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汝,宋东桓
(1.西南财经大学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1130;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
高校图书馆具有育人功能已是学界共识[1]。2015 年国家教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履行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可见,“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承担着书籍的购进、分类、借出和归还等事务,也承担着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等为学生提供资源的任务,指向“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根本目标。 图书馆的“服务”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服务”是形式,育人是内涵;“服务”是职能,育人是价值。 图书馆可通过自身资源[2-4]、创新服务模式和机制[5-8]、开展多样体验活动[9-10]、构建学习共享平台[11-12]等方式开展育人活动。 因此,肩负育人功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应有之义,也是必有之义。
图书馆育人工作应考虑到育人的综合性、建构性。 正如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一样,育人的活动与方式同样具有多样、多元、多层、多径的复杂性,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正是基于此理念提出了“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知识的建构并非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主观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依赖于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要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化、交互性。 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可以拓展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因而图书馆创设协作式、交互式、情境式、探索式、自助式学习环境便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必要条件。 因此,图书馆作为知识空间或知识情境,作为知识传播中心和支撑教学科研的重要机构,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主学习与协作共享,以让学生完成其知识意义的建构。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西南财大图书馆将为学生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转化为给学生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在优化有形的物理空间、馆藏设备等显性资源的同时,也营造、丰富无形的人文氛围、知识信息等隐性资源——这正是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条件。 同时,还积极促成、促进学生与资源或情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交互、交流、协作、分享等建构活动,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建构主义的四要素看:服务育人属情境因素,是条件;文化育人是意义建构因素,是人才培养的宗旨所在;实践育人属协作与交流因素,是方式与途径。
西南财大图书馆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经过系统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服务、文化、实践“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机制。 其运行方式是:通过优化阅读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馆员素养构建服务育人体系;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开展、特色馆藏的建立形成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成立学生管委会、组织志愿讲解团、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建立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证明,遵循“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能有效提升图书馆的育人能力(见图1)。
图1 图书馆“三位一体”育人路径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为读者的知识建构提供合适的信息,其基础和落脚点是图书馆空间建设[13]。 因而图书馆要真正落实服务育人,就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性化的、有针对性、可持续的服务创新,形成个性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环境优化与育人功能相统一的协调机制,通过空间资源、信息资源、学习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与学生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互动(见表1)。
表1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探索路径
从服务层面说,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5 600 余人次,日均借还图书1 000 余册,线上数据库日均访问量2 万余次,自建特色数据库日均访问量6 000 余次,与书商合作共建的博雅新书荐购平台每期至少接到1 000 余份荐购单,这一系列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服务项目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例如,西南财大图书馆推出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博雅新书荐购平台,是基于书商合作模式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的成果,它打破了读者荐购工作的现有形式,创造性地将流通环节从荐购工作的最后一步提前到第一步,实现了文献资源的“预流通”,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极大地简化了读者荐购工作步骤,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读者满意度。
从知识建构理论层面说,馆员与学生之间也持续进行着一种技术性、研究性、协作性的隐性建构活动,实现了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共赢,带来双方认知与行为的改变。
社会建构主义奠基人维果茨基强调,在心理和教育领域内,知识的建构不是单纯主体的事,而是社会历史过程的结果[14]。 这个社会历史过程也就是文化建构的过程,知识与学习也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行为。 因此,文化育人就成为了西南财大图书馆的价值追求(见表2)。
表2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文化育人的探索路径
近年来,图书馆自建的金融货币博物馆每年接待校内外参观者2 万余人次,每年开展的“科学与伦理”经典阅读征文活动涉及12 余学院1 000 余人,每年举办各种画展、竞赛10 余场,每年信息素养大赛参赛者300 余人。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编写的《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 年》,以史为据,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自1925 年至今的90 年光辉历程,其彰显了图书馆内涵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递进、传承而发展的。 《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 年》这本书能使广大读者在品读书香的同时,也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增添亮丽的一笔,是图书馆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 这些基于文化的学习既是与文化创造者的交流,也是在创造新的文化,本质上还是一种交流互动中的文化建构。 西南财大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和出色的金融行业影响力,既是前人建构财经的文化,也是学生建构自我的文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最终要通过具体的知识活动才能进行和完成;开展知识交流和建构的各种活动,是使显性或隐性知识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帮助学生更好进行知识建构的有效举措。 知识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因而开展图书馆各类实践活动就是西南财大图书馆的一种重点思路(见表3)。
表3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实践育人的探索路径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发挥了实践育人的功效,实现了“物质”“技术”向“人文”“责任”的回归。 图书馆学管会每年吸收80 余名学生轮番参与,金融货币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团队每年培养60 余名学生,图书馆各类劳动教育平台每年吸纳千余名学生与本校教职员工、校外社会人士交流互动。 图书馆建立的“学管会”不仅解决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激发图书馆服务与创新的活力,还能让学生在参与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增强责任感,使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达到图书馆实践教育目标。 这种基于真实任务的学习是建构主义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推动学生建构自我、建构伙伴,从而建构社会,承担责任。
为检验“三位一体”育人路径的实践效果,笔者以“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为依据设计了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检验了实践路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限于篇幅,择要略述。
样本背景及特征如表4 所示。
表4 样本背景及特征
表5 显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有着良好的作用,82.8%的学生认为“西财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大有助益”。
表5 “图书馆读者服务调查”问卷统计表
由于是自编问卷,故笔者使用SPSS 对问卷做了一系列可靠性检验,表6、表7、表8 都显示了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果和很高的可信度。 问卷获得的数据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学生意见趋同。
表6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表8 可靠性统计
综上所述,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多视角探索高校图书馆育人机制,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要突破单纯的“借书还书”的局限,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提升图书馆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影响力。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着眼于人才成长的内外因素,在服务、文化、实践育人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 实践证明,“三位一体”育人路径在图书馆工作中对提升学生的素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