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军
摘 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法学体量过重、应用导向不明确、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难保障、本科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知识产权本科的法学主导培养机制、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学科不具有独立一级学科地位和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贪多求全。我国应建立高校知识产权本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学科的校企合作水平,创建知识产权的一级学科,发挥不同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2)6-0151-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6.034
Problems,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LIU Yongjun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1191,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such as excessive legal color of undergraduate subj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clear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difficult guarantee of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serious homogen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subjec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bove problems include the domina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law in the undergraduate disciplin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mphasizing theory but neglecting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the fact that the disciplin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oes not have the status of an independent first-level discipline, and the go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subject is more comprehensive. China should establish a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dergraduate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create a first-level disciplin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undergraduate subj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univers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ubject;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逐渐演变成了各个国家重中之重的核心战略资源,体现了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持。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少高校陆续开办了知识产权学科专业。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的创新水平,保障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行。笔者就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便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1 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法学体量过重
知识产权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领域比较广,不仅有知识产权创造,还有管理和服务等。2008年我国国务院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指出,要设立知识产权的二级学科。2015年国务院制定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意见,意见中也提出了要加强建设知识产权的专业学科,知识产权专业应在管理学、经济学专业下继续增加设立。同时,也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专业的学位教育工作。上述论断也印证了知识产权学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但高校知识产权培养中的法学色彩十分浓厚,尤其在知识产权本科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变成了“知识产权法”专业。笔者实地调研发现,不少高校虽然开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但其学科设置上仍然沿袭了法学学科的培养方向。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专业类别上属于法学的二级学科,一般在法学院系下进行培养。不少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除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保留知识产权专业14门核心课程外,其他课程均按照法学学科课程进行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成了法学本科专业的备选和替补,其特色和优势难以显现,名不符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与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相差无几。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要求的交叉学科特点,往往开设一两门管理学、理工学科等其他学科应景,为交叉而交叉,成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点缀”课程[1]。
1.2 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导向不明确
知识产权学科是一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很大,需求面也很广,但我国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毕业生却远远达不到要求。产生这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导向不明确。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培养方式还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习惯的理论教学主导方式,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主要在课堂讲授理论,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多从高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本身就缺乏知识产权专业的实践经验,重视理论讲授而轻视实践教学。不少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虽然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分占比很少,时间也很短。由于高校知识产权教师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专业实践经历,这些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亦难尽如人意。部分高校为弥补校内教师知识产权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实施了校外实践导师制度。但是整体来看,校外实践导师授课的系统性不够,授课课时亦难以保障,制度的实效性尚待加强。正如河南省某知识产权代理公司负责人所称:“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来了不能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独当一面,高校应该多去企业走走看看,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人才。”
1.3 知识产权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难保障
目前,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并非一级学科,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属于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知识产权本科被当成作为法学类特色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然而,知识产权本科被当成法学类特色本科建设,培养的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层级较低,不能满足市场上用人单位对高精尖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还需要发展硕博研究生教育。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硕博研究生主要在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下知识产权方向进行招生,招生规模受到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所在知识产权方向招生名额的限制,整体上招生的规模不是很大,无法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知识产权专业硕博人才培养方式依托于本专业限制,各有偏重,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例如,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偏重于管理学,对知识产权法知之甚少,其培养目标限定于管理学学科下的一个知识产权方向,知识产权的法学特质被忽略,这种各自为政的培养模式难以保障知识产权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1.4 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
截止到现在,我国本科院校里面已经有100多所高校招生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生。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依据学科规划而不是职业规划,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培养虽然数量不少,但是精细化程度不够[2]。从已经毕业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来看,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问题不小。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同质化等突出问题。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相比于法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其知识产权特色没有得到充分显现,法学学科培养力度亦不足,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既没有法学的“专”,也没有知识产权的“特”,地位很尴尬。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瓶颈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亟须深入研究探讨供给侧改革。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建设要择其一点深耕细作,不摊大饼,注重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根据院校优势和特点办出特色来。
2 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知识产权本科的法学主导培养机制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的规定:知识产权(专业代码:030102T)属于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中的“T”指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特设特需”专业。虽然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不同,但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都在法学学科下培养[3]。这也造成了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培养以法学院系为主力军,知识产权人才的“法学”色彩過重,也就导致“知识产权”专业变成了“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产权人才理工知识、技术背景匮乏,知识产权复合型高端人才供不应求。这种培养机制导致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偏重于法学学科的素养,很难掌握知识产权本身应该具备的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培养机制亟待改变。
2.2 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理论知识培养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一方面,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传统思维,其认为理论更高级,实践是次要的,将理论培养放在实践培养的更高地位。不少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培养也是这种情况。知识产权学科固然要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如果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将实践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就会使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眼高手低,实践技能成为制约其就业和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往往是以纯理论研究的高校博士毕业生为主体,高校师资本身就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实践,也就难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产权实践人才[4]。
2.3 知识产权学科不具有独立一级学科地位
法学作为一级学科,其本科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产权列为其中一个特色本科专业。知识产权研究生分散在法学、管理学、哲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门类下培养,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以河南省高校为例,法学、哲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门类均开设了知识产权方向或者专业,不同的一级学科下的知识产权也各有特色,例如,哲学一级学科下的知识产权方向偏重于知识产权的哲学属性研究,法学门类中的知识产权偏重于知识产权法的研究,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则偏重于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此外,图书情报学等学科下也设置了知识产权方向或者专业。2018年我国发布的知识产权强国计划中强调,教育部要继续支持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有关学科,探索知识产权的学位人才培养。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知识产权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鼓励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但是,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仍没有一级学科的地位,知识产权学科还没有取得培养的独立地位。
2.4 知識产权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贪多求全
不少高校在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中,都将知识产权的综合性、交叉性大书特书,致力于培养懂法学、懂经济、懂管理、懂理工等复合型“全能”人才。如某高校的培养目标写明:“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注重以法学学科的法治理论研究与应用能力知识为基础,适当结合工学学科的科技专业技术能力、管理学学科的管理研究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应用型之上。”这种泛而化之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产权本科学科四年教育年限内很难达到。高校无法就有操作性的培养目标“对症下药”,而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全,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如人意也就在意料之中了[5]。“高大上”的培养目标最终形同虚设,由此形成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叫好不叫座”。
3 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高校知识产权本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科技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社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知识产权密集的地方就是高新技术密集的地方,高新技术越来越需要知识产权的强保护来促进其发展壮大。要想成为高精尖的知识产权人才,只知道法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产权人才要了解科学技术,懂自然科学,才能理解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有其法律属性,还有其经济属性和管理属性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换汤不换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复合型,杜绝单一型,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懂法,还要懂经济、懂管理、懂技术,这就不是一个法学院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冲出法学专业的小圈子,打破学科壁垒,汇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工科学各学科力量,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不少高校已经探索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和经验。例如,武汉工程大学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辅修理工科第二专业,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可以取得法学、工学双学位,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所需的基本理工科知识和技能,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3.2 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学科校企合作水平
我国实行知识产权战略后,专利权、商标权的授权数量每年都有较大的增长,相应的,专利、商标类知识产权人才的缺口也很大。企业需要有专利、商标等创造、保护的专业人才,国家机关需要专利、商标的审查人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也需要相关的专利、商标的保护人才。这里仅仅指出了专利和商标领域,还有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其他知识产权领域的人才缺口同样也很大。我国高校应抓住机遇,努力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学科校企合作水平,人才培养应盯紧市场、紧跟时代、对接企业,为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毕业即用的有用之才。
3.3 创建知识产权一级学科
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规定,只有一级学科才能设立博士点。当前,知识产权学科“挂靠”在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下培养学术型硕士、博士,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在招生名额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难以保障知识产权交叉方向的培养数量[6]。即使是知识产权硕博人才招生后,其培养模式也受限于所属一级学科,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知识产权学科的边缘化现象比较严重。知识产权成为一级学科后,就能够设立博士点专门培养知识产权学科博士,按照一级学科标准培养高精尖人才。知识产权成为一级学科,不仅能满足培养知识产权高精尖人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法学,还需要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支撑。要想高效运用知识产权,我国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就要具有综合性的素质和能力,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培养势在必行。
3.4 发挥不同高校知识产权本科培养的特色优势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提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超过50万,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毕业生不足2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15年,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增加了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包括专利代理等8个相关职业。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立足自身优势,走“特色化”甚至是“订单化”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知识产权人才的要求。以某工程类本科院校为例,工程类院校具有传统的工程专业特色优势,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习工程类基础知识,毕业生毕业后,可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符合相关条件后可以取得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证书,成为既懂法律、又懂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4 结语
笔者重点对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我国高校可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上述问题:建立知识产权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学科的校企合作水平,创建知识产权的一级学科,发挥不同高校知识产权本科培养的特色优势。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关系到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校理应对此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静.高校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为例[J].河南科技,2021,40(30):113-115.
[2] 宋凯强.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调研:以中原工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2020,39(33):48-51.
[3] 冯锋,曹佳音,王涛.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12):36-37.
[4] 窦璐,刘小砚.新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路径探究:目标、类型及重点任务[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59-60.
[5] 周文,赵炯明.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8):1-3.
[6] 赵勇,单晓光.我国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J].知识产权,2020(12):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