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婕
紫金宫阙,帝王居所。故宫博物院藏有目前全国最为丰富的明清两代传世漆器,而其中有一类来自日本的漆器藏品——莳绘漆器。
早在宋代时,日本漆器就入贡到中国。此后各朝代仍通过贡贸等方式互通,这也是后来明清宫廷得以收藏诸多日本漆器的重要原因。日本在唐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吸纳来自中国的文明,成为大唐及中亚文化东输的终点。中日两国漆工艺的交流,不断启发着日本工匠,从而诞生了莳绘工艺。
日本传统漆工艺在明代时称为“倭漆”,清代时称为“洋漆”,到了现代则称为“莳绘”。莳绘源自我国唐代金银钿装大刀上的“末金镂”工艺,东传日本后慢慢发展演变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漆工艺。随着其工艺不断成熟,越来越受到上层阶级尤其是皇室贵族的青睐。
康熙皇帝就曾经这样评价这种东洋舶来的漆器:“漆器之中,洋漆最佳,故人皆以洋人为巧,所作为佳,却不知漆之为物,宜潮湿不易干燥。中国地爆尘多,所以漆器之色最暗,观之似粗鄙;洋地在海中,潮湿无尘,漆器之色极其华美,此各处水土使然,并非洋人所作之佳、中国人所作不及也。”(《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中国本土漆器与日本漆器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康熙帝认为是两国地理温湿度不同导致的。他给予洋漆高度称赞,足见当时宫廷对莳绘器的青睐与关注。清中期,清宫中更是刮起了仿制洋漆的风潮,从内檐装饰、家具,再到文房器具都不乏洋漆的身影。故宫博物院藏有日本莳绘文物2400余件(套),大部分为17世纪、18世纪器物。其中有很多精巧雅致的文房器,种类涉及砚盒、香具盒、印笼、屏风、香几、矮桌、微型把玩柜棚等。
受唐文化熏染,日本贵族自古很讲究诗书修养,皇室成员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表现在了对文房四宝的喜爱上。各种文房器的设计工艺极为考究,莳绘文房器物极为受宠,各类文具盒则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类。而清代皇室同样注重对皇家子弟的教育,莳绘文房器物在清宫风靡也不难理解。
圖1 黑漆描金山水长方文具盒长22厘米宽20厘米高4.9厘米其盒面通体髹黑漆上莳金粉,绘出岸边、湖水、云气及远山,再以桥景作沟通将远中近三层景象相连。
惟妙惟肖的六只野鸭形态风趣,以漆起高表现出簇簇羽毛,再以金、银粉莳晕出水纹层层蔓延至河岸,展现出一派野趣清欢。
黑漆描金山水长方文具盒(图1)是清宫藏莳绘文具砚箱中的重器,原藏于古董房。其内置一鹅形水滴,以及石砚一方,长方砚箱倒角呈角面状。其通体髹黑漆上莳金粉,绘出岸边、湖水、云气及远山,再以桥景作沟通将远中近三层景象相连。砚箱面盖以高古游丝描层层细勾出水纹,再以细号金粉莳出水晕。莳晕手法细腻微妙,呈现水浪清透缥缈,过尽竹溪流水之态。隔江烟雨,岸边山石、树木、芦苇、木桥以高莳绘上施金丸粉罩漆研磨而成,再以切金、银片加饰岸边。树丛的绘制以高莳绘表现出如浅浮雕一般的枝叶,层次丰富而分明。云气以细小金粉层层研出,再以大小不一的金银片装点云雾晚霞。金粉莳晕出烟波至远山,以黑漆底留出一轮玉盘。
砚箱盖内部以黑漆为底,金银粉表现水纹与浓梨子地交汇;以肉合莳绘技法表现岸边、船屋、鸟禽及树木,再以切金、银片装点。屋顶附描根根茅草,松针纤细簇簇分明,极具看点。惟妙惟肖的六只野鸭形态风趣,以漆起高表现出簇簇羽毛,再以金、银粉莳晕出水纹层层蔓延至河岸,展现出一派野趣清欢。
图2 牡丹纹长方匣长24.8厘米 宽20.2厘米高15.5厘米
据以金粉题写在盒盖内的“赤塚自得”签名,可以推断出此作入藏清宫的大致年代。而在清宫收藏的莳绘器物中,也少见留有名款的作品。
莳绘匣类文具盒体型略大,多用以盛放香料、印章、小件套文具等用途。牡丹纹长方匣(图2),匣四边倒角呈圆角,日本称之为“丸面”,匣口处以银包边。匣身外底面满铺浓平目地,镶嵌螺钿及银片,嵌片表面呈圆弧状隆起。层叠高起的牡丹叶描割出叶脉,切金工艺装饰叶身。匣身内侧满莳浓梨子地。其上盖内金粉题“赤塚自得”,留有弁柄漆色标志,清宫中少有莳绘器物留有涂师名款。
赤塚自得(1871年至1936年)为日本漆芸名家,是江户莳绘“赤塚派”第七代传人。据此可推断,牡丹纹长方匣为19世纪至20世纪器物,应为清光绪或宣统年间入藏清宫。
图3 金漆牡丹纹盒长12厘米 高5.2厘米将其握在手中,仿若刚刚折下的花苞。
图4 黑漆描金扇纹花卉琴式文具盒长31厘米 宽13.5厘米高7厘米
清宫中常见仿生式造型的漆器,有辇式、琴筝式、寿桃式、船式、葫芦式等。在日制漆器中这种仿生式造型设计更是常见制法,或用脱胎、或为木质。如金漆牡丹纹盒(图3),用一朵牡丹拟生出小巧盒型,观其形便心生幽香。盒制小巧,一只手便能托于掌上,胎体轻薄,花形饱满,仿若刚刚折下的花苞。或存放香料,或装入小印,它在便于携带的同时兼具赏玩的功能。其盒身整体髹以金粉,依次起高花瓣、叶片。花蕊、叶脉用漆起出高度再莳金粉,茎叶分明。对称的牡丹叶片在叶尖处莳晕出淡淡青色,再以切金加饰叶纹脉理,感叹莳绘技艺的表达能如此细致入微。
故宫博物院藏有至少8件筝式盒,其中黑漆描金花卉琴式文具盒器型呈筝式,盒身略带弧形弯度,盒内上方置金属水注一件,下置长形砚一方,盒身内满髹浓梨地粉。另一件黑漆描金扇纹花卉琴式文具盒(图4)盒身较花卉琴式盒略大,两者均为相同的砚盒结构,后者内置镂雕牙制水滴一枚,别具文雅清逸之风。同样款式琴筝式盒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名为莳绘筝式盒,盒内藏清代董诰《云岩荟翠》《仙壑探奇》手卷两件。此盒虽与故宫博物院藏两盒功用不同,但三者造型、髹饰工艺及风格极为接近。
看到这件金漆仙鹤纹亭(图5),无论是谁大抵都会静心凝望,被其精致的工艺、浪漫的设计所折服,脑中浮现出浩瀚无垠的诗情画意。它是以建筑造型制作的盒子,方亭式、三重檐,基座髹黑漆,中部以沃悬地的方格窗楞饰之。其亭身小巧,亭门可供开启,内附六枚微型黑漆盒。亭身髹金漆,脊面以雪白色蛋壳满铺为地莳,上以金粉莳出仙鹤纹,鹤身、两翅依形体逐层起高。仙鹤身披金羽,在卵壳纹衬托下翩翩起舞,恰似“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写照。其上卵壳莳绘取材奇巧,工艺精细,将卵壳浸水处理脱去内膜,按压成大小不一的碎片,对手法的熟练、力度的掌握都极为考究。
图5 金漆仙鹤纹亭长14.6厘米 宽15厘米 高26厘米看到它,你是否会被其精致的工艺、浪漫的设计所折服,脑中浮现出浩瀚无垠的诗情画意?
图6 黑漆描金山水图双连式香几长35厘米 宽21.5厘米 高15厘米
黑漆描金山水圖双连式香几(图6)的造型采用对称式二连制法,几面连接处以相拥的双鹤纹饰连接,仙鹤展翅延长的线条与圆形几面重合,视觉上无限延长,设计时尚而考究。几面绘制日式山水庭院、松柏云纹、渔夫出海、柴夫拾薪而归的日式风俗生活景象。香几使用多色金属粉如金粉、锡粉,研出莳绘与平莳绘技法并用,使景象质感、色泽、层次高古而精美。
看过这些莳绘文房雅器,你是否被它们的美所吸引?莳绘工艺将漆与金粉的可能性表现到了极致,任时间的流逝也没有淹没其独特的魅力。这种从东洋舶来的漆文化,为古代神秘的宫廷书房添加了一抹异域风度。莳绘器物在中国的流传,不知不觉中引领了一股仿造洋漆的风尚。从起源、东渡到文化的回流,莳绘工艺正是异国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注:本文藏品均藏于故宫博物院,作者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修复室馆员)
莳绘工艺的渐变
上色金消粉(左)、银梨地粉(中)、金线华(右)镰仓时期各种金银粉的研制,近一步丰富了莳绘的表现手法。
深受青睐的莳绘,其工艺究竟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其实,它是以金、银、锡等金属粉及金银片为主要材料的髹饰工艺。莳绘工艺起源于日本奈良时代(710年至794年)至平安时代(794年至1192年)初期,最初形态为平尘莳绘(研出莳绘前身),平安后期青金粉的出现,完善了研出莳绘的表现技法。平安后期,出现了平莳绘技法与嵌金银片相结合的技法。镰仓时代(1185年至1333年)至南北朝时代(1192年至1392年),研制了出各种形状、型号及颜色的金银粉,如消粉、丸粉、平目粉、梨地粉等。
镰仓后期,出现了高莳绘。到室町时代(1392年至1573年),集高莳绘与研出莳绘的肉合莳绘诞生。此时期莳绘特征为善于将多种莳绘工艺综合运用于一件器物上,墨绘研切莳绘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桃山时代(1573年至1603年)时出现了莳放工艺,及后期出现了以黑漆为底平莳绘表现菊花秋草等季节性代表植物,再附以针描、描割、梨地等技法,从而形成了高台寺莳绘的艺术风格。直至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8年),莳绘工艺体系渐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