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广法 等
阅读理解题的尴尬
屈广法(安徽亳州)
读了《初中生喊话作家,阅读理解为何总是钟情于“挖坑”?》(《杂文月刊》2022年2月下)后,我想起了大作家王蒙讲的一个故事。王蒙说,有一次他辅导上小学四年级的孙子的语文作业,也不会做阅读理解题。其中有个题目说:窗户外面长着高高的杨树。让在四个选项里选一个意思相同的句子。他看来看去,四个选项都对,还真不会。王蒙表示,语言有创造性,这与中小学教育中的种种规范相矛盾。王蒙说,他做过几次孙子的语文测验卷子,都不一定能得60分。
由此,笔者又想起了 2019年1月,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由于最终的标准答案太难,有学生考后通过微博直接联系上了该文章的作者,并请她作答,而率性的作者也很快作了回应。没想到标准答案出来后,20分的题目,作者也仅仅能拿6分。文章的作者作答,20分只得了6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刊登在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题为《寂静钱钟书》的文章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文章作者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作者说:“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
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也在“80后”作家韩寒身上发生过。韩寒有一篇题为《求医》的文章,也被设计为中学语文阅读题,一共8道题,韩寒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韩寒对此曾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
阅读理解题为何会不断出现种种可笑而尴尬的现象?我们出题人设计的阅读理解题目连文章作者本人都做不好,都理解不了,你却让一个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去理解,他们能理解的了吗?对此,出题目的人不应该深刻反思一下吗?我们是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在捉弄孩子们?
尽管阅读理解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该考我们还是要考。那么该如何考?该如何设置答案?《初中生喊话作家,阅读理解为何总是钟情于“挖坑”?》一文的作者胡欣红说的好,阅读理解考题的答案设置应该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重点应该放在解读是否言之成理和有独到见解等方面,而不是与出题者所认为的“标准答案”有多契合。
另外,这几年我们安徽省的中考历史中有“材料解析”与“活动与探究”两大题,这两大题除了给出“标准答案”外,另外还在给出的答案后面附上一句“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亦可”。笔者认为,我们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评分标准也可借鉴现在我们安徽省中考历史的评分标准,这样也许更能考查出学生实际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避免了做阅读理解题时出现的尴尬局面。
读《杂文月刊》的心得
常永瑞(陕西延安)
读了《杂文月刊》2022年1月下,我有很多收获。《“问23人借到20元现金”是技术尴尬还是人尴尬?》一文,从23人中只有一人备有现金这个比例来看,我们国家大多数年轻人已经适应了手机支付这个便利平台,彻底告别了传统现金支付的模式。不过从这个案例来看,我们的智能支付技术还很不完善,部分中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或不喜欢用手机支付宝支付,拿着现金在某些消费场所,就无法消费,因此完全放弃现金消费是存在弊端的。去年11月份,我们当地要求3周岁以上的儿童注射新冠疫苗,那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却因不会在手机上注册儿童信息而无法给自己的孙子、孙女注射疫苗。
说到这里,我说个自己的亲身经历,2021年8月30日,我为儿子上幼儿园缴保教费、午餐费共计1500元。当时报名处拒绝收现金,而是递来一个二维码,说要扫码支付,我虽然那时已经有了微信,但是绑的银行卡资金不够。没有办法只好找人用现金兑付的1000元红包才缴了费用。这对于那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来说,其实是一种考验。就像本文的作者黄慧同志建议的那样:“商家设置现金兑换点,以满足老年消费者、手机没有电的顾客以及网络支付系统故障的特殊情形。”我觉得这还不够,应该在疫苗注射注册、收费机构等要开通多种渠道,为不能或不会自己注册信息的用户,让他们携带身份证来医院或防疫站由工作人员进行网上注册;对于那些不会用微信支付的人,要允许他们用现金支付,如果你们拒绝现金支付,就会给一部分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不是人性化的管理,而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心理在作祟。
190万块牌牌
是怎么挂上去的?
苗志学(陕西佳县)
“沿海某省公布整治挂牌乱象专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一年之间,竟摘除基层单位门口墙上的牌牌190万块,对56个乡镇区村重点统计的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单位挂牌超过40块!”读凌河的文章《从190万块'牌牌"说到408个“红头”》(杂文月刊》2022年1月下),敢问这190万块牌牌是怎挂上去的?是不是阶段性成果?究竟该整治谁?
上有所好,下必无奈。一个县长一天陪洗8个温泉澡,陪谁?一个县委书记,一周陪同37个领导视察,陪谁?一个乡镇,一年经受了500次“调研”,谁在调研?一个村组,一个早上接待了8个“检查团”,谁组织的检查团?一个基层干部,要应对56个工作圈,谁设置的工作圈?上级搞官僚主义,下级能不搞形式主义?上级有一个部门,下级就得挂一个牌牌。敢不挂吗?大帽子定压得下级喘不过气来。
“一块牌牌没挂,就要一票否决。在‘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等本来并不错的口号下,有的同志把苛责基层当作‘作风硬朗’的代名词,有的上面把‘废寝忘食’当成对干部的普通要求,自己卻端坐朝南,天天下达着兴师动众、毫不体恤民力更不珍惜基层干部的‘挂牌令’!”
形式主义是被官僚主义逼出来的。要根治形式主义,首先要根治官僚主义。要根治官僚主义必须动真的、来实的,谁搞官僚主义撤谁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