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娟
摘要:数学作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点学科,不仅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还与未来学生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阅读审题能力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环节,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才能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并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要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审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与审题能力;提升策略
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思维和审读能力的学科,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阅读审题能力。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次开展数学阅读审题教学。本文通过对小学生阅读审题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一、准确地理解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学生在遇到数学题后,可以通过读题的方式获取信息,在具体训练时,前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并对题目中涉及的几大知识点进行筛选,对比题目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基本的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题目信息,针对学生只是简单地看一眼就开始做题导致的出错问题,可以采用认真读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核心。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读题,边读边想,逐句提取关键信息,再结合题目中的提问,排除无关的信息,完成信息的提炼,找出数量关系,并做到归纳综合,明确出题动机,从而正确列式计算。在读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并通过总结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题目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推理,建立解题思路。
二、细心观察,找出题目等量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要遵循一定的审题顺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的内容,有顺序地理解题目含义,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告诉学生要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从而达到有效观察的目的。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题目。训练前期,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比题目中的相关内容,获得观察的启迪。在最后一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审题,找到题目中所蕴含的等量关系,理清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效的观察和认知。例如,在教学认识毫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拿出几个量杯,向学生提问:如果要盛两升水,使用哪种量杯最合适?教师要给学生提示:量杯上的刻度是观察的重点,由于没有一个量杯可以直接盛两升的水,所以需要对量杯进行科学搭配,让学生在观察量杯之后给出自己的方案。学生在此类直观的信息展示下,运用观察、分析和总结,找到等量关系和解题方案,只有学生清楚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后,后续的分析归纳才能科学合理。
三、构建数学阅读审题现代教育体系
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在理解很多抽象性数学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难度,而数学的概念性问题是将抽象的定义与概括性的表达融为一体,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掌握,因此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一直以来都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比如,小数作为分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在构建小数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学会对比分析,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要将小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贴合,让学生加深印象,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师指引学生读题审题
“审题权利”教材中情景再现图很容易让师生陷入“看图说话”的“滔滔不绝”中。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方法就是“读给学生”,这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审题的权利。“听”懂不等于“读”懂,题目编排的初衷———识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急于求成”中被忽略。独立审题,看图识图,需要老师指引,而不是强行介入、直接干预!教师必须警惕以教师为主导、“斩钉截铁”挑选出“有效信息”写在黑板上的做法。比如有一题植树问题:在路的一边有间隔地种了5棵树,平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求这条路的长。教师不可以急躁地“很轻易”解决如何来做,而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别小看学生,学生的思维是教师难以想象的。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开始动笔画图了。无论最终解答结果如何,教师都有必要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赞”!之后,学生站直了充当树,形象化思考这个问题。1.两端都植,则路长:3×(5-1)=12(米);2.一端植一端不植,则路长:3×5=15(米);3.两端都不植,则路长:3×(5+1)=18(米)。引导就在于如何选出有效信息,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不会时常犯错。虽然这道題的处理可能需要一节课时间,但对于信息处理,教师首先要做到“稳”,而不是“急”,让学生能迅速从一些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审题的积极性。
五、巧妙标记,掌握题目中的内置联系
为了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对题目信息形成正确感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题时画出关键或重要的字词,这类字词不仅可以给自己提示,也是排除其他无用信息干扰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划重点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语言的表述方法,从而整理出数学的内置联系。数学审题方法众多,教师要让学生多探索,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三角形的几个分类的标准,让学生标出判断不同三角形特征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会总结出直角、钝角、锐角这些关键词,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判断标准,针对图形做出具体选择,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掌握此类题的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阅读审题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征逐步引导,注重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还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洪伟.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20(11).
[2]胡克星.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研究[J].魅力中国,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