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芳
摘 要:不少人听说过“优秀学生的好成绩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和家长教出来”,这句话强调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如果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外在再多的付出也收获甚微。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从家庭、学校和老师三个层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内驱力 激发 方法
优生与差生的表现相差万里,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学生的内驱力。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1]。个人的理解是,内驱力是人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或者愿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不由自主的,破土而出的,凤凰涅槃的内在力量。内驱力就是一种本能的生命力,有句话说得非常好,“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则是生命。”内驱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 它存在人的身体和意识里面,需要把它激发出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呢?本文将重点从家庭、学校、老师三个层面分析这一命题。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有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观,家长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抗挫力和成长性思维。家长要把培养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作为目标,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溺爱。如果太过溺爱而大包大揽,反而会滋生很多问题。笔者有一个表弟,是独生子女,从小他爸妈都不让他做家务,渐渐地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没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稍微一遇到挫折就会崩溃。父母会毫无原则地满足他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他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也体谅不到父母的辛苦,觉得任何事情发生都有父母帮忙兜底,看不到努力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自己才是主体。要完成一个事情,孩子自己要有意愿并采取行动,家长只能是协助者,而不是替代者。家长要爱孩子,给他安全感,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必要的时候推一把,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再“雪中送炭”,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动机。家长要让学生由内而外,自己自发性地、不由自主地去学习,让他正儿八经地为自己的事情百分之百地全然地负责。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学生青少年时期除了家以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一个学生如果爱他就读的学校,能找到归属感,有主人翁意识,有愉悦的身心,那么他就会愿意在这美好的地方为前途奋斗。因此,学校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氛围,也应定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开办社团,开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等。让学生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他会发现自己最喜爱的那个领域,然后深潜下去,这个时候他内在的动力已经被激发。
三、教师层面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基于以上理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一)渴望
“渴望”是什么?是让人能一直坚持的深层动力源泉。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内心,深入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一定是基于对自身深度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把内驱力激发出来。
(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所教学科感兴趣,就要美化和丰富课堂,把课上好,老师要力求幽默风趣,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又能学到知识,自然就产生了对该老师或该科目的兴趣,自然就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三)制定小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孩子订立一个小目标。内驱力,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目标(需要),存在现状和目标之间的落差;然后,得是发自内心的自我驱动、而不是外界加诸的“要求”,来愿意付出努力去填平落差达到目标。目标要分解,应清晰、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有期限。笔者教过的每一个班,都能在教室墙上看到学生定的高考目标,不是清华北大,就是浙大南开等,这些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当他们努力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离目标太过遥远,根本无法实现,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内驱力也会减弱。
(四)赞美和信任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人类天然“有对优越感的追求” 。因此,教师应多赞许和认可学生的表现,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好事,都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会因此而开心。为了延续这种开心,他会争取有更好的表现和更大的进步,以期得到老师更多的赞许,这就刺激学生进入了良性循环:表现好——得到赞美——表现更好——得到更多赞美。
相信学生本身就具备向上的力量,相信孩子本身具备自学的能力,相信他们本身就具备学习的欲望。这种信任会激发学生的潜力。当学生不断地被肯定、被赞扬、被激励,驱动他变得更好更强的力量,便生根发芽了。
(五)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他就会为了获取更多的成就感而努力,会驱动自己朝着卓越迈进。如果学生因为失败而找不到动力了,可以帮助学生复盘他某一次的成功,让他深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和他一起总结一些名人做成事情的规律,不断地去复制这种规律。内驱力最关键的是启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让他有主人翁的心态,让他感受到成就感。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积极的、正向的心理体验。
(六)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能让学生从垫底飙升到第一的巨大推力,也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一种内驱力。应适当让学生看清现实,知道现实的残酷,有生存的危机。人都有自救的本能,为了摆脱痛苦和危机,学生会想方设法去调动自己的内驱力。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如果我们从家庭、学校和老师三个层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必定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他们才会源源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在学校期间必然通过日积月累最终形成质的突破,毕业之后离开了父母和老师,也能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奋斗的方向。追求卓越、突破自我、实现自我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的教学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郭萃.《新课程学习(下)》,2011
[2] https://www.meipian.cn/31da5efn “別让你的“外驱力”,杀死孩子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