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高素质轨交人才需求链

2022-04-21 13:42周书婷
产城 2022年3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设计

周书婷

产业链做大做强、纵深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成都屡有创新举措。“轨道交通发展模式正由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多模式运输转化。”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支锦亦指出,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为轨道交通各细分领域带来新机遇,将催生更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激活轨交制造的“设计”基因

在轨道交通领域中,小到椅面纹样,大到车身造型皆为工业设计合理运用的产物与结果。中国高铁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创造了设计和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人审美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系列高速列车。

依靠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交叉学科优势,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以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研究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与美学表达

在我国轨道交通工业设计发展史上,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相关团队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余年来,团队在高速列车头型的造型美学与气动性能耦合设计、司乘环境人机适配与舒适性设计、设计方案工程转化等方面不断攻坚克难,有力支撑我国以“复兴号”“和谐号380A”为代表的高速动车组自主研发,助力中国高速列车成为“国家名片”。支锦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技术促进中国文化的表达,实现列车外形美学与技术性能、司乘环境与安全舒适的统一。”

在2月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上,西南交通大学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借由高铁“瑞雪迎春”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将中国文化推至全球舞台。在这版从40余套方案中多次迭代而出的设计方案中,智能动车组外型上具有晶莹雪花所点缀的鹰隼式车头与白色飘带映衬的渐变冰雪蓝,技术上最大程度配合空气动力学系列原理,使得该车阻力较上一代车降低7.9%,综合能耗降低超过10%。“团队在外观造型方面力求体现出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更具有智能、绿色、人文等特点。”支锦亦表示,既强化乘风破浪的速度感,也传递出中国人对“瑞雪迎春”的美好期待。

遵循实用性、美观性与经济性间协调统一

“轨道交通的发展始终要以人为中心,从技术上保证安全与先进的同时,也需将人在搭乘这一交通工具时全程的种种感受纳入考虑范围。”支锦亦介绍,从进入地铁站开始,路线图和站点信息的显示界面,车厢内的座椅、扶手及拉手的空间布局,以及内饰的色彩和材质的选择等都将关系到乘客旅程舒适性。

这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支锦亦表示,“学院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积极提升轨道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与美观性。”在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实验室中,陈列着各类轨道交通座椅,旁边架着模拟驾驶台、人体动作捕捉设备和座椅舒适度测试系统,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结合人体工程学,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测试与验证着座椅等部件的模型。

在工业设计中,如果将美观视作为市场的选择,实用标定为产品的基础,那么经济则是其发展的动力。支锦亦表示,“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院强调要遵循实用性、美观性与经济性间协调统一,更好地将体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工业设计融入轨道交通领域中,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以山地轨道交通为例,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参与了四川蜀道新制式轨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作为全国首条山地轨道交通项目,该车辆技术具有爬坡能力强、占地小、绿色环保等特征,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定位为“脱贫攻坚的典范、民族团结的桥梁、绿色发展的示范”。

项目起于成都都江堰市,经汶川县映秀镇,连接耿达、卧龙等地,止于小金县四姑娘山镇。不仅能作为干线交通体系的补充,兼顾沿线居民出行,还可途经山区星罗棋布的经济据点和旅游景点,改善旅游资源外部交通条件。鉴于此,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相关团队在设计旅游观光列车时,强调在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与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经济相结合,力求丰富游客体验层次,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轨交工匠大有作为

隨着轨道交通产业升级,成都加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与产业一体化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养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培养学生,始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发扬‘火车头’精神,努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在实操能力上精湛过硬,更要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铁路文化底蕴,培养更多轨道交通领域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四川铁道职业学院院长赖芳表示。

作为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办学始终秉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下学上达、与时偕行的精神文化,培养了六万余名遍布全国的能工巧匠、技术标兵。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高原铁路、成都地铁、贵阳地铁等轨道交通主战场的管理中坚和技术骨干,四川省“劳模”肖芳等青年才俊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精准打造人才供给模式

时值3月,正是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轨道列车司机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火热开展之际,学生或是在学校实训基地上进行机车车辆故障排查演练,或是进入模拟室进行模拟驾驶练习,这是学校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日常。“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多种精准适应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供给模式,”赖芳介绍,通过推行“1+X”证书制度、轨道交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订单制、企业提前介入等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学校不断推进育训并举、“岗课赛证”融合,持续推动“1+X”证书制度建设和学分制改革,深入开展课程选修制、成果学分互换、自主学习和弹性学制等创新实践,将专业群核心课程与工作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证书融通、与技能大赛融合,健全一专多能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学徒制,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理念,与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贵阳地铁、无锡地铁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实现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互利共赢。

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机制

站在职业教育者的视角观望产业,跳出教育看教育,赖芳认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正在快速向网络化、智能化、低碳化、集成化发展,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快推进。一方面,到2025年我国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另一方面,成都市正在全面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轨道交通是20个重点产业之一,对轨道交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需求,也为轨道交通行业院校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可以预见,适应轨道交通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欢迎,引领高精特新轨道交通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将面临不同程度短缺局面。

赖芳表示,学校将坚持“根植行业、面向地方、对接战略、走向国际”的发展定位,持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围绕“学、教、研、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推动政企校合作建设铁道产教融合发展中心,打造铁道生态环境与轨道交通安全协同研发中心、轨道交通产教融合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四川“四向八廊十六通道”现代铁路干线网络建设。赖芳谈到,“近年来,学校依托轨道交通专业齐全的传统优势,开办了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动车组检修技術、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新专业。”下一步,学校将积极顺应成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金牛轨道交通产业园和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建设等人才需求,积极推进与成都铁路局、中铁二局、中车成都、川开电气等龙头企业合作,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和职工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技术革新与研发,增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赖芳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原铁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牵头组建西南铁道职教集团,发挥共建共享集团优势,深化政校行企协同,一体推进专业补链、人才强链、智能延链作用,在促进产业生态和谐共生、创新发展中培养更多轨道工匠、更好展现铁院担当。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设计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国外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简述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