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主任杨光正在诊治患儿。
10岁的瑞瑞(化名)是名孤独症患儿。自3岁确诊以来,瑞瑞一直接受强化训练,但收效甚微,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刷牙、吃饭、上厕所等也需要爸妈帮忙。
无奈之下,瑞瑞的爸妈决定带他报名参加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的肠菌胶囊移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研究。
肠菌移植,也称粪菌移植、菌群移植,原理是将人体健康肠道菌群,通过胃肠镜、口服胶囊等方式转移至患者体内,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以改善孤独症相关症状。
近年来,寻找孤独症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关联,已成为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肠菌移植对治疗孤独症有何作用?相关研究进展如何?近日,《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研究项目负责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主任杨光。
尽管接受过多年的强化训练,但瑞瑞在认知理解、语言交流、情绪控制等方面与同龄人相比仍相差甚远。而且,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拉越远,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尝试过各种方法,都没有效果。
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多见于男孩,常起病于婴幼儿期。临床表现为拒绝交流、语言障碍、行为刻板、腹胀便秘等。生活中,他们难以自理,更无法融入社会,犹如一颗颗星星,在夜空中孤独闪烁。
据统计,我国约有1000万名孤独症患者,其中,0~14岁儿童患者约为200多万,并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孤独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截至目前,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晰,也无特效疗法治愈。只有依靠长期的康复训练,患儿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正常。
相关研究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患儿的肠道菌群较为紊乱,且多伴有便秘、腹痛、胀气、腹泻、食欲不振、食物不耐受等胃肠道症状。
“当患儿消化系统症状加重时,拒绝交流、暴躁易怒、睡眠障碍等行为症状也会变得愈发严重。”杨光说。
但他也表示,孤独症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还不知道。但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患儿胃肠道疾病问题解决了,其精神状态及部分行为症状也会有所改善。
此前,一则“16岁男孩通过肠菌移植治疗孤独症”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山东一名男孩经过6次肠菌移植,从不愿与人交流逐渐开始与家人沟通,治疗效果明显。
“肠菌移植治疗孤独症”的话题迅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肠道菌群失调是否影响大脑功能?
事实上,很多慢性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而肠菌移植,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重要干预手段之一,起初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东晋药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记载的黄龙汤,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疾病。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大脑功能。相关研究也由此延伸至神经领域,如孤独症、抑郁症、抽动症等疾病的探索。
“孤独症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还不知道。但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患儿胃肠道疾病问题解决了,其精神状态及部分行为症状也会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3月3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赵方庆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肠道微生物调控神经系统的新机制,完善了微生物—肠—脑轴双向沟通的理论基础。
研究提示,在孤独症核心症状之一的社交障礙方面,肠道干预有可能成为孤独症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
4月2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自闭症日,杨光研究团队面向全国招募120名孤独症患儿,探索肠菌胶囊移植对孤独症的症状改善及发病机制。活动启动不久,就收到了包括瑞瑞在内的800多个患儿家庭的报名申请。
杨光介绍,根据此前通过胃肠镜方式进行的肠菌移植的结果来看,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在,随着肠菌移植技术的进步,把健康供者的肠菌液制成胶囊给患儿口服,既简单又安全。
尽管肠菌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或缓解孤独症部分症状,但疗效能维持多久,能否完全治愈,是否适用于所有患者,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尤其在扩大人群范围,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前不久,经过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孤独症多学科专家评估,瑞瑞作为首批入组患儿,开始定期服用肠菌胶囊,并配合医护人员随访观察。
谈及未来,瑞瑞妈妈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可以主动开口说话,认识一些朋友,学习并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
“虽然孤独症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努力找出一种新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特殊教育,形成综合治疗模式,尽可能帮助患儿改善症状,减轻家庭负担。”杨光说。
杨光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和关爱孤独症患者,为他们营造一个包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星星的孩子”不再独自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