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尼经幢在河北的分布及原因探析

2022-04-20 04:03李彦丽盛京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分布河北

李彦丽 盛京伟

摘要:陀罗尼经幢属于佛教中一种最重要的刻石。在河北分布呈现以五台山进香道为经脉,以与进香道相连的道路为络脉,遍布河北城乡的特征。遍布的原因是河北通往五台山的进香道推动和经文的超度功用。

关键词:陀罗尼经幢;河北;分布

一、陀罗尼经幢阐释

幢,汉代以前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上丝织物做成,也称幢幡。佛教传入后,有了在丝织物上写经文或画佛像的幢幡。到唐代中期,密宗得到快速发展,开始在石上镌刻陀罗尼经,出现了陀罗尼经幢,唐代以后盛行各地。

陀罗尼经幢是密宗佛顶尊胜信仰的一种特别的崇祀形式,由多块石刻堆建而成,形状为圆柱形或棱柱形。上面刻有垂幔、飘带等图案,下附台座。经幢的主体是幢身,刻有佛像或佛龛,雕像的下面遍刻经咒,以《密经》和《尊胜陀罗尼经》最为常见。有的幢还刻有幢序,说明刻幢的用意、缘起、及幢主、撰写书题人名等。经幢一般建在四通八达的路边,有的建在寺院或墓道旁。

二、陀罗尼经幢在河北的分布及其特征

河北经幢盛行于唐代,至宋代达到高峰,是具有宣传或纪念意义的佛教建筑。

(一)河北重要的陀罗尼经幢

河北的赵州陀罗尼经幢、井陉天护陀罗尼经幢、卢龙县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赵州陀罗尼经幢

赵州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县县城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正中心处,是中国现存石幢中最高大、最完美、最杰出的经幢,被称为中华之最。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志·宗教志》第68卷记载:“为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赵州人王德成建。全部用石料迭砌而成,共7级,高约18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平面为八角形,建在一方形石基上。”“其一、二、三层刻陀罗尼经,其余四层刻满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狮象动物和建筑花卉等图案。幢顶以铜质火焰珠寶为刹。轮廓庄严清秀、精美富丽。” [1]

2. 井陉天护陀罗尼经幢

此经幢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天户村内,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建,是目前国内最早的陀罗尼经幢实物之一。《河北省志·宗教志》记载:“幢通高5米,共13层,直径约0.64米,全部青石雕刻而成。一至四层为底座,各层呈八棱形,大小不一。第二层座壁的八面上,在仅0.15米高的地方,浮雕着坐姿各异的佛像。第五层为八面棱柱体,高1.39米,宽0.25米,为经幢主体。正面朝南,上额刻‘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12个楷书大字,分三行书写;下刻‘大唐国镇州井陉县天护城东禅院...’等字。第六和第九两层为两个石雕伞盖。第八层雕有龙、虎、狮、象等八种兽像。第10层有八个罗汉像,第11层是一池石雕莲花,第12层有八个武士浮雕立像,第13层为葫芦形佛珠顶端。” [2]

3.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此经幢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卢龙县城南门内。《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记载:“其始建年代不详,金正隆四年(1159年)毁于雷击,现存石幢为金大定年间(1169—1171年)重修。幢呈八角形,七层,高10米。幢四周以石栏围绕,栏柱十二根,上雕云龙及栩栩如生的石狮。栏板十二块,四块刻龙,八块雕人,造型各异。石幢第一层有盘龙玉柱八根,幢身上部刻佛像,下部刻猛兽,盖上雕飞天神像。幢身第二层镌有创建石幢记。第三、四层刻佛经。第五层镌明万历年间重修记。再上两层皆刻佛像。在第七层盘盖雕巨龙八条,上为覆莲,仰体承托球形幢顶。” [3]

由以上陀罗尼经幢可以看出唐、宋、金时期刻立经幢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经幢的刻立,宣扬了佛教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建筑风格、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陀罗尼经幢在河北的分布特征

笔者研究了肖新祺的《畿辅续志金石目》等资料,从中把有关经幢的信息进行归纳。涿州市经幢21座,有阿卿目来减释重罪陀罗尼经幢(年代不详)、臧师才造陀罗尼经幢(年代不详)、高梨赵彦为亡父母造陀罗尼经幢(金代)、魏佐等为亡父母造陀罗尼经幢(金代)、陀罗尼经幢(金代)、尼和宝造陀罗尼经幢(辽代)、祖聚德造陀罗尼呪幢(辽代)、沙门即空造陀罗尼经幢(辽代)、刘运为先亡过伯伯父母造陀罗尼经幢(辽代)、范阳仁和乡莲池里艾仲升仲良为亡父母造陀罗尼经幢(辽代)、范阳县仁和乡北张里李阿宋造陀罗尼经幢(辽代)、为张故出家造陀罗尼经幢(辽代)、葛可惟为亡父造陀罗尼经幢(北宋)等;涞水经幢13座,有郑兴昌为亡考妣造陀罗尼经幢(金代)、涞水县累子村李共仁造陀罗尼经幢(金代)、李融为亡父造陀罗尼经幢(金代)、刘德义造陀罗尼经幢(金代)、比丘尼净德造陀罗尼经幢(金代)等;易县经幢4座,有沙门文俊为亡过父母造陀罗尼经幢(金代)、紫泉王伯行造陀罗尼经幢(金代)、沙门智演造陀罗尼经幢(辽代)等;定州市经幢2座,有寿圣院陀罗尼经幢(金代)、潘口造陀罗尼经幢(后梁);固安经幢2座,有固安县千秋乡礼让里赵法成造陀罗尼经幢(年代不详)、固安县刘绍村沙门惠口为亡祖父造陀罗尼经幢(辽代);蔚县4座,有文永等造陀罗尼经幢(辽代)、西太平陀罗尼经幢(金代)、尹家皂陀罗尼经幢等(辽代);完县经幢2座,有金花院僧造陀罗经幢(元代)、安全村兴化院主李智辉造陀罗尼经幢(元代);永清经幢6座,有张灵寒为祖父母造陀罗尼经幢记(金代)、沙门方备造陀罗尼经幢(元代)、归依寺尊胜经幢(年代不详)等;满城经幢1座为大觉寺陀罗尼经幢(年代不详);深州经幢1座为宝公法师塔尊胜陀罗尼经幢(金代);赵县经幢1座,为赵州陀罗尼经幢(北宋);井陉县经幢1座为井陉天护陀罗尼经幢(唐代);卢龙县经幢1座为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金代);临城县经幢3座,有《真定府赵州临城县崇法院普润大师寿塔记》经幢(元代)等;邢台经幢2座,有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之幢(后梁)、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唐代);行唐县经幢1座为封崇寺赐紫僧觉悟造经幢(北宋);曲阳县经幢5座,有雍熙造陀罗尼经幢(北宋)、王真为父母造陀罗尼经幢(金代)、定武军曲阳县高口造陀罗尼经幢(北宋)等;唐县经幢3座,有唐县赵母乡县南瞳户人马氏造陀罗尼经幢(北宋)、陀罗尼经幢(年代不详)、定州唐县唐城乡坛下村荣直等造陀罗尼经幢(金代);元氏县经幢2座,有僧文慧造陀罗尼经幢(金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北宋);枣强县经幢1座为兴福寺陀罗尼经幢(元代)等。

由以上这些经幢的分布及时间总结出其特征为:刻立高峰在辽宋金时期;分布地主要在现在的河北中部、北部,即张家口市、保定市、廊坊市、石家庄市一带,包括曲阳、唐县、行唐、涞水、定兴、涿州、固安、蔚州、易州、元氏、定州、完县(今河北顺平县)、枣强、永清等。这些县市往西,到达佛教名地五台山。因此,陀罗尼经幢在河北的分布呈现出以五台山进香道为经、以与进香道相连的各类道路为络脉的特征。

三、陀罗尼经幢在河北盛行的原因

(一)五台山进香道的推动

进香道的具体路线,张焕粉的《杜斗城先生和敦煌五台山研究》和彭文峰的《唐代“五台山进香道”补释》中得到详解。“今正定至阜平之间至少有东、中、西三条路线可供使用:东线即正定—新乐—定州—曲阳—阜平至五台山;中线即正定—行唐(经上方、两岭口)—阜平至五台山;西线即正定—灵寿—阜平至五台山。” [7]“由河北正定一带沿滹沱河西进五台山;由今河北定县至曲阳、龙泉关入五台山;沿拒马河西进河北涞源、驿马岭及山西平型关、繁峙县入五台山,以上这几条线路,是自东向西入五台山的线路。” [8]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北的五台山进香道的兴盛,是陀罗尼经幢兴建的重要原因。

(二)经文内容本身的功用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称:“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宓刍、宓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上等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 [9]从经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经文具有拯救幽冥、超度亡灵的神力。

古代,河北地区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地,自古以来战争不断。河北的一些县志中记载了发生在古代的交战史实,《行唐县志》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使乐羊伐中山,李克守之。”“建武九年诏朱佑屯兵南行唐御匈奴”。宋辽对峙时期,双方的争夺在今雄县、保定、正定、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定州、固安等一带展开战争。“咸平六年夏四月,契丹寇定州,王超、王继忠御之。”有战争就有战死之人,战死之人俗称为“厉”,河北民间传说人横死之后魂无所归,也将转化为厉鬼。《左传》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一般认为,除老死、疾病之外的其它原因导致死亡的人都称为横死。据佛教中的解释,厉鬼是不能进入地狱的,只能徘徊在人界和鬼界之间,是流浪汉的感觉,所以需要超度厉鬼让他能够进入地府然后进入六道轮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河北的传播,为安抚诸厉及民间百姓追忆非正常死亡的亲人提供了便捷而简约的方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播方式之一便是刻经,同时也是一种追求冥福行为。

总之,由唐代形成的进香道为经幢的刻立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人探究古代交通要道提供了线索。宋辽时期河北各地建立的陀罗尼经幢,起到了追思、超度亡者等作用,使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得到传播,促进了河北地区佛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 [4] [5] [6]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宗教志》第68卷,中国书籍出版.1995:1154.114.114-115.115-116.

[3] 殷海山、李耀宗、郭洁:《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民族出版社1991: 612.

[7] 彭文峰:《唐代“五台山进香道”补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4辑.2004.

[8] 张焕粉:《杜斗城先生与敦煌五台山研究》.《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4).

[9]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20册.中华书局1986:323

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文化藝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河北佛教文物陀罗尼经幢分布状况研究及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HB20—YB08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分布河北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王大根
梁丛
孙婷婷
李天锁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分布与挑战应对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