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方 雷旭东 党会芬 李亚红 王欢 夏小军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2018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高达209万余例,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76万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
中医药治疗肺癌历史悠久,疗效明显。辨证论治及辨病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而专方治专病是其临床应用的具体体现。专方治专病,即针对某一种疾病,采用某一相应的、针对其根本病机的、具有特效的方剂治疗,具有收效快、药味少、用法简便的优点,是建立在辨病的基础上,能够切中病的本质,即根本病机,解决关键病理变化,提高疗效,可重复性强[3]。鉴于此,本研究收集了近20年以来名中医治疗原发性肺癌专方专药35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用药规律,以期为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临床思路。
1.1 数据来源 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1999~2019年中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收录文献,省级及其以上水平名中医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专方专药。
1.2 数据处理 根据《中药大辞典》[4]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如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统一为半夏;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云苓、云茯苓、赤茯苓统一为茯苓;薏仁、苡米、苡仁统一为薏苡仁;乌贼骨统一为海螵蛸;怀山药、淮山药统一为山药;白蔻、白蔻仁统一为白豆蔻;炒白术、生白术统一为白术等。
1.3 方法 选择“平台管理”界面的“方剂管理”选项,将文献中证型及对应处方逐一录入。录入完毕后,选择“统计报表”及“数据分析”界面进行组方统计分析。
2.1 药物一般特性统计 处方中药物四气统计,用药频次依次为:寒性药145次,温性药131次,平性药101次,凉性药42次。处方中药物五味统计,用甘味药频次273次,苦味209次,辛味120次,咸味13次,涩味13次,酸味8次。归经统计结果显示,频次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归肺经242次,脾经202次,胃经166次。
2.2 药物功效统计 本次统计中药功效分类共21类,使用频次前5类的药物分别为补气药、化痰止咳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利水渗湿药。见表1。
表1 治疗原发性肺癌专方药物功效频数分析
2.3 单味药分析 本数据共录入中药151味,使用频次共488次。使用频次前22味的药物,见表2。
表2 治疗原发性肺癌专方单味药频数分析
2.4 用药规律分析 根据中医辅助传承平台软件,计算出现频次≥9次的药物组合,见表3。置信度大于0.8时,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见表4。
表3 治疗原发性肺癌专方药物组合频次表
表4 治疗原发性肺癌专方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2.5 新方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通过聚类分析提取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核心组合,见表5。进而演化出潜在的新方组合,见表6。原发性肺癌潜在新方组合图见图1。
图1 原发性肺癌潜在新方组合图
表5 原发性肺癌新方聚类核心组合
表6 基于聚类分析原发性肺癌潜在新方组合
本研究收录近20年来我国著名中医治疗原发性肺癌专方35首,其中四气频次统计,使用最多者为寒性及温性药物,寒性药物141次、温性药物131次。五味则以甘、苦为主,其中甘味药物273次,苦味药209次。归经以肺脾二经最多,归肺经者242次,归脾经者202次。药物功效则以益气养阴、化痰祛湿、清热解毒为主,使用频次居前22味的药物有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薏苡仁、茯苓、白术、麦冬、党参等。使用频次居前16位的药对有白花蛇舌草—黄芪、白术—茯苓、黄芪—白术、黄芪—茯苓、麦冬—白花蛇舌草、白术—甘草、麦冬—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茯苓、浙贝母—白花蛇舌草、党参—黄芪、黄芪—甘草、黄芪—薏苡仁、甘草—薏苡仁、黄芪—白术—茯苓。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研究显示,置信度大于0.8,即前后两组药物同时出现的概率大于80%,其核心药物为黄芪、茯苓、白术、麦冬、白花蛇舌草。通过聚类分析,还可挖掘出药物之间存在的隐性规律,获得能够组成新方的潜在组合。本次研究获得以下7组新方组合。即山慈菇—川贝母—蚤休—浙贝母—半枝莲—北沙参、黄芩—黄芪—白花蛇舌草—泽漆、白花蛇舌草—麦冬—石见穿—北沙参、茯苓—生姜—泽漆—鱼腥草—白术、女贞子—枸杞子—陈皮—人参—仙鹤草、女贞子—枸杞子—夏枯草—贯众、炙甘草—丹参—焦山楂—牡丹皮,其结果还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以期为原发性肺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理论认为,肺癌乃本虚标实之证,虚、痰、毒、瘀为病之四因,其中正气亏虚为发病之本,痰毒瘀结为发病之标。正虚邪恋,诸因交扰,而成肺癌。一般而言,疾病初期,多为邪实正盛,正邪相当,或可见正虚邪盛;病程日久,正气渐亏,邪气亦弱,则以多种证型交叉互见;疾病后期,可出现正虚邪弱,或可见正虚邪盛[5]。然而,由于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6],已现正气亏损之象;少数早期肺癌患者,因痰、毒、瘀等邪实耗气伤阴,加之手术、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损伤机体正气,故益气养阴药在肺癌治疗中运用最为广泛。现代研究亦证实,益气养阴类药物能改善肺癌患者免疫功能[7]。如本次统计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单味药是具有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功效的黄芪,研究表明其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巨噬细胞活性,改善T细胞及B细胞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8]。研究发现,清热解毒类药物使用频次高达第三位。肺癌热毒型患者临床并不多见,且专方专药治疗疾病不拘于中医辨证,考虑多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是取其现代药理研究具抗癌之效。如本次统计中,使用频次居第二位的单味药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可通过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9]。痰邪在肺癌发病过程中无处不在,故化痰必须贯穿于肺癌治疗的始终,研究结果表明,化痰止咳类及利水渗湿类药物使用频次,也居于前五位。
清代何梦瑶《医碥·脏腑说》云:“饮食入胃,得脾消运,其精华之气,上升于肺。”根据五行理论,脾肺关系为母子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在临床上息息相关,且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故治疗原发性肺癌的药物归经,以肺、脾二经多见。
总之,肺癌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诸因交扰,而成痼疾。由于肺癌的病因各异,病变复杂,故中医治疗多采用辨证论治,且形成完整的辨证分型及论治规律。然临证型之时,最多见的是多种证型相互重叠、相互转化,治疗中并不能用一种证型概括疾病的不同分型和阶段[5]。因此,采用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融合,形成专方专药,方可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