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林 李彦斌
?2018年,当平均年龄仅33岁的青春团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A4纸厚度的1/4)的软态不锈钢箔材时,作为团队“引力源”的王天翔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手撕钢”生产车间,称赞他们把“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此后,王天翔带领团队再出发,在不断重复中追求极致,用3个月时间,成功轧出厚度0.015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再次闯入“无人区”。2021年11月,由太钢集团主导起草的“手撕钢”国家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今天的全球唯一,谁会想到建厂后曾长达7年时间连年亏损呢?
当年,太钢投资10亿元建设精密带钢生产线,集成引进了当时世界上顶级的设备。投产后7年,却只能轧出0.1~0.5毫米的厚板,一直没能达到设计标准。
2016年初,赴任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的王天翔,接到的任务是,当年盈利1元。
在太钢多工序、多岗位摸爬滚打,先后担任过热连轧厂厂长、集团装备部部长等关键职务的王天翔,有着丰富的生产运营和设备管理经验。
“盈利1元,就是省也能省下来,抠也能抠出来。”有人劝慰说。
然而,王天翔从来没有这样想。他清楚地知道,公司从体量上来说是“小厂”,但担负着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国家使命。
“只有现在大胆展望、认真研究,以后才能变成现实。”王天翔说,跟在别人身后,生产普通厚板这种“大路货”,在市场缠斗中打价格战,企业将永无生路。
外国专家曾来公司会诊,结论是:“原材料差一点点,设备差一点点,人员也差一点点,最后加起来,就差得太多了。”
熟谙生产管理的王天翔很清楚,要生产出高精尖产品,设备、材质、工艺、员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大步跟上,“一点也不能差”。
王天翔提出了设备功能精度、工艺控制精度“双精度”管理。碱液循环箱内有污垢,他便爬进去带头清理;轧制油多年未更换,换新的需要花费120万元,王天翔拍板,换!
当时,公司200多名员工的平均收入还不到太钢其他厂的2/3,直接拉低了队伍的士气。
王天翔改革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原考核机制将员工收入与产量挂钩,创新失败,还会损失工资,大家不愿也不敢尝试。在新的考核机制下,员工只要完成1吨超薄精密带钢,可按完成普通钢材75吨甚至100吨计产,打消了员工们的顾虑。
现在,“手撕钢”论克卖,员工收入比几年前翻了一倍。
王天翔还推行了“容许试错”的管理办法,每个研究人员都有一定的断带次数、抽带米数的“免责额度”。
“手撕钢”过光亮退火线要经过260米长的带钢通道,最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是抽带,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几乎让大家绝望。这时,光亮线首席工程师王向宇向厂里请命:“给我1?000米,让我试一试!”这1?000米就值10万元。
王天翔仔细分析了王向宇提出的技术方案,果断拍板:“不要怕失败,大胆地干!”最后,试验成功,还生产出了600米合格产品。
王天翔介绍,“手撕钢”轧制过程中,对厚度的要求极其严格。没有设备,没有工艺,没有技术,怎么配置辊系,怎么调整速度、温度等,都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一点一点钻研。
每往前推进0.01毫米,意味着辊系配备的推倒重来。如何突破?王天翔推行了“白板归纳法”,研究团队将意见写到白板上,逐條比对讨论,直到大家的思路慢慢清晰。再试验,再失败,再开“白板分析会”。
2018年初,历时两年,前后经历711次试验,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厚度仅0.02毫米、宽度达600毫米的国产“手撕钢”研发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
回忆起研发经过,一向低调的王天翔语气里满是自信:“凭我们掌握的技术和工艺,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只要认准了往前走,一定能干成。”
2020年5月,王天翔带领团队开始向“无人区”冲锋。0.015毫米的厚度超出设备的设计极限,轧辊已经“感觉”不到箔材的存在,不断打滑。“我们用激光毛化轧辊,增加粗糙度,减少直径,直至可以继续‘擀’了!”王天翔团队再次克服一个个困难,走向成功。
“我们还要不断超越自己,进军极致!”王天翔表示,团队将持续加大新品研发力度,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