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峰 崔莹莹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20年收治的218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可能并发心律失常的诱因分组,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高龄患者(年龄≥60岁)、术前有心电图异常、肺功能差(FEV1/FVC<70%)、手术切除范围大、时间长、失血多,术后血容量补充不足、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尽量减少出血、积极补充血容量、避免损伤神经;术后进行有效镇痛,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可以减少肺癌患者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肺癌术后;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1--01
引言
心律失常是肺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肺癌患者术后死亡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肺癌患者的安全和康复。为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7年至2020年手术治疗的21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7至2020年间医院收治的218例肺癌术后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其中78例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心律失常组,140例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心律未失常组。纳入标准:①均属于心律失常诊断,符合《实用临床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指南》;②均采用手术治疗;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④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者。心律失常组患者病理分型:Ⅰ期42例,Ⅱ期21例,Ⅲ期13例。心律未失常组患者病理分型:Ⅰ期76例,Ⅱ期40例,Ⅲ期22例。两组患者的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记录并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吸烟史、糖尿病史、术中出血量、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损伤、术后电解质异常、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以及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情况。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肺癌患者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分析:分析肺癌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肺癌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后心包病变、术后电解质异常和FEV1/FVC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多因素gistic分析: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病变、术后电解质异常和FEV1/FVC是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术后心律失常是肺癌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肺癌患者的康复,也是肺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非常复杂。 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一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年人各器官退行性病变,心肺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对手术创伤、麻醉、缺氧、失血耐受性差,术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尤其是术前心电图异常、既往心律失常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肥胖、贫血和肺功能下降是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术前心电图异常、既往有心律失常史的患者多为心肌或传导系统异常。手术创伤可引起应激反应,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导致术后心动过速;迷走神经切断引起的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内脏牵拉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短暂和反复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律失常直接相关。
术前因素:
①年龄和既往病史:年龄、高血压或糖尿病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关。术前有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及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史者。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不要盲目扩大手术范围,尽量减少手术创伤,以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② 术前肺功能和吸烟也是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长期吸烟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慢性炎症。在全麻下开胸术后,有大量痰。由于害怕疼痛,患者不愿意咳嗽和咳痰,导致呼吸道不同程度的堵塞。肺通气功能和肺气交换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低氧血症和术后心律失常。烟草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影响,导致长期吸烟合并心脏和肺部疾病的患者比例增加。
术中因素:
组织损伤、长期麻醉和手术时间会产生应激反应,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危险因素。
① 麻醉和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麻醉药品用量大,大多数麻醉药品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和应激引起儿茶酚胺升高的作用。术后应用拮抗药物苏醒可增加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② 手术类型和范围:本组行楔形叶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和全肺切除術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全肺切除术,尤其是全肺切除术范围的扩大,缺氧的可能性增加。此外,全肺切除术后肺循环阻力和心脏后负荷的增加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
术后因素:
① 疼痛:术后疼痛也是心律失常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疼痛可引起患者的易怒和焦虑,增加患者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增强心肌自主性和应激性,从而显著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因此,有效的术后疼痛控制可以改善肺功能,降低术后应激反应,有效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② 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血液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是术后常见现象,最常见的是低钾血症。低钾血症不仅能增强心肌的自主性、传导性和兴奋性,还能增强心肌对缺氧的敏感性,从而诱发术后心律失常。
③ 这组病例显示术后肺炎和肺不张是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肺不张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可能会导致心脏舒张功能的改变。同时,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增加。
结束语
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密切心电监护,充分吸氧,鼓励和协助患者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镇静镇痛,减少应激反应,及时纠正酸碱失衡,补充电解质,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燕娟.胸部手术术后镇痛近况[J].广西医学,2003,25(4):565-567.
[2]卜金枝.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护理技巧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