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思考

2022-04-21 13:42成小梅
产城 2022年3期
关键词:运量城轨成都

成小梅

当前,成都正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着力巩固优势领域锻造长板,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引领支撑。轨道交通产业是成都重点打造的20个优势领域之一,对轨道交通产业开展探索和研究,能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形势新要求,找准产业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内生发展能力。

发展态势

轨道交通线路加速成网。从2010年成都1号线开通以来,成都已累计开通13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成都已成功跻身国内轨道交通“第四城”。都市圈“1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加快建设,成灌铁路、成蒲铁路已实现公交化运营,成资S3线、成德S11线、成眉S5线以及都市圈环线铁路启动建设。轨道站点TOD开发稳步推进,共启动23个TOD综合开发项目,其中10个示范项目已实现物业上市交易。

装备制造能级快速提升。2016年以来,成都通过“市场换产业、龙头引配套”的模式,新誉、时代电气等上百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转向架、牵引、供电、信号、通信等核心配套加速补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规模迅速壮大,规上企业由2015年的34家增至2021年的144家,主营收入由82.8亿元增至394.3亿元,年均增速达29.7%,轨道交通装备已被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整车产能迅速壮大,城轨地铁、有轨电车、单轨等整车产能已突破2000辆,车辆装备本地配套率提升30多个百分点,成都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

全产业链优势逐渐凸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成都已成为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最齐备的城市之一。勘察设计实力全国领先,中铁二院承担了全国铁路总运营里程1/4的铁路设计。工程建设经验丰富,拥有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二十三局、四川路桥、四川铁建等众多骨干企业,完成了国内外多个项目的工程建设和总包任务。轨道交通后市场加速拓展,中车成都动车组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高级修业务落地量产,城市轨道交通维保基地形成检修能力;交铁检验认证中心(JRCC)成功获批CURC认证资质,吸引近20家轨道交通质量检验检测企业落户。

创新发展动能加速蓄积。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已揭牌,川藏铁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四川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筑股份研制的有軌电车已通过CRCC认证,内嵌式中低速磁浮综合试验线已投入使用;中车成都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已顺利下线,中唐空铁研制的新能源空轨已完成4万公里试验数据采集。西南交大近20项核心技术以及成都运达等近10户本土企业研制生产的10余类产品在“复兴号”动车组上得到应用,全市轨道交通首台(套)产品达到43个。

问题与短板

对标对表先发地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

制造能级偏弱。整车产品类型偏少,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打产品。本地配套能力有待提升,转向架、信号系统等核心部件和车轮、车轴、车钩、闸片等耗材均无生产企业。整车系统本地配套率仅为40%,机电系统本地配套率平均值不足12%。

发展后劲乏力。中车成都、成都长客两大龙头企业主要承接中车四方和中车长客成都市场订单,不具备域外市场拓展能力。成都地铁运营里程已达558公里,后续新造市场容量有限,轨道交通建设高峰期过后,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优势资源缺乏协同整合。链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平台等各类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协同机制,科研与产业脱节,西南交大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面临形势

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广阔市场空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打造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经济圈、都市圈”建设将推动成都交通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大幅提升成都在全国轨道交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位势,同时也将催生巨大的新型轨道交通建设市场。

高原铁路、成渝中线建设带来创新发展契机。高原铁路、成渝中线作为“高原高寒高速高难”铁路极端工程的代表,预计将带来轨道系统、工程机械和先进材料等领域超千亿市场空间,形成100余项首台(套)、首批次和首版次创新成果,相关“成都研”及“成都造”成果将在全国14万公里运营铁路和5500个站点推广应用,将助推成都加速成为轨道交通重大装备、关键技术与材料的创新高地。

轨道交通后市场需求加速释放带来新空间。我国高铁自2008年运营以来,目前保有量市场上的动车组将陆续步入高级修周期,带动轨交后市场步入高速成长期。据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动车组高级修市场规模可达2000亿元,零部件的更换也将伴随维修市场的发展快速放量。同时,“十四五”时期,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将进入建设与智慧运营并重阶段,地铁智能维保、智慧运营服务需求将集中释放,轨道站点TOD开发也将起势见效,“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的高度融合将催生一批新场景、新业态。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成为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随着地铁、轻轨等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门槛不断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从以地铁为主流,逐步拓展到不同制式车辆接驳运行。预计未来5年,地铁运营里程占比将由2021年的77.2%降至65%以下,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单轨为等中低运量的新制式占比由22.8%提升至35%以上。成都轨道交通目前以地铁为主,随着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不断提速,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卫星城镇、工业园区之间通勤需求日益增强,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的优势与发展前景日益凸显,有望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新市场。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趋势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在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安全、便捷、绿色、智慧成为轨道交通创新发展方向。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高速、重载”技术引领战略向“绿色、智能”技术引领战略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趋势。推动轨道交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跨界融合,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布局“轨道交通+”产业,成为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列车全自动驾驶、城轨交通互联互通、智能运维、智慧服务等成为行业未来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发展建议

坚持大铁和城轨同步发力,提升整车造修能级

一是提升整车制造能级。深化与中车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城际动车组、市域快轨和货运动车组新造资质,积极布局新能源有轨电车、单轨、中低速磁浮、齿轨等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强化下一代高速、超高速磁浮的研发攻关和技术储备,全力打造多制式协调发展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二是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围绕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等关键系统,精准招引一批拥有专项技术特长、具有铁路准入资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加快完善二、三级配套,提升本地配套率。三是做大做强制造服务业。加快构建“1+N”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维保体系,补强城轨地铁、有轨电车的智慧运维服务,积极争取动车组五级修、高原铁路机车、货车及制动关键部件配件维修资质,推动高级修业务覆盖西南区域。加快建設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NQI)创新基地,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发展。

以重大工程为牵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复杂艰险山区综合勘察实验室”等10个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整合链接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创新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模式,加快突破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首版次新材料,打造一批成都轨道交通地标产品。二是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孵化。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基地和小试车间,健全小试试验、中试熟化、规模放大孵化链条,加快培育一批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三是积极布局工程施工、检测运维装备。围绕高原铁路、成渝中线等工程建设需求,积极发展从前期铁路施工到后期检测养护,覆盖土建施工、隧道开挖、线路养护、轨道检测、列车检测维修等多种需求的全谱系泛轨交装备,培育壮大轨道交通新材料、轨道系统、设备租赁及再制造等关联衍生产业,提升成都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竞争力。

强化试验示范推广,积极开拓多维市场

一是积极抢占市域铁路市场。成渝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加快打造1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等机遇,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以及成德S11、成资S3线、成眉S5等市域(郊)铁路建设,强化铁路公交化运营,积极争取时速160km/h全自动市域列车成为中国标准。二是积极开拓低运量轨道交通市场。以成都西部片区旅游轨道交通工程为契机,推动氢能源低运量轨道交通天台山线尽快启动建设,为低运量轨道交通车辆提供应用场景和展示平台。编制出台成都低运量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支持开展低运量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和制式探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积极挖掘智慧城轨市场。紧跟智慧城轨发展趋势,打造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智慧出行云平台,培育发展虚轨、智慧城轨、无人驾驶等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的研发制造以及面向乘客需求的场景体验和智慧出行服务。

猜你喜欢
运量城轨成都
云南:上半年中越铁路口岸进出口运量创4年最佳
穿过成都去看你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数看成都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成都
2月份铁路货物运输平稳有序
美丰复肥公司8月发运量同比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