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与琪
随着5G 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教育行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尤其是疫情发生后,“互联网+”在义务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深入了解互联网在义务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于2021年11月下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调研,通过电话调研、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共调查227所中小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义务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优质教学资源短缺以及教师线上教学经验和技能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
从学校规模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学生规模在500人以下的占比为19.4%,在501-1000人的占比为22.0%,在1001-2000人的占比为38.3%,在2000人以上的占比为20.3%。从学校类别看,小学占比为58.6%,中学占比为35.2%,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占比为6.2%。从学校性质看,99.6%为公立学校,仅有1户私立学校参与调查。从学校所在地域看,42.3%的学校在城区,49.3%的学校在乡镇,8.4%的学校在乡村。
图1 参与调查“互联网+义务教育”调研学校规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4.3%的学校已经利用“互联网+”开展义务教育,其中18.5%的学校开展时间在3年以下,26.0%的学校开展时间在3-5年之间,22.0%的学校开展时间在5-8年之间,27.8%的学校开展时间在8年以上。在调查的学校中,68.3%的学校已经成立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相关机构,71.8%的学校已经制定了“互联网+义务教育”建设、应用以及管理等规章制度。在经费支出方面,47.0%的学校“互联网+”相关方面的经费支出占公共经费支出的比例在5%以下,39.4%的学校占比在6%-20%之间,13.6%的学校占比在20%以上。在“互联网+义务教育”考核评估机制建立方面,48.9%的学校已经建立相关制度,并将“互联网+义务教育”纳入考核范围。
图2 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义务教育的时长情况(%)
从基础设施硬件配备情况看,实现“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学校中,94.1%的学校主干互联网接入宽带带宽超过50MB,其中,26.0%的学校带宽超过500MB,47.6%的学校带宽超过200MB。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情况看,被调查学校中,86.3%的学校已经接入国家或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计算机设备配置情况看,其中78.3%的学校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比例超过80%。75.5%的学校教师用计算机配备的师机比例超过1:1,78.9%的学校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的生机比例超过2:1。
图3 参与调查学校主干互联网接入宽带带宽情况(%)
从“互联网+”应用场景看,89.0%的“互联网+”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61.7%的“互联网+”应用在录播教室中,39.6%的“互联网+”应用在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中,20.3%的“互联网+”应用在数字阅览室(图书馆)中,7.9%的“互联网+”应用在数字实验室中,另有4.0%的“互联网+”应用在班班通和创客教室中。从教育平台使用情况看,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腾讯课堂等综合性教育平台使用率较高,分别为68.3%和66.5%。从“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课程的情况看,91.6%的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主课课程,37.0%的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课程,40.1%的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政治、历史和地理等文科课程,另有88.5%的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小科课程。
图4 参与调查学校“互联网+”应用场景分布情况(%)
从“互联网+”提供的教育服务看,本校老师在线教学和观看已录制的教学资源是主要服务方式,占比分别为70.0%和77.1%,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学广泛应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此外,其他学校老师远程教学和教师在线研修交流占比也较高,均为37.0%。从教学效果看,89.1%的学校认为“互联网+义务教育”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31.4%的学校认为“互联网+义务教育”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图5 参与调查学校“互联网+”教育提供的服务情况(%)
从工作量来看,33.5%的学校认为与线下相比线上教学工作量显著增加,35.1%的学校认为与线下相比线上教学工作量基本差不多,仅有1.2%的学校认为与线下相比线上教学工作量较少。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看,79.7%的学校认为网络和设备条件限制是主要影响因素,48.5%的学校认为学生不适应线上学习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线上教学资源质量不高、教学实用性不强操作难度大、教师不适应线上教学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占比分别为33.9%、21.6%和22.9%。
调查结果显示,64.3%的学校认为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仍需进一步强化建设;55.5%的学校认为学生或家庭配合程度较低,部分家庭不具备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条件;50.7%的学校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对“互联网+义务教育”缺乏政策推动和资金支持;38.8%的学校认为仅依靠线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8.2%的学校认为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经验,制约“互联网+义务教育”发展;19.4%的学校认为“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融合度较低,难以发挥传统教育优势;9.7%的学校认为目前尚无法共享到优质教学资源。
受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和师资配备等多重因素影响,实现“互联网+义务教育”全覆盖仍然存在难度。调查结果显示,仍有个别学校尚未利用“互联网+”开展义务教育。在未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学校中,缺乏硬件设备、缺乏教育相关部门的政策或资金支持、网络搭建困难、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并且无法享受到其他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等问题较为突出。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电子教学设备老化、硬件设备缺乏、技术支撑不足以及网络覆盖不到位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支持,联合财政相关部门合理制定预算,做好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摸底和统筹工作,确保机器数量、性能和技术支持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同时,联合人社、科技等部门统筹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设立教学辅助岗等方式定向招聘计算机技术人员,保障学校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运行正常,实时调试设备。
针对当前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经验以及互联网运用技能薄弱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举办互联网线上教学分享会、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互联网运用相关技能。此外,应当鼓励学校运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制度循序渐进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进程,将“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程度纳入年度考核,成为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针对当前教育教学资源不均衡,网络教学资源质量较低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整合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对不同层次学校建立档案卡,争取拥有优势教学资源的学校能够对口帮扶基础薄弱的学校,通过提供教学设备、赠送图书资料、输送优秀教师、提供教学培训等多种形式帮扶,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共享教学资源。
针对当前“互联网+”使用的教学平台比较分散、所有平台都未形成规模、教学资源共享难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教学资源,建立统一教学平台,教师以教师资格证编号、学生以学籍号注册进入,有效避免质量不高、网络环境复杂给“互联网+义务教育”带来的冲击。同时,应积极维护平台相关模块,丰富平台功能,以广大师生需求为导向,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形成网络维护由政府负责、资源质量由教育主管部门监管的机制。
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学校网络平台搭建困难、网络覆盖不全面、系统不稳定、服务器老旧影响网速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联合通信管理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所需的网络运营提供特殊支持,对教育平台相关资源的观看、各类教育课程的直播实现免流量政策,全面提升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着力减少家庭因“互联网+义务教育”造成的相关支出,提升家长对“互联网+义务教育”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