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胡婷 张尚荣 史晓梅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焦虑症患者睡眠脑电图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我院收诊患者中选取10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将其纳入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睡眠多导图检查和P300检测,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在醒起时间指标上长、醒觉时间指标上长、运动觉醒时间指标上长、觉睡比指标上高、睡眠效率指标上低、睡眠维持率指标上低、醒觉次数指标上少;在睡眠时间指标上少,睡眠活动量指标上少;在第一阶段时间显著延长,在慢波睡眠上缩短明显;醒觉时间与N2潜伏期、p2潜伏期、p2波幅成反比,觉睡比、醒觉次数与N2潜伏期、p2潜伏期、成反比,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与N2波幅成正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300、睡眠脑电图的其他指标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焦虑症患者睡眠脑电图与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焦虑症;睡眠脑电图;认知功能;P300检测;睡眠多导图
从生理现象角度来讲,睡眠和觉醒都属于一种正常的现象,睡眠呈现出可逆的、周期性的静息现象,对于生命体精力和体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尤其是慢波睡眠,效果更加明显。焦虑症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障碍疾病,其在认知功能领域存在偏差,而影响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问题会造成人体的记忆里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在焦虑症患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即对此开展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间选取20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睡眠脑电图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20年9月到2021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诊患者中选取10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将其纳入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均确诊为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年龄在37岁到54岁之间,平均为(45.08±5.21)岁;男性42例,女性58例;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在16分及以上;患者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对照组患者中女性健康体检者59例,男性健康体检者41例;年龄37岁到54岁不等,平均为(44.76±4.91)岁。两组试验对象在一般资料比较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试验对象当日全部停药,在睡眠实验室(要求舒适、安静)中接受通宵睡眠多导图检测,应用设备为多导生理仪。在检测前,指导患者依照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入睡,女性试验对象需在非月经期进行。认知功能检测采用P300检测,应用仪器为脑电生理仪,记录电极按国际标准导联10-20系统放置,通过TDH39型耳机双耳给予2000Hz的靶刺激、l000Hz的非靶刺激,两种信号以2:8的比例随机出现。
1.4 观察评价指标 在本观察、记录评价睡眠进程、REM睡眠和睡眠结构三方面指标。其中睡眠进程分为睡眠潜伏期、醒起时间、醒觉时间、醒觉次数、觉睡比、运动觉醒时间、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等9项指标;REM睡眠分为潜伏期、强度、密度、活动量、睡眠周期数、睡眠时间等6项指标;睡眠结构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慢波睡眠、REM睡眠等3项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SAS软件进行处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
2.1 两组睡眠进程相关指标情况的比较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在醒起时间指标上长、醒觉时间指标上长、运动觉醒时间指标上长、觉睡比指标上高、睡眠效率指标上低、睡眠维持率指标上低、醒觉次数指标上少,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REM睡眠相关指标情况的比较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在睡眠时间指标上少,睡眠活动量指标上少,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睡眠结构相关指标情况的比较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在第一阶段时间显著延长,在慢波睡眠上缩短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焦虑症P300与睡眠脑电图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醒觉时间与N2潜伏期、p2潜伏期、p2波幅成反比,觉睡比、醒觉次数与N2潜伏期、p2潜伏期、成反比,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与N2波幅成正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300、睡眠脑电图的其他指标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3.讨论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诱发因素与环境和个人有很大关系。焦虑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关于焦虑症睡眠脑电图的研究日益增多。当前研究表明,觉醒和睡眠的调节过程中,5-HT、NA、Ach等神经递质起到着作用。5-HT能神经元维持非快速眼动睡眠,在5—HT的触发下,NA和Ach产生REM睡眠。上述三种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下,促成了睡眠、觉醒、REM睡眠的周期性变化。在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焦虑症患者的异常睡眠现象与大脑中的生化机制存在功能性障碍有很大关系。
在心理生理学的发展下,对焦虑症的研究已经拓展到认知功能上。P300主要是决定于试验对象对于刺激意义和主观心理状态的理解。因此,试验条件不同,尽管刺激相同也会得到不同的P300结果。相反,刺激不同,但是刺激的意义相同,则获得的P300是相同的。P300分為外源性成分和内源性成分两部分,其中内源性成分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其与认知性刺激作业有很大关系,在P300潜伏期,可以推测出这些功能的持续时程。而P300波幅则将这些功能被激动的程度反映了出来。分析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睡眠脑电图,可以发现焦虑症仅仅在睡眠进程的一些指标上有相关性,比如P潜伏期、N潜伏期与波幅,而并不影响内源性主成分。
在本文的研究中,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在醒起时间指标上长、醒觉时间指标上长、运动觉醒时间指标上长、觉睡比指标上高、睡眠效率指标上低、睡眠维持率指标上低、醒觉次数指标上少;在睡眠时间指标上少,睡眠活动量指标上少;在第一阶段时间显著延长,在慢波睡眠上缩短明显;醒觉时间与N2潜伏期、p2潜伏期、p2波幅成反比,觉睡比、醒觉次数与N2潜伏期、p2潜伏期、成反比,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与N2波幅成正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300、睡眠脑电图的其他指标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焦虑症患者睡眠脑电图与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温月红, 罗礼文. 焦虑症患者睡眠状况与焦虑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 6(2):3.
[2] 汤娟娟, 朱伟萍, 姚美华,等. 脑卒中后失眠病人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全科护理, 2020,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