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广阔传统文化积淀下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优秀思想品德、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从中吸取精华,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其健康成长大有裨益。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学科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育人的实际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科优势,体现育人价值,彰显民族文化,实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内在诉求。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延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系统化构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教材、制订具体可行的课堂实践方案等,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充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不充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对于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缺少关注,没有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第二,师生交流互动不足。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此背景下,学生难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与掌握,难以结合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点进行深入思考、自主分析与全面探索,不利于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单一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群体进一步实现对于教材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充分提取与合理理解,进而弱化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由于教学途径相对较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往往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导致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受到影响。
第四,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目前,部分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时,并未制订合理的评价方式,且对评价结果较为重视,忽视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这导致教学评价流于表面,学生无法了解学习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这类问题进行改良与优化,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进程。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路径分析
1. 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载体,能够为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的资源支撑。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审定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统编版教材,教材在编写立意上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立德树人,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守正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教材内容,细致分析、深入思考、合理使用,如识字与写字中蕴含的汉字文化和传统书法,阅读选文里包含的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文本中字里行间暗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认真研读、仔细发掘。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中涉及的相关故事与历史情节,对于荆轲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进行挖掘与深思,并以此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
2. 有效开展师生交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教师应积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实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这一问题上,通过寻求一个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契合点,设置诵读品析、圈点批注、交流讨论、表演展示、探寻研究等交流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逐渐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进行《劝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进行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对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句进行分析与解读,帮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翻译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努力学习和持之以恒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深刻了解勤奋刻苦的传统文化。
3. 充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途径
教师应该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和调整,根据语文学科的教育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一定要花费些心思,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比如,多种形式的诵读或诵读竞赛、知识竞赛、专题讲座、读书活动、书法展、举办艺术节、话剧表演、搜集资料、创作竞赛、课外阅读等方式,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时,教师结合视频资源进行讲授,帮助学生以课文内容作为切入点,实现对《红楼梦》的充分认识。在此期间,通过结合作品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4. 积极开展课后教学反思,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语文教学中是否真正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际教学效果如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都需要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挖掘是否恰当;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把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的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中;是否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接受领会实际进行适时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否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浸润作用……这样的反思使教师能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及时回望,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思考改进办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在需要。教师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课程特点和语文课程实施的实际要求出发,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有效开展师生交流,充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后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竹青. 渗透传统文化奠定知识基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 新课程,2021(36):205.
[2] 周淑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课外语文,2021(28):49-51.
[3] 宗颖.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教学艺术,2021(10):45.
[4] 李永清. 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课堂——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天津教育,2021(27):103-104.
[5] 景江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滲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种策略[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1(8):37.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