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是艺术类综合性公益讲坛。讲坛邀请省内外知名文艺家,根据不同艺术门类,每月举办一期,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永不落幕。讲坛旨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面对面交流、互鉴、学习、共享的平台,宣荐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优秀文艺人才,探索优秀文艺理论,助力文艺作品高质量创作,推动文艺川军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贡献文艺力量。
副教授(艺术学),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传媒学院聘任教授、摄影系学科带头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评定聘用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文联专家库专家、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第七届青年与新摄影群体委员会委员、四川高校教育摄影协会副秘书长(省科委主管)、四川职业摄影师协会常务理事(省民政厅主管)。在国家核心期刊与外文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个人在冲突地区纪实影像创作受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春光柔润倚微风,2022年3月25日下午,由四川省文联指导、《现代艺术》杂志社主办的“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2022年第4期(总第52期)摄影艺术专场,在四川省文联四楼会议室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省文联专家库专家、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程卓以“从艺术史的变迁中看影像的‘文献价值”为题,从“艺术史中的文献性”“摄影(影像)史的发展中的文献价值建构与多元化”“当代影像艺术中所蕴涵的内在主题”等方面,抽丝剥茧地为现场及线下观众讲解影像艺术史发展过程中的文献价值。
中国最早关于文献的定义是在《论语·八佾》:“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文献,即为记录知识的载体。程卓认为从艺术史的发展看,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非艺术,“一方面,艺术受制于文化、社会及历史,因此它召唤着一种与历史结合的艺术社会学,艺术史即文明史的组成;另一方面,艺术需要一个或多个特定主体的个体性投入,文明的主体是人,对精神性表现本身也具文献价值。”程卓以史前岩画为例,为观众讲解19世纪造形艺术的“文献记录功能性”。
在谈到艺术史发展背景下影像的文献价值意义多元化时,程卓讲道,“由文献的定义看出文献本身属性不等同于对绝对真实的追求。艺术走向主观纯粹(功能性的结构)是个体生命体验的标本,是时代特质的重要文献。”程卓认为影像艺术作品文献价值内涵的多元化、多维化、传统的记录类型影像公认是对社会进程参与的重要文献,但影像媒介纳入现代主义,当代艺术中后文献价值多维化,意味着传统影像文献价值意义建构将继续承担重要角色,主观性创作也会产生重要的文献价值。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程卓引用贡布里希名言,向观众阐述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艺术家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他的人生、创作脉络无不与时代环境、文化氛围、教育思想、社会风尚等等紧密相关。如果我们剥离了时代性与承载艺术家人生百态和艺术作品来龙去脉的有形的物质载体,那么,我们何以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这些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反之,艺术家、艺术作品无法逃离时代特征,自然艺术品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文献。”
讲座中,程卓以城市化进程和文化交融为背景,谈到大规模的都市兴起带来的都市人群情感疏离异化,“移民与文化交融碰撞产生了最熟悉处的他乡感。”程卓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新纪实影像为例,讲解与传统纪实摄影相比,新纪实影像的创作者何以更加关心个体生命体验与内心情感的表达,程卓说,“纪实摄影的手段只不过是一种表达的方式。相比对外部社会、事件的真实记录他们更多的是把镜头调转对向内心,寻求心想与物象的高度重叠。”
随后,程卓为观众解读当代语境下主观性与传统文献价值的融合统一及美学价值,并以杜塞尔多夫学派这样的类型学影像创作作为当代摄影的切口,为观众解释个性广泛取样后的共性显现,标本提取于现实审视之中,以及客观拍摄与主观选题的统一。程卓认为当代摄影不能脱离艺术史的发展,“我们容易更多强调摄影的本体语言和文献意义但忽略艺术史发展的大背景看待当代摄影不能限于形式感的层面,不能仅用形式感定义,”程卓强调,“每个时代的摄影都有它的当代性。”
程卓还讲解了观念艺术中的影像,“观念影像艺术反对从形式、材质、风格去固化,定义以其对艺术本身深入的批判、表现的形式和被使用的场景,对后来的大部分艺术家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程卓提到了几点表现:现成品、介入、言语、媒介。最后,程卓讲到当代影像艺术中所蕴涵的内在主题:身份与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千岁不易,一时流行。”程卓认为,影像艺术史表面上是艺术风格的演变史,却关乎更多文献价值演变的话题。
本次讲坛内容精彩夯实,主讲嘉宾程卓旁征博引,以大量珍贵史料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解摄影的诞生初期及当代摄影产生的文献影响,为喜爱摄影及艺术史的观众带去了全新的理论视角。讲坛最后,《现代艺术》杂志社总编辑蒲秀政向主讲嘉宾程卓赠送杂志特辑,现场观众与程卓老师合影留念。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独特产物,我们一直陶醉于我们所创造的辉煌艺术,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艺术不仅是形而上的审美诉求,从社会、经济、政治等视角而言也是当时时代、地域、重大事件最重要的视觉记录,这样的记录远远早于文字的历史,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史料。以此而言,艺术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它所承载的文献价值是在审美层面之下的核心内涵。在造型艺术史中,摄影、电影的诞生又给文献产生的方式划下历史性的区分,区隔出完全不同的视觉历史,直至今日重塑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但随着哲学、思想等的变迁,视觉艺术也发生着变化,其中蕴含的“文献”意义也有了更多维的解读,所产生的价值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这便是我们值得关注与梳理的现象。
一、艺术史中的文献性
关于文献的含义考察这个话题,我们就需要先看看文献本身的含义、概念是什么。文献,汉语词语,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语出《论语·八佾》)。英文:Document,英语单词,名词、动词,作名词时译为“文件,公文;[计] 文档;证件”,作动词时译为“用文件证明”。从艺术史的发展看,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藝术起源于非艺术这是我们研究艺术史的一条黄金准则。
一方面,艺术受制于文化、社会及历史,因此它召唤着一种与历史结合的艺术社会学;另一方面,艺术需要一个或多个特定主体的个体性投入,文明的主体是人,对精神性表现本身也具文献价值。这便是把记录功能与审美功能做了完美的统一。
远古时代原始人留下的岩画,用极简的线条描绘了狩猎、祭祀等当时的文明信息[《狮子和野牛》(Lions and Bison)约公元前30000—前28000年 法国拱桥谷阿尔代什河河口(Ardiche Gorge)绍韦洞末厅],这样用视觉产生的文献方式根植于人类文明的早期活动,我们在全世界各个地域都能发现类似的壁画、岩画,绘画的功能性由此建构——记录社会生活,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展示出不同的特质,造型艺术的式样也丰富多彩起来,但记录功能是唯一不变,贯穿始终的。在苏美尔乌尔皇家墓地内发现的两件物品反映了美索不达米亚视觉叙事早期发展的概貌。约公元前2600年的《烏尔皇家旗》(Royal Standard of Ur)包括四块镶板, 是在沥青中嵌入红色石灰石、贝壳和天青石制成,原本都套在一个木框里。已经毁坏的侧板,描绘的是动物活动的景象,而另外两块较大的镶板表现了一次军事胜利和一个庆祝活动或宗教宴会,每个画面都在上下叠置的三条画带中展开,成为我们窥探苏美尔文明重要的视觉实物史料[《乌尔皇家旗》(Royal Standard of Ur)约公元前2600年,木头、嵌有贝壳、石灰石和天青石,高20.3厘米,伦教大英博物馆]。埃及文明一直是人类文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大量的神庙,石碑都有极其壮观精美的象形文字与壁画,随着商博良(Jean Fran?ois Champollion)破译了埃及的象形文字,我们得以从这些美丽的图案背后读解出波澜壮阔的埃及史,直至今日古埃及学的研究也是建立在这些视觉考古的基础上[《塞提一世作战》(Seril Campaigns)阿蒙神庙,卡纳克、底比斯(多柱厅北面外墙)神庙,约公元前1280年]。视觉艺术史经过古希腊、罗马、经过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直至当下,既是恢弘的艺术创作,也是浩瀚的文献史卷。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巨变。
二、摄影(影像)的发明带来的文献建构革命
1839年实用摄影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视觉史进入了完全不同的世代,再没有任何造型方式能够比摄影更加精准地进行记录,这也从一方面迫使传统的绘画解构掉了记录的功能性,绘画走向主观表现的同时,摄影扛起了历史见证者的重任。
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几乎所有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都用影像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在美国,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蒂莫西·H·奥·沙利文(Timothy H. O'Sullivan)对美国南北战争以个人视角进行了记录;罗杰芬顿(Roger Fenton)在欧洲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残酷,第一次如此具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奥·沙利文的名作《死亡的收获》(1863年7月5日至6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战场上阵亡的联盟)中,战争结束后阴森的山谷遍布阵亡士兵的尸体,所有战争双方所声称的正义在这一瞬间被彻底消解,而作品的题目更是从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出发,做出了讥讽。另一方面他以地理考察为背景,留下了大量当时美国西部波澜壮阔的原始景观,为后世研究美国西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佐证。在东方,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以类型学的方式考察清末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人种、农耕、建筑、社会阶级、宗教、市井生活等等层面较系统地记录了150年前的中国,结集出版了摄影史中的名作《中国和她的人民们》,作品的视觉构建不仅在审美层面成为经典,也是至今最为宝贵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视觉文献。在欧洲、美洲、中东、亚洲,全世界的范围内,随着殖民文化与经济贸易活动,摄影术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摄影的文献记录功能重构了历史叙述的方式。1895年电影的诞生使得静止的影像记录转化为连续的时间时空,大量的纪录片产生,不管是以猎奇还是科研为背景,影像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知。
进入20世纪,纸媒作为影像传播的重要阵地进入全盛时期,一大批以影像为主的画报,期刊诞生,最为著名之一的就是美国的《生活》杂志,为纸媒供稿的专业图片社也应运而生,其中的代表马格南图片社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摄影除了发挥记录功能,也全面参与了社会的变革。摄影师把摄影作为剖析社会弊端的利器,手术刀般的将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经由出版发行揭示在大众视野中,引起当时社会的极大震动,也促使政府立法,改良这些弊端。如美国著名摄影师刘易斯·海因( Lewis Hien)受美国“全国童工委员会”委托,冒着各种危险与威胁,拍摄了近2000幅美国童工在各行各业中的悲惨现状,1912年美国劳动部和商务部联合成立了美国儿童局,和全国童工委员会一起协作推动童工问题的社会改革。并最终于1938年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将16岁以下儿童任何形式的就业,和16-18岁儿童从事危险职业列为了永久禁止的联邦法案。这是摄影史上以摄影促进社会进步的经典案例。可以作为比较的是,几十年后我国的“希望工程”也是始于著名摄影记者谢海龙的那张“大眼睛”。
如此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翻阅摄影史,FSA美国农业安全局摄影计划,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尤金·史密斯(W.EugeneSmith)、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庄学本、沙飞等等一个个重要的名字通过他们的创作见证着时代与历史,他们所留下的影像也成为视觉艺术与文本的经典。
三、影像文献价值的多元化
我们自然而然的理解艺术家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如果我们剥离了时代性便无法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作中的主观性是否也具有文献的价值?回到本文的开始,我们知道文献的含义是典章、文档等等,文献本身含义不等同于绝对客观:唯一真实的追求。从视觉艺术史的发展中,视觉艺术造型能力对于时代、社会的记录性是显学,我们在讨论视觉艺术的文献问题时也往往停留在这一层面,而视觉艺术创作中主观性恰恰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艺术家基于生命体验的表达同样也反映出时代的特质。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有一句名言“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基于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无疑是文献的范畴,而这样的阐述也深化了对视觉艺术文献价值的理解维度——人文价值即文献价值。
进入上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社会与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对唯一真实性的质疑,对传统经典的解构,以个人视角代替宏观叙事,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作为对世界的解释,逐渐衍生为视觉艺术发展的重要阐述方式。当然,传统的记录性摄影依然在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但从艺术史的发展看,影像的文献价值有了更多维的解读,更复杂的内涵。
1959年羅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横空出世,为摄影文献价值的讨论翻出崭新一页。以弗兰克为标志,纪实摄影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仍然通过纪实的手法,却把观照的对象由客观社会事件转向了内心,一种全新自我表达的纪实摄影方式建立,从摄影史上我们称之为:“新纪实摄影”,而罗伯特·弗兰克也被誉为现代摄影之父。作为千百万个美国移民的一员,弗兰克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对美国社会表象进行了极其个人的解读,他的作品打破一切经典摄影的式样,躁动、焦灼、虚晃,一系列看似无序的快拍,却深刻表现出他对美国梦这一光鲜价值的深刻忧虑。1959年的初版的《美国人》收录了“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序言,里面写道:“罗伯特·弗兰克,瑞士人,谦虚雅驯,又美好,举起他的小照相机,单手‘咔嚓一声,就把一首悲哀的诗从美国吸进他的胶卷,同时跻身这个世界的悲剧诗人行列。”这是直至现在对《美国人》这部作品最深刻的理解,而《美国人》也是对美国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反思,最具意义的个人视觉文献。
随着移民文化的冲突与都市化的进程,人与生存环境的问题愈发凸显,精神层面的危机在都市人群中不断蔓延。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李·弗里德兰(Lee Friedlander)、黛安娜·阿伯斯(Diane Arbus)、细江英公、中平卓马、森山大道、须田一政……不同视觉艺术家影像形式不同却共同建构出“新纪实摄影”这样以对客观物象的记录去承载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的摄影史的另一个高峰。直至当下,当代影像艺术关注于时间,身体,身份,语言,场所,科学,一系列的主题围绕个体与时代,文明与未来展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事物”“场景”成为审视的对象,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构建出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边缘不断模糊消解后,未来人类社会的形态如何等话题植入当代影像作品创作,一种深刻地对当代社会反思、焦虑与期望。随时代发展,艺术史不断革新,影像视觉艺术文献价值也被赋予更多全新的内涵,但总而言之,不管讲客观记录还是主观投射,影像反映时代、反映精神性、反映人的特质这一线索应该是我们看待影像文献价值意义的核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