本的人文内涵。所以重新还原“文质彬彬”的原本含义并运用于当今社会中是很有必要的。

“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在促进个人的精神文明发展,还是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力发生了转变,也由于受他人思想的影响,开始更多的关注物质利益方面的追求,慢慢被物欲所奴役,在利欲的大染缸里逐渐迷失自我,丢失了自己最质朴的本性,虚荣心占据了主位,人们的内心生活逐渐失衡。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特别是火热的娱乐圈就出现了这种新趋势,即许多人不注重内在的知识素养,道德修养,渐渐趋向“重文轻质”这一步,成为不重内在,只重外在的“花瓶”形象,逐渐虚伪化。还有一些人,外在的“文”与内在的“质”都有所欠缺。从外在来说,许多人语言粗鲁,行为张扬,不懂得谦逊礼让,不讲道德,各种有损自己形象的行为层出不穷,而自己却毫不在意,文明礼仪趋向于缺失。从内在来说,重利轻义成为许多人实际追求,他们不以“义”为质,而是以“利”为质,虽然有些人口中说着做好事,做贡献,但是也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些人已经成为实在的功利主义者。这都在说明,“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已经离大家越来越远。

所以,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内外修养息息相关,“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正是着眼于人的内外修养,从外在来说,要有合乎“礼”的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从内在来说,要着重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强化人们的道德涵养,注重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增强知识的积累,注重内在的自我反思,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大家应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而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此,国家必须要重视人文社科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我国也确实在一直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

“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许多人们都片面追求感官享受,追求欲望的满足和宣泄,导致信仰的缺失,人性的扭曲,而孔子的“文质彬彬”这一思想,主张把文质中和起来,在促进人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人才的支撑,所以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

加强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增强对人民进行“谦谦君子”的教育,在行为约束的同时不忘注重内在品行、内在道德的修养。这样,才能彰显中国人的形象与风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国际交往中也能尽显大国风范。在这一过程中,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当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符合现代文明所要求的礼仪、礼节和礼貌规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君子形象,为当今社会人们加强人文修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标准,为我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供了借鉴资源和历史积淀。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儒家“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意义是非常大的。就像英国的“绅士”文化一样,中国社会的和谐完美,离不开文质彬彬的中国人,要构建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离不开人们的共同努力。

文质兼具的君子形象,既是对人们得以塑造君子形象的标准和定位,同时,也是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的君子之国的要求。孔子文质兼具、协调发展的思想,对于当今人格健全和和谐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芬,徐儒宗.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20.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田广清.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5]谢凌香.孔子“文质彬彬”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1,(9).

[6]秦倩倩.孔子文质观探微[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1,(3).

[7]齐晓红.孔子文质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5).

[8]孔楠.论孔子的“尽善尽美”与人格修养之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

猜你喜欢
中庸君子孔子
中庸自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4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君子无所争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有君子之道四焉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