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辅助PHGF治疗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sST2、IL-33的影响

2022-04-22 06:24黄丽静邓喜亮覃金凤吴海松潘大烨梁英源李锡芳
临床误诊误治 2022年4期
关键词:亚群病毒性肝炎

黄丽静,邓喜亮,覃金凤,吴海松,潘大烨,梁英源,李锡芳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法定乙类传染病,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1]。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病毒、保肝护肝等方法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但长期临床经验发现,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稳定性差,易出现反跳现象,成为临床棘手问题之一。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提取自新鲜乳猪肝脏,是我国第一个一类生化新药,凌顺等[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PHGF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组织损伤,改善肝功能。黄芪注射液提取自中药黄芪,可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3]。胡雪原等[4]报道,黄芪注射液可下调乙型肝炎模型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表达,并改善肝功能。但PHGF联合黄芪注射液应用于临床是否能扩大患者受益尚不明确。现阶段已证实病毒性肝炎可引起肝衰竭,但其机制仍未阐述清楚,有证据显示与机体具有免疫功能的某些促炎细胞因子有关[5]。胡萍等[6]、侯建明和吴贺文[7]研究发现,Th1/Th2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及肝功能损伤密切相关。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白细胞介素-33(IL-33)能通过辅助蛋白相互作用,参与Th1/Th2型免疫应答,但在病毒性肝炎中具有何种作用仍有待探讨[8]。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病毒性肝炎178例,从血清sST2、IL-33等角度,分析黄芪注射液辅助PHGF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1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表1 不同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根据症状体征、病原学及肝功检测等明确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中医符合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9],主症见胁肋刺痛、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脘腹胀满,次症见便秘或腹泻、胁下有痞块、面部或手掌赤丝红缕、面色灰暗,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暗淡、舌边有瘀点,脉弦细或弦涩;入组前4周未接受相关治疗;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配合随访与治疗。②排除标准:药物引起肝损伤者;代谢类疾病引起的肝损伤者;肝癌患者;存在相关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合并肾、脑、肺等严重疾病者;未按疗程完成治疗者。

1.3方法

1.3.1常规干预:①一般治疗:嘱患者戒烟戒酒,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者,需卧床休息,并给予饮食营养干预,保证维生素、蛋白质、热量供给,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②抗病毒治疗:均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0028)抗病毒治疗,300万单位隔日肌内注射,连续给药6个月,酌情选用利巴韦林、拉米夫定等治疗。③护肝治疗: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957)150 mg静脉滴注,1/d,连续给药4周。

1.3.2对照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PHGF(安徽城市药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2026703)80~100 mg静脉滴注,1/d,疗程4周。

1.3.3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1020084)2~4 ml肌内注射,1/d,疗程4周。

1.3.4临床疗效判定: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评估疗效,次症积分按重、中、轻、无依次取3、2、1、0分,主症积分按重、中、轻、无依次取6、4、2、0分。中医证候积分为次症与主症积分之和,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0%为显效、降低40%~90%为有效、降低<4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使用赖氏法试剂盒(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ALT,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上海沪震实业有限公司)检测AST,使用重氮法试剂盒(浙江东方基因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检测TBIL。③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sST2、IL-33水平,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ST2试剂盒购于酶联(上海)生物试剂科技有限公司,IL-33试剂盒购于上海润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⑤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皮疹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不同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3治疗前后血清sST2、IL-33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sST2及IL-3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sST2及IL-33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不同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ST2、IL-33水平比较

2.4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治疗前,两组CD3+、CD4+、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不同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2.5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两组不良反应均为偶发,且程度较轻,未影响用药,调整作息、饮食后逐渐消失。

表6 不同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的重要诱因,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研究其有效疗法意义重大。以往应用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等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但长期应用可能产生耐药性,部分患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10]。PHGF是治疗各种病毒性肝炎的重要药物,具有以下作用:①降低血清转氨酶、胆红素水平;②改善肝脏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炎性因子活性,促进肝坏死后的修复;③能刺激新生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利于恢复肝功能[11]。但麦泳瑶等[12]进行meta分析发现,单纯应用PHGF治疗仍有患者未获满意效果,故需联合其他疗法。

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病毒性肝炎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中医学中病毒性肝炎属于“黄疸”“肝瘟”等,病机与“湿热瘀毒”外侵有关,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胶结难解,中阻日久,阻滞气机,形成血瘀,肝络阻塞,疏泄失常,浊不得泄,且湿热交织,困遏脾阳,气血生化不足,血行无力,正气亏虚,正虚毒郁而发病,故治以扶正祛邪、补气通络。黄芪为补气良药,《本草汇言》载有:“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正》载有:“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本经疏证》载有:“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可见黄芪具有补中益气、通脉健脾、祛邪扶正之功效。黄芪注射液源于中药黄芪,现代医学认为,其含有皂苷、黄酮、多糖等多种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抗菌、抗氧化应激、强化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3]。本研究联合应用黄芪注射液和PHGF治疗病毒性肝炎,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ST、ALT、TBIL低于对照组,表明黄芪注射液辅助PHGF治疗,可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疗效显著。一方面PHGF可促进病毒引起肝坏死后的修复,并刺激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另一方面黄芪注射液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氧化应激对肝组织损伤,保护肝功能,二者能够协同作用,故疗效良好。

有研究发现,机体免疫系统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4]。T淋巴细胞亚群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和抗病毒的作用,其功能发挥依赖于CD3+、CD4+、CD8+水平,正常情况下,各T淋巴细胞亚群通过对立和协调保持免疫系统平衡[15-16]。BARAL等[17]研究指出,CD4+/CD8+平衡紊乱是病毒感染基础。江若霞等[18]报道亦指出,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可见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并与疾病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发现,治疗4周后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黄芪注射液辅助PHGF可纠正病毒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IL-33是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胞因子,不仅作为可溶性细胞因子调节Th2型免疫反应,刺激前炎性因子合成分泌,又可作为核因子调控基因转录,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故研究IL-33对深入理解疾病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疗法具有积极意义[19]。sST2是IL-33特异性受体,可与IL-33结合介导Th2型细胞因子产生[20]。姜绍文等[21]研究指出,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及血清IL-33表达随着肝损伤加重不断增高,肝衰竭时上升至峰值,血清sST2水平在肝细胞损伤中期显著升高,说明sST2、IL-33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sST2、IL-33也可作为病毒型肝炎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但临床关于其在疾病治疗前后水平变化的相关研究较少。郑绍同等[22]报道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ST2、IL-33与AST呈正相关,提示sST2、IL-33可间接反映患者肝功能。本研究发现,治疗4周后,研究组血清sST2及IL-33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黄芪注射液辅助PHGF可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炎症反应,这可能是二者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同时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二者联合治疗安全可靠。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延长随访时间验证。

综上所述,黄芪注射液辅助PHGF治疗病毒性肝炎,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肝功能,且安全可靠,下调sST2及IL-33可能是二者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

猜你喜欢
亚群病毒性肝炎
《世界肝炎日》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CD11b和CD27定义人类NK细胞新亚群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治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