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荷兰静物画中的青花瓷器型初探

2022-04-21 00:43黄淳恩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器型青花瓷荷兰

黄淳恩

从1620年开始,随着宫廷赞助的减少,景德镇陶艺家被鼓励寻找新的市场,这种发展导致了基于流行木刻的新颖形状和设计的生产。为了符合欧洲饮食习惯,景德镇的陶工们展现出自身的高超技术和专业的应变能力,一种跨文化的新样式瓷器就诞生了。这些瓷器不仅成为荷兰黄金时代的室内摆设重点,也成了记录生活的静物画中的常客。本文就静物画中出现的青花瓷器型进行分析,探寻十七世纪时流行的青花瓷样式,熟悉当时的日常生活,带领人们由画中走进航海时代的物质世界。

一、静物画的兴起

十七世纪的荷兰公民,或许正享受着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随着《西发里亚和约》的签订,荷兰共和国正式脱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并以其相对自由的城市制度,吸引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经商。蓬勃发展的贸易,为低洼地区带来数不尽的财富和众多外国奢侈品,其中包括来自明朝的青花瓷。

正这是在这个时代,青花瓷成为荷兰艺术中的一个准主题,并经常出现在静物画中。这些画装饰以水果,覆盖着花朵,并与精美的银器和玻璃器皿搭配。从遥远的海岸进口的瓷器能在荷兰物质文化中形成如此显著的特征,表明了东印度公司贸易能够迅速影响和塑造大众口味。

在荷兰黄金时代之前,并没有广泛生产静物油画的先例。

尽管静物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马赛克和中世纪照明的手稿,但迄今已被降级到装饰和小众新颖的领域。直到1600年前后的几十年中,荷兰和佛兰芒画家才开始毫不掩饰地专注于刻画的丰富物质世界。

是什么原因造成画家的喜好转变呢?大约在一个世纪以前,宗教革命结束了过去教堂和神职人员作为艺术赞助人的角色。恰好繁荣的商业行为创造了一批新兴的富裕阶级,这些人也仿效传统贵族阶层,开始收藏艺术品。他们偏好双眼所能见的物件或景色,例如将植物标本,食物和狩猎的猎物,与豪华或奇特的物品结合在一起,并以浮华的手法呈现,好似在宣扬一个“食物、葡萄酒和歌曲永无止境”的国度。

二、静物画中的青花瓷器型

1.克勿申碗

Klapmuts,或叫klapmusten(复数形态)是十七世纪时荷兰中下阶层所流行的一种带沿的帽子,通常是由羊毛或海狸毛制成。这种形状的帽子,是明末典型的荷兰市场的一种碗名称的来源,通常采用克拉克装饰。克勿申碗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称的汤碗,是一种有宽平底和上翘边缘的碗。

过去提到克勿申碗,人们大多会想到是十七世纪的荷兰市场专属。但根据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萨雷博物馆的两个例子表明,景德镇早在十六世纪末期,便已开始生产这种青花瓷。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票或运输清单中也提及了这种器型,目前为止最早发现的参考文献是日期为1608年6月28日,Patani的书面文件,其中提到了“……1000个大碗或Klapmutsen和一些小的碗……”。

这些碗有多种尺寸,直径10~50厘米不等,大多數可分为直径20~24厘米的尺寸与10~15厘米的尺寸。直径较小的那些在高度变化上也较小,大约在4.5厘米至7厘米之间。只有非常大的碗(直径约50厘米或更大)才能具有12~14厘米的高度。荷兰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馆馆藏中的一个克勿申碗,直径长达50.5厘米,高度为14厘米,是现存克勿申碗中极罕见的例子。

克勿申碗经常出现在静物画中作为摆饰,衬托作品华丽的气质。杨·戴维茨·德·希姆(Jan Davidsz.de Heem)便经常使用龙虾和堆叠的水果展示富饶生活,克拉克纹饰的克勿申碗也出现在他不少作品之中。另一位画家朱里安·凡·斯特里克(Juriaenvan Streeck)的作品中将来自中国的克勿申碗、后方黝黑的人和桌面上的西式餐具,作为欧、亚、非的融合,充分展现了十七世纪的世界主义。

2.马克啤酒杯

在葡萄牙垄断东印度贸易的十六世纪,此类器型不算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直到十七世纪初,荷兰在亚洲的海洋利益不断扩大。1615年,荷兰人运送了约24000件青花瓷。1616年时运送了约42000件。到1638年,据估计荷兰人已将300万件瓷器运到欧洲。马克杯和酒杯虽然是次要的货品,但是货物的常规组成部分,它的制作数量少于大型成套式的餐具和茶具,但由于它们被精心保存以备特殊场合使用,因此留存很多。

佛兰芒画家吉利斯·范·休斯敦克(Gillis van Hulsdonck)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餐桌上有带把的圆柱长型青花瓷杯,上面镶有金属盖。另一件亨特里克·德·弗勒曼蒂(Hendr ik deFromantiou)的作品,也可见到类似风格的高脚啤酒杯,与罗默杯、水果、核桃、银盘和植栽一同摆放在桌上。

这种杯子的形状源自德国的一种炻器,该原型在北欧用于喝啤酒,被称为schnelle,是一种“带盖杯子”,呈长圆柱体,颈部和底部通常用宽肋骨模制而成。这种形状想必是由分块组装而成的木制高杯演变而来。最初于十六世纪出现在科隆,但也制造于科隆附近的西格堡和Raeren(今比利时),后者通常较大。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荷兰人开始提供模型要在中国复制欧洲的马克杯,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文件中此类器型被称为snellen、snellkens和snelletjes。

这些类似的啤酒杯现今在许多公共和私人收藏中皆可看到。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中的两件高脚啤酒马克杯,其中一件明代青花高马克杯大约是在1634—1643年间于景德镇生产,上面的银质镶嵌是在瑞典加工,有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Charles XI, King of Sweden)的名字和1692年字样。另一件同时期制造的青花高马克杯的金属加工,则大约于1800年完成,上下方都有金属镶嵌。

3.带沿餐盘(Schotel)

这种类型的瓷盘带有宽扁边缘,被划分成宽窄相间的面,盘中央则有主题性图饰,为典型的克拉克瓷。尺寸上可以分为全盘:约50厘米,半盘:29~36厘米,三分之一盘:21~23厘米,四分之一盘:10~12厘米。

它们经常出现在奢华的宴会静物中, 特别是气派的全盘。出生于安特卫普的阿德里安·范·乌得勒支(Adriaen vanUtrecht)将各种奇兽异果、乐器和瓶罐组合成十七世纪的异域风情。在中央红通龙虾的下方,正是这种克拉克盘,右上方的木匣子上还有装着鲜果的青花碗。较小尺寸的范例则可参见杨·戴维茨·德·希姆的玻璃啤酒杯静物画,图中的克拉克纹饰的瓷盘是三分之一盘,大约在21~23厘米之间,盘中装满了胡椒粒。

4.黄油碟(Boterschotel)

荷兰是酪农业发达的国家,奶制品在荷兰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黄油作为常用的食物,黄油用碟也经常出现在餐桌上。在1607年,东印度公司写给亚洲长官的信件中提及:“关于瓷器,只要他们是精细和良好的,尤其是扁平的黄油碟,即使带回来五万件,也能销售一空。”

弗洛瑞斯·凡·修顿(Floris van Schooten)的几幅早餐静物画中,都出现过黄油碟的身影。远渡重洋的中国瓷碟,西式的派、面包、奶酪、水果和啤酒交织成为充满生活感的十七世纪的餐桌风景。

另一个例子是雅各·凡·霍斯登克。从这幅画中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十七世纪饮食习惯的信息。例如,早餐或简餐包括面包、奶酪、鱼和啤酒。在黄金时代,鲱鱼、面包和啤酒是荷兰经济的支柱;中国瓷盘指向荷兰人在东方陶瓷中的活跃贸易。一方面,绘画象征着时代的繁荣;另一方面,由豬腿肉和啤酒代替葡萄酒组成的餐点相对简单,因此,静物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节俭的美德。

5.碗

碗作为基本的餐具器型,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订购的常规货品,众多瓷碗中又以一些特殊的稀有款式受到市场欢迎。例如出现于威廉·卡夫(Willem Kalf)的静物绘画中,一个装饰着八位道士神仙的浮雕晚明碗。在某些出版物中它被描述为糖罐,也被认为是潘趣酒碗。

类似的器型可以在荷兰国家博物馆中看到,这个有盖的碗显然属于经过高浮雕装饰的一组艺术品,釉下蓝色的绘画风格使它处于天启或崇祯时期。八位浮雕人物是道家神仙,每一位皆有不同的属性。

十七世纪对异国情调的迷恋,还可以反映在一种名为赤壁碗的青花瓷碗中。这种碗的一侧描绘了一个风景,另一面是苏轼赤壁赋的全文。这就是为什么这艘船被称为“赤壁碗”的原因。图中呈现出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夜间乘船前往赤壁。目前在荷兰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均有这种类型的馆藏。

赤壁碗因其神秘的文字而在十七世纪第二个季度在欧洲广为流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23年和1626年特别订购了“字符碗”。当以瓷入画的风潮逐渐影响其他欧陆国家,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Jacques Linard)绘制的《五种感官》分别以乐谱代表听觉、玫瑰代表嗅觉、纸牌和钱币代表触觉、镜子和风景画代表视觉以及装盛于青花瓷碗的苹果、葡萄、无花果来表示“味觉”,其中盛满果物的青花瓷碗即是以赤壁赋图为装饰主题。

猜你喜欢
器型青花瓷荷兰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凡·高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