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4-20 08:32:28岳梦甜孟银芝
黑龙江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肢体下肢康复

岳梦甜,孟银芝,刘 静

郑州市骨科医院创伤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骨科术后高发并发症之一[1]。DVT的发生可能与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及肢体制动有关,多发生于术后3~5 d,且发生率可高达43.2%左右[2]。该病一旦发生,可引起局部静脉、淋巴回流障碍等,形成血栓,影响相关重要脏腑器官组织,甚至威胁患生命安全[3]。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DVT的发生,提高患者康复进程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5E康复模式从5个维度出发实施全面性护理干预。本研究探讨5E康复模式应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形成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5E康复模式护理。纳入标准:(1)经CT或MRI检查明确为下肢骨折,骨折移位>2~3 mm,关节面不平整差异>2 mm;(2)术前检查未发生DVT症状;(3)年龄35~64岁;(4)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获悉研究内容且自愿参加试验。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血管或神经损伤,大范围组织缺损,其他骨折;(2)凝血功能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5E康复模式护理.(1)建立5E康复护理小组。由本科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均熟练掌握5E康复模式的相关内容。(2)将患者一般资料收集完整并建立电子档案,便于护理小组成员了解掌握患者相关信息,实施干预措施。(3)采用责任制原则对患者进行干预。①鼓励。由于对自身疾病的担心、住院经济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常会使患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导致其治疗积极性较低。护理小组成员应详细向患者介绍治疗情况与目前治疗过程,鼓励患者长期检查配合治疗,能有效促进康复进程。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减轻其心理应激反应。鼓励同病患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讲解成功案例与治疗经验。此外,护理小组成员还应及时肯定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其继续努力。②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饮水,禁食难以消化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便秘症状,减少腹内压升高发生风险以阻止DVT的形成与发展;结合每位患者对知识信息接受程度,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宣教方式及康复计划。③护理锻炼。根据患者自身疾病情况,鼓励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讲述卧床期间体位摆放方式、翻身技巧与肢体功能训练过程等,使患者腿部肌肉处于被动绷紧状态,约10 s后放松,30次/d;将患者肢体向上抬起,约高出心脏平行水平20 cm,对于患者肢体肿胀者,使用湿毛巾行热敷处理,并将双下肢进行按摩;下肢骨折行完好固定后24 h,指导患者行床上肢体活动训练;定期清理创口,更换敷料。④鼓励患者基本活动功能不受限制的情况下重返生活与工作,或参与家务,使患者尽快获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获得感。⑤评估。每周定期评估患者疾病治疗与护理依从性、肢体功能锻炼、饮食规律、生活状态及心理情绪等内容,根据评估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加以调整并完善。

1.3 评定标准

(1)肢体活动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4]评估两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分为疼痛、不安定度、闭锁感、肿胀度、跛行、楼梯攀爬、蹲姿及使用支撑物共8项问题组成,总分100分,其中积分≥95分为优秀,85~94分为良好,65~84分为尚可,<65分为差。(2)证候积分评估。参照外伤性骨折症状分级量化表[5]评估患者肿胀、瘀斑、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等症状情况,按无、轻、中、重计0、2、4、6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生存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6]评估所有患者生存质量,即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及治疗影响,共27个条目,采用1~5分制,总分为各条目评分之和,量表评分与患者生存质量呈反比。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疼痛及肿胀发生率,干预前后Lysholm评分、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水平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DVT、疼痛及肿胀发生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下肢DVT、疼痛、肿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DVT、疼痛及肿胀发生率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肢体活动各项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情况(±s) 分

a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b表示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36)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疼痛9.85±2.03 20.31±3.19ab 9.82±2.11 17.07±3.10a闭锁感2.35±1.26 10.41±2.55ab 3.34±1.25 7.61±1.34a不安定度15.22±3.25 21.64±3.58ab 15.18±3.24 17.25±3.26a肿胀度3.86±1.25 8.13±0.96ab 3.88±1.25 5.90±1.36a跛行2.94±1.55 4.78±0.25ab 2.90±1.51 3.81±0.27a蹲姿1.95±1.30 4.29±0.19ab 1.92±1.36 3.15±0.21a楼梯攀爬3.14±1.13 7.55±1.09ab 3.12±1.07 5.81±1.23a使用支撑物1.68±0.76 4.15±0.24ab 1.66±0.88 3.25±0.30a

2.3 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水平情况

干预后,两组证候积分较干预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水平情况(±s) 分

表4 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水平情况(±s) 分

a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b表示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36)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肿胀5.26±1.15 1.65±0.28ab 5.30±1.18 2.51±0.42a瘀斑5.15±1.21 1.96±0.31ab 5.20±1.19 2.62±0.47a腰膝酸软4.92±0.98 1.67±0.28ab 5.08±1.12 2.43±0.44a肢体萎软4.65±0.93 1.55±0.26ab 4.72±0.95 2.14±0.33a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DSQL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a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b表示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36)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生理功能15.33±1.15 27.25±1.94ab 16.72±1.37 23.23±2.05a心理状态13.25±1.32 23.51±1.51ab 13.49±1.18 18.15±1.33a社会关系5.66±1.31 11.36±1.25ab 5.46±1.22 8.28±1.14a临床疗效2.22±0.84 7.25±1.32ab 2.35±0.94 5.35±1.26a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机械外力损伤等事件的发生,导致下肢骨折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7]。骨科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导致其运动量减少,常引起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对其术后机体恢复造成负面影响[8]。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科学高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键环节,减少下肢DVT形成风险,有助于患者尽快出院[9]。5E康复模式提出逐步引导患者正视自身疾病,依据其受教育程度,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方式,同时结合患者肢体恢复状况与配合程度,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定期并长期坚持行被动与主动锻炼[10]。待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后,鼓励其尽早重回家庭、社会生活,并据此制定新的康复计划,恢复患者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下肢DVT、疼痛及肿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5E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析原因,基于应用5E康复护理模式过程中,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可以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患者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影响主动、被动锻炼行为。将健康教育及各项功能锻炼进行整合,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整个护理阶段,转变原有被动训练模式,通过主动训练指导不断提升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有效的运动锻炼能改善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出现的下肢血液循环障碍,从而降低其DVT的发生率。肢体活动障碍也是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进行术后康复护理前肢体活动情况均不十分理想,经过干预后,两组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干预组改善更明显。出现这一结果主要由于护理小组成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讲解正确的翻身以及体位摆放姿势,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避免患者外展过度而出现二次损伤,患者在锻炼中逐步康复也能进一步增强其运动锻炼信心,促进肢体活动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症状评估积分较对照组降低,体现出5E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下肢骨折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原因,一是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饮食指导,能够为其机体康复过程中所需营养提供科学指引,加上合理运动训练,不断优化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效果;二是有效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能改善其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生活质量是对患者术后康复状况的综合评价。本次研究通过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还能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增强社会效应。

综上所述,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发生率,降低临床不适症状,增强其下肢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肢体下肢康复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