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夜市文学景观的建构及文化观照

2022-04-23 22:10:12张琪琪李苑榕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夜市宋词

张琪琪 李苑榕

【摘要】 宋代词人笔下的夜市文学景观主要围绕场景下的人物、景色以及相关活动展开,从宋人对夜市景观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宋代夜市文学景观的建构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映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狎邪之游与歌妓文化、极昼之景与商业文化、茶酒之馥与儒士文化。这其中展现的城镇夜市的繁华景象,时令节序下的民风风俗,赋予文人儒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享受意蕴,凸显了君子关注社会、“乘物以游心”的生活方式和汲汲用世外向追求的文化心态,呈现了世俗词中独特的都市夜生活文化。

【关键词】 宋词;夜市;文学景观;文化观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025-03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宋代都市词中的文学景观研究”(项目编号:YCX21029)。

“夜市”是从天黑到天亮这一时间段的市场,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是时代下城市发展基于商品经济繁荣的必然产物。《唐会要》中记载开成五年“京夜市宜令禁断”是较早出现对“夜市”一词的记载,证明当时京都已有夜市的称谓出现。至乾德三年宋太祖颁布诏令“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1],夜市的运行才得以允许并繁荣起来。《都城纪胜》记载汴京市集买卖昼夜不绝,其内容涵括了诸如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等等,而在《梦梁录》卷十三“夜市”中还记载了杭州市集所卖共47种果子和四时景物,并有衣市、坐铺等等诸色公私营干,至深夜闹声才罢,由此宋代夜市的繁华程度可窥一斑。从文学方面來看,宋人在夜市题材的选择和物象的选用上有所不同,书写了许多与夜市文化糅合的词作。文人对宋代夜市的书写不仅限于笔记、诗赋当中,宋词怡情娱乐的特征与之相结合,创造出了宋词中独特的夜市文学景观。从对文化方面的观照论析,宋人以夜市文化为基础创作的词作中描写了大量市井民俗,呈现了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夜生活描绘。随着家国危亡与纷争不断,词不仅具有娱宾遣兴的文化功能,逐渐也变成宋士大夫寄托内心感情的文体之一,夜市景观的建构意义也在于此。本文采用词史互证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补充与了解宋词中的民俗民风,还能够通过分析描写市民的生活,揭露隐藏在夜市生活背后的社会现象。

一、狎邪之游与歌妓文化

词最初由歌妓演唱,系音乐文学,故每每与之发声。宋人谈及词盛源于歌妓之盛,并非无由来之说。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言:“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合奏,从此乐调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以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2],自唐代天宝以来歌词内容与音乐相一致,燕乐与之配合,歌妓唱词成为宋代歌唱队伍的主力军是正常的发展规律。至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认为:“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3],词是以乐曲配合歌词,即“以词定音”、按谱填词。综上所述,由此印证了词盛源于歌妓之盛的观点。

宋词中狎邪之游与歌妓文化的勃兴亦有着密切关联。宋词夜市景观中的狎邪之游即为狎妓流连于市井、酒肆、宴集等娱乐场所,这一行为的流行主要取决于宋人回归儒学后对个人修养的追求和享乐意识的渗透。一方面,士人、市民避讳白日宣淫的道德观念,乐妓等歌唱娱乐活动在夜晚时段最为频繁,多集中在市井巷陌。诚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4]宋代城市布局中的妓馆数量并不逊于唐与五代,其范围竟涵括了御街东侧、城墙两旁,且与太学相隔不远,在此基础上,北宋时期歌妓与词人的关系自然而然地紧密起来。另一方面,无论是如履薄冰的北宋官场还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宋代统治者对文人的优待间接导致贪污受贿风气的产生,狎邪之游的风气便一直呈现滋长的态势。南宋文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歌馆》记载平康诸坊:“皆群花所聚之地。”且言其余茶肆等地,皆有歌妓着妆迎门“争妍卖笑”“摇荡心目”。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也曾与娼女共政,得到“淫秽不忌”的评价,可见狎妓已经成为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狎妓之风的盛行,导致两宋词家普遍地将狎邪之游放置于夜市景观中,词句中往往多选女性化的词境与语境描写。一部分词人狎妓出游,只出现在一个场景之中,人物描写集中在女性上,如周邦彦《解语花·上元》“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5],将元宵节庆时节,狎妓夜游花市的回忆进行描述;另一部分词人着重描绘夜市之景,歌妓成为游乐的搭配而非主体,如阮阅《感皇恩·芝检下中天》“满城灯火,又遍高楼深院。宝鞍催绣毂,香风软。”[6]描写了元宵之夜狎邪观灯、共饮宴会的场景。二者虽略有不同,却都将狎妓之游这一活动展现得清晰明了。

值得另说的是,在长期混迹于妓馆的现实条件下,柳永大量创作了描写狎妓之乐的词,这一主题也在他这里达到了极致。如其《长相思慢》: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7]

本词写都城中喧嚣繁盛的夜市景色。“喧”与“满”的描写既生动又鲜明,此时以居民住宅的恬静,引出词人驻足巷陌“平康坊”欣赏歌声这一有意之举,推进对伊人容貌的精心描绘,“向”和“认”是词人的踌躇,“旧日”“依然”则表明二人久别重逢,各自有意再续前缘。可是气氛陡转,思及自身的多番经历痛楚顿然生成,现今无几数钱财,男女之情恐是缘尽之态。此词辗转入深,将文人才子与瓦舍妓女的相互尊重与互相情愫进行了表述。也正是因为这一情感美的描绘,将两人带入了一种具有平等身份的情感对立阶段,这种精巧的情感美结合修饰性的语言,就使得描写狎妓之乐的词从大俗转而为雅,达到柳词艺术成就的突破。

事实上,在经历中唐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使得宋代都市形态愈加成熟,而随着江南地理优势的凸显,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文人流连都市中浅斟低吟,形成了一幅雅俗兼备的社会生活画卷。总览宋之一代,歌妓文化与狎邪之游的盛行是宋词夜市文学景观中的最夺目的存在。

二、极昼之景与商业文化

宋代夜市的开放,目之所及是一片繁华的都市景观,最为直观的是那恍如白日的巷陌纵横处,通夜开放的市井酒肆、勾栏瓦舍,正如《东京梦华录》“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8]所言。两宋都市词多写节序,而张灯游赏是全民性的节日娱乐活动,衍至南宋临安等都城的夜市发展程度也并不逊色于北宋东京,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街市点灯盛况:“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9],当时地方州郡效仿京都逐渐张灯至五夜,其热闹可谓空前。

宋人对夜市景色的描写中,灯光场景是最醒目的存在。灯光从心理学上来说是可以表现或者激发人的情绪,宋代商业建筑的精妙自不必多说,可是灯光作为媒介充实了人的视觉体验。无论是在街道上,还是在封闭的商业环境,例如茶坊、酒肆中,有了灯光对人的情绪的催化,会给人舒适的、新奇的视觉感受,同时具有消解部分疲惫的作用,给人一种室外已入黑夜,室内却恍如白昼的时空倒置的幻觉。此时,词人的情感诉求更易抒发,试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0]

此词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之夜街道两旁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市井盛况,满目花灯如树之花叶一般繁茂,满天焰火纷纷,如星如雨,都市在一片华灯照耀下呈现花影婆娑的图景,将临安节日下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以及人们通宵玩赏的欢娱情状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展现其孤芳自赏、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理想人格。王国维《人间词话》曾将此词作为人之成大事业者的最高境界,即历经磨难后的豁然开朗、终有所获。部分文人推崇下阙,认为上片描摹元宵灯节平平,可如若不是在这昼夜颠倒的特定情境下,恐怕也难有此番感慨。

关于宋词夜市景观中的灯光场景描写,类似的词还有张先《玉树后庭花·上元》:“华灯火树红相斗。往来如昼。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11]此词是元宵节庆之日张灯结彩、灿烂炫目的夜市之景。似满天星斗的灯市之下是来来往往的人流车马,看着被照得发白的桥身,词人感慨的却是韶光易逝。这是以乐景衬哀事,哪怕是华灯初上繁华闹市,却唯余酒醉到天明的悲戚之情。

宋代夜市的文学书写不仅具有还原当时社会生活的纪实作用,也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都市生活与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灯红酒绿的夜市环境中,错落的人间灯火总归是比夜月更加璀璨奪目,夜市给人的心理带来的短暂变化,占据了心中或许是片刻,也或许是永恒的记忆。从文学心理学的层面来说,夜市繁华之中的极昼现象极为醒目且新奇,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感觉,使宋词在创作中呈现出新的历史文化语境。故而宋人对夜市灯光场景的描绘,是商业文化繁荣之下词人的即目之景,作为现实存在的瞬间物象成为触景生情的源头而被文字记录下来。

三、茶酒之馥与儒士文化

宋代社会经济和坊市制度的空前发展,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民间饮食的名目迅速增多,加之宋代节日一般氛围繁盛,政府在节日期间对民间的限制或有所放松,喜庆节日时夜间成群出游享玩,在宋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之乐,茶酒之馥的夜市特征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至成熟阶段。夜市能够形成茶酒文化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三餐制中的夜食文化的普及。事实上,三餐制在唐代时期的北方中原地区已基本出现,可是在夜市中体现的夜食文化普及还得归咎于宋代生产活动、食物原料的运输,以及饮食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三者与茶酒文化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餐制对于夜市饮食的催化与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商贩庖人的活跃与创新对茶酒之馥的推动作用。“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12](《东京梦华录·卷八》),商贩和庖人出于牟取金钱或声名的利益,在茶酒兼之伴饮小食上下足了功夫。《梦梁录》卷十三“夜市”中记载“羊脂韭饼”“细粉科头”等等三十一种不重复的食品花样繁多。《梦梁录》记一般酒肆皆“兼卖诸般下酒,食次随意索唤。酒家亦自有食牌,从便点供”[13],足以见得饮茶、酒,品小食是宋代夜市最突出的饮食文化。

最后,儒士的推崇和宣扬给茶酒文化带来了特殊意义。当宋代中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宋人思想渐渐转变,他们的精神需求需要得到不断地升华,以符合社会各方面结构的进步。事实上,夜市中的茶肆、酒楼在文人心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梦梁录·卷十六·茶肆》中给出了一种当代人对茶坊的解释:“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14],“人情茶肆” 说明了茶肆不仅是宋代各阶层人民休闲娱乐的地方,还是人们情义往来、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夜市中的妓馆、酒肆皆是都市人游乐的场所,宋人的元宵节庆、中秋之夜、清明祭祖、重阳吟咏等等节序活动的文化内涵,都在夜市中得以窥见。故而茶、酒文化中蕴涵的宋人生活饮食审美趣味,是宋代市民在城市空间中逐渐形成并完备的文化心态,呈现的是宋人思想中的儒式精神:他们在坚守饮食文化传承的同时,给具有社交媒介作用的煮茶、饮酒等行为,赋予了文人儒士日常生活的一种精神享受意蕴,凸显了君子关注社会、汲汲用世外向追求的文化心态,不同于在激烈复杂的党派之争中的局限,夜市生活中的闲适、“乘物以游心”的生活方式更能有效地排解内心的压抑情绪。

虽然宋代儒士口唱节俭的号声,但是都市词中的夜市生活却几乎秉持着奢靡、繁华的饮食观念。两宋都城相较现代是较为封闭的消费城市,加之城镇人口快速聚集,居于皇城、官邸以及富宅中人的消费要求极高,上行下效,逐渐影响社会风气造成社会奢侈风气盛行。无论是秦观《满庭芳·茶词》“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中珍贵的密云龙茶饼,还是周密《探春慢》“彩胜宜春,翠盘消夜”中上元之夜的宵夜“翠盘”之雅名,皆可看出词人在追求食物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的,甚至饮食对于文人群体来说也满足了其一定高度的物质精神需求。

宋词饮食文化中茶酒的娱乐属性和儒士对夜市这一文学景观的建构,二者应该具有互相催化与还原的关系。茶酒的娱乐属性是儒士切身的体会,是夜市文学景观有力的建构动机,前者不仅带动夜市发展与经济的活跃,还可以使民众感到“有为生之乐”,宋代茶酒业富于娱乐的性质,大大占据了其社会功能的比重。而文人在宋代的社会地位导致他们的看法尤为重要,儒士心态影响了他们对夜市市场的反映,市场又根据这些反映作出相应改变,是夜市文学景观的建构基础。综上所述,从词作中夜市景观的建构可以看出煮茶饮酒是宋代各种节序中民俗内容集中的行为方式,无不具有全民性、娱乐性,蕴含了宋之一代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审美情趣。

四、结语

诚如袁行霈先生认为“词是一种都市娱乐文学”,都市夜市生活的世俗性在词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处于复杂纷飞的时局中人指出一条入世旷达的道路,亦为时人提供了不拘一格的革新气概,起到改革振兴的作用。同样的,宋词的创作和传播与夜市等城市景观中的物质文明、社会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历史文献中的文学景观进行重构,能够探寻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学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6253.

[2]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32.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73.

[4]孟元老著,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16.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周邦彦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09.

[6]唐圭璋编.全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641.

[7]唐圭璋编.全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33.

[8]孟元老著,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22.

[9]西湖老人.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西湖老人繁胜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11.

[10]唐圭璋编.全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884.

[11]唐圭璋編.全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78.

[12]孟元老著,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87.

[13]耐得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梦梁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31.

[14]耐得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梦梁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30.

作者简介:

张琪琪,女,贵州铜仁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李苑榕,女,陕西榆林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猜你喜欢
夜市宋词
大观楼夜市掠影
华人时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3:10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华人时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48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云南画报(2022年3期)2022-04-19 11:15:50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文化夜市“点亮”福州夜生活
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46
品读宋词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46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网红”夜市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4
老天津卫的璀璨夜市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06 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