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临近拙政园、狮子林,园林路被称为是苏州闹市区中一条串联了古典与艺术的道路。时至今日,这里还是当地知名的“玉雕街”,葛洪的玉雕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他工作室的装修典雅含蓄,有别于一般市井商铺,如此风格或许正是对其主人内心的一种写照——熟悉葛洪的人都知道,作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身兼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葛洪敦厚、谦逊、踏实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浸润了文人情怀的心。
这与他在苏州土生土长不无关联。那蕴含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中的东方美学,对他来说是一种耳濡目染并潜移默化。所以他的玉雕作品溯传统、汇古今,细腻唯美、古朴厚重又别具灵韵。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葛洪,如今已是当代苏州玉雕界不折不扣的“顶梁”力量之一。多年来,在“天工奖”“子冈杯”等国内各大重要玉雕奖项评选的获奖名单上,他的作品都是常客。他向来注重中国传统玉文化与现代艺术精神的融合,早年间工于仿古,尤其山子雕刻,炉火纯青;后随时代发展、审美变化,他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仿古件的改良当中。“师古”是他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理念。特别是他对古典纹饰于当代玉雕上的发挥运用,在当前苏州玉雕界更是数一数二,系一位不可多得的风格代表人物。
《秋山远》16.5厘米×10厘米×6.1厘米1265克作品精选一块糖色皮籽料,依据“随形施艺”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玉石的天然形状;并选取了一部分精雕,山林幽静,树木层叠,亭台掩映,小桥流水,其间一行者驻足远眺。作品整体布局合理,一景一物尽显幽深灵秀。
前不久,带着让当代玉雕艺术更多走进大众生活的话题,《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访了葛洪。关于他的从艺经历、体会、心得,且听这位深耕于行业多年的玉雕大師娓娓道来。
关键词:功底、情结、空飘细葛
洪:我的爷爷葛云彬是中医、中国近代骨科杰出代表之一,当年他的医术在苏州颇有声望;奶奶曾任苏州中医院院长,成就也很高。年幼的我居住在祖屋,房子非常大,亭台楼阁就像苏州园林;红木家具上的雕刻格外精美,这些都对我后来喜欢上绘画和玉雕产生了启蒙。
1989年我从技校玉雕班毕业,成为最后一批当时由工艺局分配进入玉雕厂的学生,跟着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学习做仿古玉雕。彼时玉雕厂属于国营企业,由厂里开具介绍信,可以从博物馆借出藏品供我们上手、观摩。例如从上海博物馆借来的玉雕,从汉代到明清都有,工艺与造型能力皆是一流,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记得厂里曾经从博物馆借来了一件三羊(阳)开泰手把件,玉质白净,做工到位,如瓷器中的官窑一般,是一件上乘之作。看到后我特别喜欢,于是就跟车间主任申请来做。他想了想,将一大块材料切成十小块,说:这样,你十件一起做,参照它一模一样地去模仿。这是他对我的信任,也象征着我做仿古的艺术之路开启。
《如意龙凤》6.2厘米×5.9厘米×5厘米 395克玉玺同样是传统而常见的题材之一。瓦片钮贯穿龙凤纹,此作无论形式和题材均以典型汉代元素为主,又巧妙地打破重组,注入了现代审美和作者对玉文化的理解,以表达尊重、致敬和突破,系当代不可多得的仿古佳作。
上世纪90年代初玉雕厂改制,允许玉雕师个人发展;随后的几年中,山子被我确定为了创作重心。其实我内心是很喜欢做山子的,一方面山水是自然景观,同时蕴含着中国特有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苏州是一个很美的地方,这种美不是一朝一夕构建,而是有着深厚人文积淀、很强的延续性与穿透力的。做山子既是我对故乡情结的一种释放,也是文化记忆因子融入血脉之中的印证。
众所周知,苏州玉雕一向有着创作群体的整体高水准。其山子雕的风格是“空、飘、细”,写实中更强调布局、意境,留白比较多,但在雕刻树木花草和亭台楼阁的时候又非常细致。最终的呈现体量虽不大,却典雅灵秀,层次感丰富。
就在我的山子创作日渐精进之时,机缘巧合,作品被一位韩国客户看到,他便几经周折找到我,付了一笔定金,让我每月雕刻20件小山子,内容也很有意思——一棵树、一座庙和一个小和尚。他说韩国有祠庙需要这样意境的作品,为此特地到苏州来找人定制。这也成为了我开设工作室的缘起。
关键词:模仿、改良、融合
葛洪:在我主要从事山子创作持续七八年后,2003年左右,玉雕市场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地消费水平渐渐兴起,玉雕爱好者开始涌现,原料价格也随之上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时期的消费水平与审美偏好以小件为主,那些具有苏州玉雕特色、比较出彩的仿古件尤其受追捧。由此也触发了我愈发注重对仿古件的改良。
实际上,中国玉雕的“根”在传统,仿古件是玉文化的核心。不仅其内涵相当丰富,组合元素也非常多,而且历史上每一时期的玉雕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特色。所以我强调仿古,老的玉雕为什么好?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这也是为何直到现在,我的作品核心内容还是传统的原因。
不过此时的我,已不再像最初在玉雕厂学徒时那般,所谓做仿古就是一味模仿。掌握了核心内容以后,我会带领工作室团队,按照现代审美需求来对作品进行改良。比如一件玉蝉,现在的人们往往希望用来佩戴、盘玩,倘若还按照过去“汉八刀”的技法,尖尖的块口会对手感造成一定影响。而通过手法改良,既能保持玉蝉的浑厚感,又能增强美观、手感和造型,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接受。
《天龙至尊》20厘米×12厘米×3厘米 2234克2019年“天工奖”金奖作品作品采用上乘新疆和田玉独籽制作,以龙为主题,附凤、玉琮、玉壁、玉圭、玉璜、瓦当等元素表现。金黄皮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王者气象,龙的形态将几个时代的特点融为一体。作品大量保留厚度,虚实相交,画面立体感和视觉效果凸显。
师古而不泥古,内容是传统的、形式则是现代的,这符合当代玉雕与现代审美,也是我对“师古”的理解。这种认识推动了我个人创作风格的形成。因此2006年前后,于我而言是有着里程碑式意义的节点时期,我的创作思路逐渐从“仿古”步入了“师古”的阶段。
这些年,我带领工作室参加了不少国内玉雕重要奖项的评选,也很荣幸获得了不少奖项。当中令我最有感触、融合了我多年创作心得、能够最为全面地代表我“师古”理念的,就是这件名为《天龙至尊》的作品。
做体量大一点的仿古雕件,是我的一个心愿。而这件作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是一块重达3公斤多的和田籽料,尤为难得的黄沁加黄皮。它在我案桌上放了差不多6年,期间我不断思考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运作这块材料,最终选择了自己比较拿手的仿古题材,以龙、凤、玉琮、玉璧、玉圭、玉璜等传统元素共同构成了《天龙至尊》。
作品完成后,不管内行还是外行,看过的人都认为其上所刻画的龙很威严、霸气;而细观龙的形态,有人感觉像战国时期的龙,有人说是明清时期的龙。事实上,这是一条代表着我个人多年来不断认识变化而形成的龙。作品中的很多元素,包括线条、角度、纹饰等等,都是我所进行的一种改变与整合。
创作中我采用了保皮保型保色的做法,以深浅浮雕、圆雕、多轴雕刻相结合。做这样的作品,原料与表现内容在外形结构上的互相融合相当重要。比如,玉琮的表现是借原料的外形设计,我利用了玉材一半带皮的平面;玉圭的三角形结构头部比较尖锐,如果太突出则影响视觉效果,于是选择了用浮雕去表现。
为了体现龙的霸气,我又借助似清、似明、似汉元素相结合的手法。龙的上半身用深浮雕刻画出实体,下半部分则隐匿在玉材的原有皮色中,营造想像空间。
将古代各种各样的元素重新组合,创作一件全新的雕件,必然意味着设计布局需要格外仔细。从设计到制作完成,我花费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边做边改是常态,以至于最后的呈现跟原本的设计方案相比有很大变化。不过,整个创作过程让人感觉收获颇丰。
關键词:传统、核心、精细巧雅洁
葛洪:我的创新理念是变。什么才叫变?以我们工作室为例,传统内容是核心,但风格从以前做山子的空、飘、细,转变为了现在的精、细、巧、雅、洁。精细指的是工艺;所谓巧和雅,就是和田玉材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弧度,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包括绺裂、皮壳,把它做成巧的状态,带有设计感;至于洁则是简洁,今时不同以往,非像之前那般“工大才叫好”。目前,收藏级玉雕依旧是我们工作室的主要创作。我想,这五个字也代表了我今后的核心思想。
创新这个话题还让我进一步想到了工作室的传承。我的徒弟中有高校毕业过来的美专生,他们不但给工作室,也为玉雕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记得当年在玉雕厂时,老师傅们教授仿古件,有时候我觉得一件东西可能这样做更好看,但他们会告诉我老的东西没有如此做法。轮到现在自己来带徒,我想还是应该要学会接受年轻人的想法,这也是帮助自己开拓思路。因此在与徒弟们交流时,他们觉得对的方向,我也会去尝试,或许就会发现更多的惊喜。玉雕师要学会取长补短,没有人纯凭天赋就做到百分百完美。
经验的总结更让我体会到,仿古固然能让创作者借鉴大量的传统玉雕造型,但唯有师古才会更注重对传统意境的追求。所谓“仿古仿形,师古师心”,很多时候我们欣赏一件作品就像认识一位朋友,要去由表及里地了解其内心,直至你所看到的精神,就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师古师心,是当代玉雕从业者毕生都应该去致力的功课。(注:本文配图为葛洪作品,由葛洪工作室、北京博观拍卖提供)
《龙马精神》6.7厘米×5.7×2.1厘米 120克该把件玉质细腻,洁白莹润,保有大量褐红原皮。作者巧用俏色,将原皮部分精琢以栩栩如生的巨龙,而白肉部分则雕刻为雄壮骏马,雕工精湛,极具巧思,辅以仿古纹饰,更添几分古韵,是和田玉雕收藏的不二之作。
《凤舞九天》(左图) 9.1厘米×4.8厘米×2.5厘米 211克《必定成龙》(右图) 8.9厘米×5.3厘米×3.5厘米 275克这是体现龙凤呈祥的两件套组合作品,采用上乘和田玉籽料制作,玉质细润,浸色红皮巧雕。龙凤是玉雕创作的传统题材,也是传统文化中盛世安宁、和谐如意的象征。作品釆用深浮雕与圆雕的手法,有着极强的视觉效果。设计特别强调把玩的手感,尺寸大小正好“一手抓”。
这一组出自葛洪的兽钮印章作品,主题包括天马、瑞兽、龙凤,以“师古不泥古”的理念,讲述了古典艺术融合现代精神之“道”。
家庭和成长环境对我的职业心态影响很大。父母长辈会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求做出多大名气,或者赚到多少钱,只要用心就好。少有功利性,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苏州气质。
玉雕和中医都重视和追求“天人合一”。我们做玉雕应当着眼于材料与创作的和谐统一,像中医一样,通过分析、综合,辨证施治,以“和”为美。
苏州不光只有风雅。我一直在尝试通过创作触发更深层次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苏州可以化作流畅、细腻、如水般的线条,但这轻柔之中同样有至沉至坚。
我以前学绘画,后来做玉雕,美术基础在当中都很重要。因为有了思想层面上的一致性,不同艺术门类是可以相融相通的。
如今当代艺术与现实生活、大众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跨界”也越来越多。而我们创作玉雕,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其实也是对中国体系艺术母体的一种回归。
我们工作室的很多客户都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认为玉雕绝对是老的、传统的内容最经典。个人修养决定审美品位。研究并懂得中国文化的人才会特别喜欢仿古雕件。
动静相宜是我所钟爱的生活美学,例如以玉会友的默契,饮茶插花的禅意。尤其中国传统插花追求花枝的自然情趣,但又不是完全模仿自然,这是我喜欢插花的一个原因。这种感觉很微妙,与琢玉相似,既要师古,又要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