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此次政策中所强调的,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政策真正希望达到的是以“减”促“增”,要“轻负”更要“高质”。
本文将主要从初中社会学科学习着手,并结合学科学习、作业管理、考试管理、课后评价四个维度,重点研究项目化学习如何助力 “增效”学习,希望借此研究助力 “轻负高质”目标的实现,让“减负”走向深处、落在实处。
一、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落地的需要
项目化学习最终是要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建构。知识的再建构最重要的表现是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知识,并且要在行动中做出来,运用周围的各种知识和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化学习在一开始就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造高阶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明确对学生提出带有问题解决、创造、系统推理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由强大的驱动性问题所产生的内动力中创造一个真实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在与各种材料和文本的互动中,学生再来进行低阶学习,主动查找,识记信息,将信息组织化,巩固和理解信息,形成完成这一作品所需要的知识网络和技能准备。这种由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任务指引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这显然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实现轻负高质目标的需要
归根结底,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双减”之下,单纯的题海战显然是要出局的“作战方式”,依靠课外培训来实现“弯道超车”已然不再现实,“向课堂要质量”是双减之下一线教师的最优选择。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是:超越传递,走向探究。我们需要传递,但我们更需要超越传递,走向探究。在项目化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展有意义的探究,在探究项目的过程中表达并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意义。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精彩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孩子表现出兴趣昂然,表现出锲而不舍,表现出与众不同。当课堂是火热的思维在碰撞时,它从来不会有真正的结尾。真正优秀的课堂,它从来都是学习的起点,老师唤起学生学习的冲动,通过课堂的点拨,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相关项目的学习中。当学习变得主动,学习要“增效”,自然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三)实现全面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中提到,“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项目学习是实现全面发展一个很好的抓手,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去探寻学习中有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在团队中扮演自己擅长的角色,尽情发挥长板;需要用自己喜欢的、适切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锻炼系统思维,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当然,在传统的初中课堂里开展项目化学习,也会存在成绩优异者的光芒掩盖后进生的情况,试着让优秀的孩子带动一批学习尚不主动的孩子,这是项目化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如何借助项目化学习助力增效学习
(一)架起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开启学习意义感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记忆、重复训练走向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寻找到学习的意义感,课堂上教师可以做的有:1.不只是讲解零碎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2.不总是提出简单的、学生不需要思考的小问题,而是提出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性的大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3.不是单纯地布置任务,而是用真实的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我们在项目化学习中非常强调的真实情境、挑战性的任务、真实的问题解决。在当前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用项目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学习和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促进项目与作业的融合,创新作业更育人
在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少需要完成机械抄写、重复计算等简单费时的作业,而需要完成资料查询、资料整理、调查研究、探究实践、访谈总结、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等高质量的学习输出。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学业知识,还培养了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开展项目学习的教师也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什么是“创新型作业”,项目学习的学习任务本身就是兼顾育人功能的创新型作业。
(三)实现项目与考试的邂逅,探究应用能力强
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解决问题,均离不开情境、活动、任务等元素,这也正是项目化学习的基本元素。以项目化学习组织试卷,一改语料、试题散点分布,将其整合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整合成融社会生活、个人体验与学科认知于一体的综合情境,从而实现結构化考查,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为了实现PBL与考试管理的完美邂逅,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试题之间、考点之间、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查。2.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项目化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3.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以环环相扣的试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四)关注项目与评价的联结,学习素养易生成
我们“鼓励实践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高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我们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以描述式、对话式、研究式、生成式的评价方式,聚焦学生的知识掌握、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研究学生素养能力。总之,我们将PBL与课后评价有机结合,有利于让学习在评价中持续发生,让素养在学习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