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 830017]
艺术世界图景被定义为“作家概念域在文本活动中的美学体现,是艺术概念的系统,这些概念言语化于文本及作家的整体创作中”。因此,艺术世界图景反映了作家意识中世界的总体形象,是作家创造积极性与认知活动的结果。为了研究并描述这一图景,需要依据作家的文本创作活动,也就是说,需要以作家所创建的文本为基础来构建作家的艺术世界图景。文学文本作为一个复杂且多面的研究对象,其研究历史由来已久。波罗特诺娃认为其研究路径主要有语言学路径、心理语言学路径及交际路径,并指出:“它们的差异在于,文本的哪些特征被视为这一现象的基础。在我们看来,综合的路径对文本研究来说更加有效。”也就是说,传统的系统结构及系统功能的研究路径并不能够全面研究这一复杂多面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个非封闭性系统,文本不是独立且自足的,它是基础性的,但又不是文本活动的唯一组成要素。文本表达了作家努力想让读者领会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文本一方面属于文学交际参与者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文本与该交际活动的情境紧密相关,受到心理、语用、社会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毫无疑问,在考虑到系统结构分析的经验的同时,更要从动态的角度将文本看作指向作家与读者的双向文学交际中介。就作家层面来说,作为美学范畴的研究对象,作者形象无论在文艺学,还是语言学方面都有着悠久历史。由维诺格拉多夫提出的作者形象理念对文本有着整合及组织作用。在《艺术言语理论》一书中,维氏指出:“作者形象,这是中心,是焦点,所有的修辞手段、贯穿于作品体系的个人的言语结构都交叉、统一、融合于此。”在巴赫金的美学中,作者是现实事件中艺术观点及艺术创作活动的负载者。“角色与作者之间拉锯着,时而彼此靠近,时而急剧分裂;但作品的全面的完结以激烈的矛盾及作者的胜利为前提。”在巴赫金看来,作者是一种贯穿于全文的凝聚力量,并且渗透于所有的形象与元素,同时,又处于其所创造的世界之外,作者从更高的角度思考着这整个世界。就读者层面来说,众多学者就读者接受的重要性也给予了肯定。就读者形象与文本活动三大参与者之间的深刻关联性,巴赫金指出:“文本的生活事件,也就是其固有本质,总是在两种意识、两个主体的线上发展……文本不是客观事物,因此无论如何不能够清除或是中和第二种意识——接受意识。”读者接受在解码修辞学中被放置到了首要位置:关注点并不集中在作家身上,而是集中在其创作结果上,集中在本文带给读者的影响上,也就是分析文本的人上。文学作品在读者的意识及接受上得以现实化。可见,文学文本的研究离不开对作家层面及读者层面的双重思考。作家希望自己被理解,为了这一点,在定位于读者集合形象的同时,作家制定了一系列交际策略并将其体现在文本中。因此,文本是一种机制,它掌控着理解的进程。
文本、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20世纪后期语言学中人类中心主义趋势的盛行而愈加活跃起来。这一趋势的基本原则主要集中在对语言体现者,即人的关注上。由于就人的分析往往基于其所创作的文本,因此这一分析首先应是语言学的,尽管这离不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材料支撑。构建作者的世界图景的确需要思考其所处社会的文化状况、历史背景、个人心理、创作过程等因素,而语言科学的人类中心范式已经成为诸多学科的交叉点,如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交际语言学等,它们均可用来研究文本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层面。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科学的兴起使得文学文本被看作作家个人对周围世界认知的言语化,而语言学分析被看作深入作家概念体系并构建其世界图景的一种可能性。但正如巴边科所指出的那样:“暂时还没有形成彻底的文本认知理论,文学文本中有关世界认知的问题依旧迫切。”如果说认知框架下文学文本的研究旨在揭示语言与人的思维之间的关系,那么交际流派便将交际情境、预设、授话人意图、受话人接受信息条件等,也就是说,完成交际活动所依赖的交际环境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以文学文本为中介的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阿鲁玖诺娃认为:“文学交际与日常人类的交流活动一样,其中都存在这样一些固有的语用参数,如说话人、其交际观点、受话人及与其相关的取效结果(美学感染)。”在库布里科娃看来,整合范畴的研究未来可期,这里的整合范畴不仅涵盖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功能主义,而且是研究语言现象时,认知与交际路径的成功统一。该学者看到了这两个研究方向之间深刻的关联,即无论是日常言语交际活动,还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言语活动结果都是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交际过程,正是这种深层联系决定了理解本身在起源及现实状态方面是一种认知与交际的过程,同时还决定了将二者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诸多学者还进一步提出将认知与语用的路径结合起来以进行文学文本的研究。巴边科认为语用路径下的文本是一种复杂的言语活动,具有明确的意图与目的,该意图与目的的实现须借助一系列作用于受话者的语言手段及方式方法。库兹明娜认为,文本存在于具有创造性的主体间的互动过程中,即作者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中。阅读是根据文本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但存在于作家意识中的文本与读者创造的文本并不完全相同。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的交叉界限由以下几点确定:给读者指出阐释方向的语言信号的数量,作者与读者的概念体系相吻合,作品阅读时刻距其完成时刻的时间。在该学者看来,文本的认知与语用分析呈现出必要的互补状态。文学文本究其本质是交际性的,学者们将交际性定义为文本完整统一的、总的特性。由此,认知与语用的成分可被视为整个文本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巴拉诺夫认为:“认知元素是通过文本语义场而体现的文本的物质领域,构成了文本的基础,文本的情态元素包括人际主体间的情态、个人情态及所指情态,它是文本认知元素的多面限定。”这里的情态元素与语用问题所涉及的人际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交际情境等相关的一系列元素有着同一性,通常被视为语用元素。波罗特诺娃在吸收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受到美学限制的语用性及美学定位的概念性称为文本的基本性质。冈察洛娃划分出作者与读者的认知活动及“交际——语用”活动,并指出这些活动受到主体间及文本间的指向性的制约。可见,学者们努力将认知与语用两种途径相结合以进行文学文本的研究。
可以说,交际、认知、语用这三者彼此间紧密相连: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与那些进行信息智力加工、组织、储存的思维领域发挥着作用;为了能够被理解且实现有效交际,交际主体间会运用影响彼此认知的语用手段。因此,交际、认知、语用的路径有着诸多共同之处。首先,承认文本活动的动态特征,考虑到文本的人类中心范式的核心——作者与读者的积极性,引入了超语言参数来进行语言研究。因此,这里的交际性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从文本的交际环境出发,认知与语用的路径可被称为交际的路径。巴边科将包括认知、交际、语用的方向统称为人类中心的路径:“人类中心路径与文本阐释相关,这里指的是从文本的产生及接受层面、文本对读者影响的层面、派生的层面而进行的阐释。”体现作家艺术世界图景的文学文本并不是客观实在的模型,而是个人意识的模型,是折射活动的特殊形式,它体现了作家处世态度的概念化与范畴化,其存在与艺术规则相关。在理解文本并阐释作家艺术世界图景的过程中,读者深入至文本的意义深处,尝试着以作家的眼睛去看待一切。文本使读者陷入了作家的世界。而所构建起来的作家的艺术世界图景更准确地说只是一种可能的阐释,因为想要彻底地理解作家意图是不可能的,文本的每一种阐释只是其众多的解读之一。皮夏莉尼科娃指出:“文本的意义只是在其理解过程中由接受者根据其自身思维内容而组织起来的某种投射,文本的作者内容只是众多可能的阐释之一。”此时读者不是一个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文学交际的积极参与者,阅读是一项创造性活动。
文本活动与读者活动可被描述成逆向矢量。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互动的特征:文本将自己的编码体系强加于读者,而读者也一直回应着文本。尽管呈现出一种互为反向的运动,但没有发生抵抗与排斥的现象,反而出现了相互渗透的情况。正如洛特曼所说:“读者个性,从自身角度来说,善于根据文本进行自我调节,而文本又具有一种内部的不确定性,使得自己如同对话的交谈方一样:根据读者的反应进行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对于读者与作者而言,文本发挥着文本发生器的作用,促使个人艺术世界图景的形成。但从总体上说,读者与文本和作家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文本是作家创作意识的产物,完全属于其个人语言世界图景,与读者的语言世界图景只存在着共有片段。基于合作伙伴的立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说,文本理解取决于作家与读者概念世界图景的共同性。波罗特诺娃以交叉圈的形式呈现出了这一点,她认为:“作家的语言世界图景(尤其是文学文本的)要比读者的语言世界图景更加广博与丰富。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所创作出的文本对受话人来说才具有交际与艺术的重要性。”在文学交际过程中,文本起着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作家与读者之间具有对话性,二者构成了一种统一分裂的本质关系。洛特曼认为:“读者重复着作者的行为,只不过是反方向进行,从文本到意义。”作家是自己的第一位读者,因为言语主体是言语的第一受话人。而潜在的读者群各不相同,作家也并不追求全民的喜爱及全面的理解。这也许就是文学交际与现实言语交际重要的不同之处,后者的说话人力求成功的交际,总是考虑到受话人的理解状况。而从文学创作美学视角来看,这种独立宣言的立场、作家的自我中心原则可能是实现高度艺术性的必要条件,因为读者在作品面前应有所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完全为自己而创作、读者的回应并不重要。任何文本都是为某人而写,为了创作,意识中需要意识,文本中需要文本,文化中需要文化。作家在创作时,会投影理想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贯穿于全文。因此,文学文本是一种有着交际定位的现象,其中包括了读者形象。
文本和艺术世界图景同属于作家的概念系统,但是二者并不完全吻合,而是相交叉于某一平面。文本中只是实现了艺术世界图景的某个片段,这一部分完成了一定的文学任务。作家与读者在个人艺术世界图景中的共有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文学交际的成功。共有的部分越多,理解就越贴合。就作家艺术世界图景而言,这种成功交际的前提是对其构成单位,即艺术概念有着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艺术概念不仅包含了名词本身的信息,还包括了与民族认识、历史文化经验及个人联想相关的补充意义,具有拓展美学意义及象征意义的潜在可能性。
文本是文学交际过程中唯一相对客观的环节,它集中体现了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作家对其自身艺术世界图景的言语化。作家在进行文本创作时,对概念系统做出了诸多思考:选择概念词并赋予其特有的名称及评价意义。读者活动在面向文本信息接收的同时,还面向文本背后作者形象的阐释,需要理解其意图、思想,并最终构建起作家的艺术世界图景。而将认知、交际、语用的方向统一起来的人类中心路径可多维动态地阐释作品艺术世界图景,可突破基于文本内部固有结构特征而进行文本解读的局限。
①Болотнова Н.С.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 текста:словарь-тезаурус.-М.:Флинта:Наука,2009.-384c.-(2009a):153.
②⑬ Болотнова Н.С.Художе ственный текст в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м аспекте и комплексный анализ единиц лексического уровня.Томск,1992:19,15-16.(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О теор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речи.-М.,1971:44.
④⑤ Бахтин М.М.Эстетика словесн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М.,1986:174,172,301.
⑥⑩ Бабенко Л.Г.,Васильев Н.Е.,Казарин Ю.В.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текста.-Екатеринбург,2000:31,23-24,17-18.
⑦ Арутюнова Н.Д.Фактор адресата// Известия АН СССР.Сер.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T.40.№ 4.1981:365.
⑧ Кузьмина H.A.Интертекст и его роль в процессах эволюции поэтического языка.-Екатеринбург-Омск,1999.
⑨ Баранов А.Г.Динамические тенденции в исследовании текста.// Принципы и метод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в филологии:конец X X века.Науч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семинар «Textus».Сб.статей.Вып.6.СПб.-Ставрополь,2001:257.
⑪ Пищальникова В .А,Психопоэтика.Барнаул,1999:4-5.
⑫⑭ Лотман Ю.М.Внутри мыслящих миров.Человекгекст-семиосфера-история.М.,1996:8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