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新教法 深得新体会

2022-04-23 22:40:49汪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野望教学法目标

汪梅

摘要: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取得良好成效,初中语文能否借鉴这种方法让学生完成“解诗题、理诗意、感诗情”的学习,并且让学生上手创作近体诗?本文以七年级《野望》一诗为例,从分析微课程教学法与古诗《野望》入手,详解设计与实践的过程、方法、成效与感悟,为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丽之窗。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08-0068-04

古诗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教学一般遵循“解诗题、理诗意、感诗情”的模式展开,而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古诗创新教学打破常规,主张“课前学习知识,课上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这种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与体验。笔者有幸初涉古诗词创新教学,颇有心得。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为例,分享实验的过程与感悟。

● 分析·微課程教学法与古诗《野望》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从课程理论出发,微课程教学法将“微课程”定位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组织形式、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具有宏观课程微观组织的特性”,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课前和课堂)、三大模块(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主张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在这个模式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内化。

王绩的《野望》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注释中在解释“东皋”时写道:“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由此推测该诗是王绩辞官还乡、隐居乡间时所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人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首联通过用典写出诗人的几分彷徨;颔联和颈联通过对远处静景和近处动静的描绘,既展示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又在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隐居的孤独和苦闷;尾联再次运用典故抒写苦闷之情。诗人将自己隐居时的情感寄托于对薄暮秋景的描写,使得各路名家高评此诗“浅而不薄”“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含蓄深深,不露线索,结法深厚”“然唐兴之兆见矣”云云。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微课程教学法的“翻转”模式尝试创新教学,围绕三大模块,设计了《野望》“翻转”教学的“三剑客”。

● 设计·课前与课堂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进入中国的本土化产物,追求“学什么,会什么”的学习意义。欲达此境界,教师必须事先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具体精准提炼学生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授予”任务驱动学生探索,开发视频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具有双重定义:从教师角度来说,它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所设计的表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它是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的载体。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关键是具体精准提炼达成目标,目标管理、问题导向设计学习任务。

(1)提炼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是教师依据课标,在参透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曰认知标准,强调的是“应该达到”,而不是“可能达到”。为了保证学习卓有成效,教师在提炼达成目标时必须真正吃透教材,做到具体精准地表述目标,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学,从而引发学习冲动。目标越是具体精准,根据目标设计的学习任务也就越容易围绕目标展开,从而支持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据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野望》一诗、观看配套学习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达到:①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②读准“皋”“徙倚”“犊”“禽”“薇”的字音,理解“东皋”“薄暮”“徙倚”“欲何依”“秋色”“落晖”“采薇”之意,能够平仄有韵地朗读全诗;③理解全诗的诗意,了解本诗所用的写作手法;④了解五言律诗的格式、押韵、对仗的规律及要求,掌握平声字和仄声字的辨别方法。

(2)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是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抓手,对学生而言,则是借以达成学习目标的脚手架。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任务”设计贯彻目标管理、问题导向的原则和策略,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如下。

任务一:知诗人、晓背景。

设计意图:此诗题目“野望”二字,虽较为简略,但相信学生应能知道其含义,所以在设计学习目标时,笔者从诗人和背景着手,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结合诗人王绩的生平经历和此诗创作的背景,对诗歌要传达的情感有初步判断。

任务二:识生字、解诗意。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是“熟练使用字典独立识字……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所以,任务二开始进入学习诗歌时需完成对陌生字的识认和书写。“解诗意”部分包括三个子项,即“释词意”“描景象”“谈诗意”。设置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步由理解字词释义提升到体会诗句情境,进而达到理解全诗大意的目的。

任务三:析写法、明情感。

设计意图:此任务是建立在学生熟悉诗歌(包括注释)的基础上,做到由内容到写法、由景到情的提升理解。问题一是对首联中用典手法的理解,由曹操“何枝可依”的迷茫来理解诗人当时辞官隐居的迷茫。问题二是通过颔联和颈联中对景物描写的顺序和手法来理解诗人于野外所“望”之境,进一步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问题三是根据注释“采薇”来推测所用手法,总结用典手法的作用。

任务四:学五律、诵诗文。

设计意图:“学五律”部分主要学习律诗的基本知识,如平仄(包括律诗的基本格式)、对仗、押韵三个部分。此部分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野望》的平仄、对仗、押韵,为活学活用做好格律知识铺垫。

2.配套资源开发

配套学习资源开发是保证学生能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有效支架,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视频开发属于“需求导向”范畴,是支持学生有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高质量地达成目标的关键。

在《野望》一诗教学中,笔者根据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共开发了五个配套学习视频。第一个视频对应“任务一”,第二个视频对应“任务二”,第三个视频对应“任务三”,第四和第五个视频对应“任务四”。因为五律的基本知识属于拓展知识,并且与课堂创作紧密联系,所以分量较重,难度较大,为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和畏惧感,所以分为两段视频介绍诗歌知识,易被学生接受。

3.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课堂学习任务单是学生通过“任务单+视频”的组合学习法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之后,进入“内化知识”的必要步骤,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课前所学知识,能够基于真实情境创作五言诗,获得近体诗写作经验,实现知识的价值。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主要聚焦于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

(1)提炼达成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与课前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有一脉相承之处,即都要求所提炼的目标应该具体精准,也有不同之处,即两者的核心任务有所区别,课前主要是“学习知识”,而课堂上学生需要“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因此,考虑到微课程教学法要求的“微课程”应体现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逐步提升的目标:①通过完成自学检测,巩固自主学习成果。②通过完成进阶作业,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与诗歌的写作手法。③通过完成“作诗文”任务,能创作五言绝句。④通过作品展示活动,养成同伴互助激发智慧的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地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野望》一诗学的是五律,为什么目标是创作五绝?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课堂学习时间是一个定量,创作五律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创作五绝的翻倍,甚至更多,创作五绝有利于控制创作时间;二是五律的格律知识除了二、三两联要求对仗之外,押韵、平仄、粘对等方面的要求都与五绝无异。只要要求五绝中至少有一联体现对仗,那么也就能掌握五律创作的方法。因此,将内化知识的目标设定为创作五绝。

(2)设计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应与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相对应,以确保学生完成任务有质量就一定能达成学习目标。笔者结合“达成目标”与本班学情,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习任务。

第一环节:测测你的学习力。这部分内容属于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字词的拼音、释义,诗句的理解、翻译,五律的基本知识理解与运用,诗歌的诵读。这一环节的完成顺序为:学生先独立完成检测,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的协作评价,最后由组长任选一份课堂学习任务单交给教师查验。

第二环节:敢闯难关攀新高。该任务属于在检测基础上的提升,引导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完成进阶挑战。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将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有关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梳理成为可视化结构方法集,为学生学习五律创作五言诗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秋景诗情我来写。这个任务属于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范畴,属于微项目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诗人在《野望》中借秋景抒情,而学生学习本诗的时间正好是深秋时节。因此,笔者制作了一个配乐的秋景图片集锦,其中有天平红枫、西山芦荻、木渎古镇的山塘秋水等,在学生进入课堂创作之前播放,为学生从事诗歌创作提供唤醒经验的情境,并链接之前学过的关于描写秋景风情的诗歌,供学生借鉴。

有了对《野望》借景抒情的理解和对诗歌基本知识的了解,借助秋色情境的渲染,五言诗的创作比较顺利,全班48位学生,完整作出五言诗的有46人,占比95.83%。部分学生诗作如下:

吟桂花

一夜秋風爽,满城岩桂香。

花香人近赏,朵朵碎金黄。

秋桂

木樨墙角远,淡淡入幽香。

月下赏金桂,楼前思故乡。

秋思

秋阳挂碧空,金光晒野风。

笑颜诸万物,唯我苦思中。

任务四:美景风情秀出来。这是“微项目学习”第二阶段的任务,也是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本环节中,各小组先在组内自我修改、推选优秀作品,然后派代表按照组序上台展示,台下的学生认真聆听、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或做出一定的评价,由展示者对此做出回应。

● 反思·教学实践之感悟

虽然从2020年就开始接触微课程教学法,但笔者对此一直是懵懂的。直到2021年暑期,有幸得到“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老师的指导,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11月,第一次尝试用微课程教学法从事古诗创新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体会与思考。

1.实践感悟

微课程教学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解脱”。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前的准备阶段,需要将教材“吃透”,提前预设可能的问题,并且设计课前和课堂两份“任务单”,依据“任务单”准备配套的学习资料(主要是微视频),而课堂上的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欣赏者。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习知识主要通过观看教师所发的学习资料,完成两份“任务单”,学习的场所、时间、模式都显得比较自由。同时,对困惑之处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或查找相关资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解决困难的意志。

2.教学反思

(1)课堂组织有待于改进

初一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积极表现的特点。在本节课中,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协作交流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由此也生发了一个问题——课堂纪律如何维护?例如,在“对一对、改一改、议一议、审一审”时,有的小组省略了“对一对、改一改”,直接进行后面两个步骤,讨论的声音显得比较杂乱,也耽误了下一环节正常开展的时间。今后可以把要求明确写在黑板上,在每一环节先提示具体要求,让各小组自觉按照要求有序进入学习。

(2)时间安排方式需要调整

在本次实践中,教师对流程没有把控好。例如,因为笔者对协作交流中的“审一审”认识有误,导致学生只依赖教师的“审”而忘记小组内“对”“议”“改”的步骤,不得已只能在规定时间之外完成这些环节,最后使得在“美景风情秀出来”环节没有给想“秀”作品的学生留足时间和舞台。今后需充分认识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与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差异性,遵循“四步法”和学习心理规律关系表,掌控流程与时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信步闲庭。

参考文献:

[1]金陵.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孙晓娓.智慧“翻转”,让古诗教学诗意横生——以《江南春》为例探究翻转课堂古诗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06):47-49.

[4]吴婷.小荷才露尖尖角,词学创新别样红——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课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8):51-55.

[5]赵雪梅.微课程教学法与小学古诗教学的质的提升——以统编版语文四上《暮江吟》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0):59-62.

猜你喜欢
野望教学法目标
野望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秋日野望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粮食诗词赋 新晴野望
我们的目标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