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翠红 张竞予 张小钰 张薇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患者进行治疗的常用给药途径,不仅操作简单便捷,保护血管,还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产生的痛苦[1]。同时,若PICC导管维护不规范,便会引起导管堵塞、导管移位、导管脱出、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各种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2]。管道维护质量对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极为重要。本科室通过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对静脉留置管道质量进行控制,提高治疗依存性,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行PICC置入的肿瘤患者8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4例,年龄26~68岁。纳入标准:①需要中长期连续或间断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均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且愿意配合置入PICC管;③穿刺成功后到放射科行X线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走行区。排除标准:①血管畸形者;②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③置管部位皮肤有感染或伴有全身感染者;④存在认知障碍,不配合置管者。以我科室成立静脉治疗小组的时间(2019年9月)作为界点,将2019年1月至9月置入PICC导管的40例患者纳为对照组,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置入PICC导管的40例患者纳为观察照。两组均选择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口标准型4F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套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护理方法,包括置管前对患者血管、凝血功能、患者心理等的评估,置管中操作者尽力做到最大化无菌屏障,置管后责任护士详细介绍PICC置管期间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导管维护、出院指导等知识。观察组引入静脉治疗小组参与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静脉治疗小组。由1名高年资且获得PICC资格证书的护士担任静脉治疗小组组长,护士长、1名肿瘤专科护士及6名责任护士共同组成静脉治疗小组,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了全程的护理,针对性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护理。
1.2.2 置管前护理。①人员的培训:包括静脉解剖学、PICC导管的构建及组成、PICC规范操作和维护、PICC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②评估患者诊断、病情、意识、治疗方案、药物性质、心电图、B超、胸部拍片、检验指标(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项目判断患者能否置入PICC导管,对符合条件置入PICC的患者由责任护士讲解优、缺点,导管的费用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由取得PICC置管资质的静脉治疗小组组长对患者的心理、穿刺肢体、皮肤情况、血管条件、既往置管史进行评估以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
1.2.3 置管时护理。由小组组长操作,提前半小时消毒置管房间。穿刺时首选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无菌技术,穿刺成功后到放射科行X线拍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
1.2.4 置管后护理。①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参与模式。护士交接班时,静脉治疗小组共同查看PICC置管患者,询问患者,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局部有无红肿、皮温是否升高、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随时向患者讲解PICC置管后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疑问随时给予解答。静脉治疗小组和护士长参加,严格按照PICC导管规范化维护。责任护士置管24小时后更换贴膜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导管通畅,测量臂围。每班按时床头交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②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指导并教会患者和家属对穿刺侧肢体的局部的观察,看管腔有无回血、导管有无打折、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3],若有立即告诉责任护士。置管后4小时,穿刺侧肢体给予湿热敷,水温30℃左右,热敷15~30分钟,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置管24小时后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开始使用握力球进行上肢运动,每日三餐后连续握球30次。具体方法:伸展手臂与其肢体形成30~60°夹角,用置管侧手握住握力球,将其捏小至1/2大小的力量紧握10秒,然后松开10秒,增加静脉血液回流,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如穿刺侧肢体出现红肿、疼痛、条索状改变,告知主管医生,开具B超单,做血管彩超,看是否有血栓的发生;责任护士在输注液体时观察液体的流速,导管有无打折、扭曲,正确冲、封管,规范化维护导管,预防导管堵塞;每次交接班时严密观察导管的长度及外露长度,预防导管脱出。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和护士长每日询问患者功能锻炼情况,每周督查质控;③建立健全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由责任护士全程负责,培养患者自护管理能力,责任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职业、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对PICC的认知情况,向患者发放PICC宣传手册,资料内容包括:穿脱衣服、洗澡、手臂活动方法、并发症的观察、自我管理等相关内容;④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每月进行静脉治疗小组业务学习,并解读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4]。强化管道监督管理,小组成员借鉴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2016静脉治疗实践标准》[5],认真学习血管通路装置的管理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外周静脉治疗操作和维护,保证静脉输液的安全与质量。
1.2.5 出院指导。针对我科室患者治疗间歇期带管出院,出院前患者或家属签署PICC管离院协议书,责任护士详细告知PICC出院后的一些观察点、注意事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日常维护方法,为患者联系好当地维护医院、护士、认真填写PICC维护手册,并让患者携带好;建立微信群,对带管离院的患者进行持续宣教,做好随访工作。
1.3 观察指标
1.3.1 置管评价。患者出院后15天进行随访评价,并发症包括静脉血栓、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渗液、导管堵塞、管脱出、导管移位、静脉炎。静脉血栓表现为穿刺侧肢体肿胀、疼痛、伴有静脉条索壮改变,行血管彩超检查即可诊断为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点渗血表现为穿刺点渗出粉色或红色血性液体,即可判断为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渗液表现为穿刺点渗出透明清亮或淡黄色清亮的渗液,即可判断为穿刺点渗液;导管堵塞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后停止,注射器无法回抽到血液,也无法冲封导管;导管脱出表现为外漏导管长度增加,置入长度减短,X线透视导管尖端位置不位于上腔静脉;导管移位表现为胸部平片检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以外;静脉炎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的诊断标准来评价。
1.3.2 患者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的PICC满意度问卷评估量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服务技术、效果评价等方面,采用5级评分标准:5分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一般,2分基本满意,1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个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 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满意度对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PICC是需长期大量静脉输液患者的首选静脉治疗工具,操作简单、风险小、留置时间长、减少反复穿刺、降低对血管的刺激。PICC在我院各个科室,如血液科、放疗科、消化肿瘤内科、胃肠外科、骨与软组织科等得到了广泛应用[6]。但PICC导管应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渗液、静脉血栓、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容易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良的影响。置管时向患者及家属采用宣传册、口头讲解、成功案例等途径讲解PICC相关知识,置管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其对PICC的认知度,消除恐惧心理,正确指导进行导管日常维护,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整个置管过程顺利完成。因此,静脉治疗小组参与整个PICC置管及维护中,进行规范化、全程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静脉治疗小组成立从人员培训、操作流程、规范化维护、PICC并发症的培训、学习新技术与新理论、强化管道监督管理这六个方面来完善。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持续改进PICC置管护理质量,使PICC各项并发症均显著降低,表明静脉治疗小组可确保PICC导管维护质量,控制各项并发症产生风险,提高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带管依存性。静脉治疗小组的成立能够在PICC导管维护质量管理中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服务水平及护理质量,由此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