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勇
“类文阅读”教学是指依据同一议题,结合教材和课外文本资源,把同一类的几个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展开阅读教学的方式。古诗词篇幅小,语言凝炼,尤其适合也特别需要“类文阅读”教学。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瑰宝,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用组诗的方式呈现古诗词的编排,已经明显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但受教材容量限制,教科书中选编的古诗词数量仍然有限,这就需要古诗词教学打破传统就一篇教一篇的教学模式,以“类文阅读”教学理念为导向,可尝试构建以篇带篇、以篇带类、举一反三、层层推进式的古诗词“类教学”模式,力求通过增加课内有效的阅读量,真正丰富学生的古诗词涵养。下面笔者以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为例,谈谈古诗词“类教学”三步曲。
一、“精”读一篇,在“扶”学中感知
“精”读“这一篇”,即为教材呈现的这一首古诗词,可称之为“主篇”。所谓“精”读,不是对诗的诵读、想象、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准确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入解读诗的情感、意象、意境、表达方式以及创作风格等,精准取舍,把握好“这一篇”富有教学价值的学习训练点,确定好“这一篇”“类教学”的议题,并朝着这一目标,指导学生“精”读到位。
《长相思》这首词是清代纳兰性德的边塞思乡作品。细读,你会发现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在于纳兰将缠绵的词风与边塞豪迈雄浑的创作风格融成一体,独树一帜,让唐宋以来的边塞词意境有了新的发展。因此,选取、统整的这首诗“类教学”议题,不在于动静结合的单元语文要素,因其在第一首《山居秋暝》、第二首《枫桥夜泊》中已反复巩固;也不在于对“故园”文化的挖掘,因思乡的诗篇学生也不再陌生;而在于应统整四年级上册《出塞》《凉州词》、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五年级上册《从军行》这几首唐代边塞诗,尝试通过感受、比较进而初步了解纳兰边塞词缠绵与豪放完美融合的个性词风。
“精”读环节,笔者以引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为主线,相机引导聚焦以下两处描写,其一为品析“夜深千帐灯”。“作者一路跋山涉水,来到山海关外,按照一般人的思路,会直接写边塞风光——”,以此相机引读王维的“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纳兰来到边塞,写到的却是——夜深千帐灯”,“两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明白一个写自然,一个写人造风光后,紧接着通过引导想象、链接背景资料等多元感悟“夜深千帐灯”带给人的感受是壮观、是思乡、是温暖、是壮美……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至此,一句“夜深千帐灯”已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纳兰融合缠绵与豪放的边塞词创作风格。
其二为品析“故园无此声”。笔者则直接引导学生思辩“纳兰的故园就在北京,那里没有风雪声吗?他这样写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故园无此声,那么故园有哪些美好的人、事、物呢?”在充分想象后话锋一转,创设语言情境:“可是这一切的美好,在边塞全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样,再次感受词人委婉缠绵的词风也就水到渠成。
二、“略”读一篇,在“放”学中验证
“略”读“这一篇”,即选取与“精”读议题相关联的诗篇,也可称之为“辅篇”。“这一篇”在内容上,或来自同位诗人的,如学完柳宗元的《江雪》可选取他的同样写渔翁的诗《渔父》。“这一篇”在功能上,有的在“求同”中迁移巩固,如学完张继的《枫桥夜泊》,可链接学习元代马致远的同是运用动静结合写法表达思乡愁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有的在“比异”中比较验证,如学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可统整唐宋时期的边塞诗词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印证纳兰独特的边塞词创作风格。
如,《长相思》一课的“略”读环节,笔者以“纳兰的《长相思》与唐宋时期的边塞诗词有什么不同呢?”引入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引导学生自己先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并直接思考《从军行》与《长相思》在写法上、在表达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为降低学习难度,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完成过关练习选择题,通过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辨、比较、选擇,进一步加深和印证了对纳兰性德边塞词创作风格的感悟、认知。
三、“泛”读多篇,在反复中强化
“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类文阅读正是要通过超越这一篇的局限,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力求在“类文、类段、类句、类词”的大量“类学习”中更准确把握文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和运用。古诗词“类教学”,在分别精读、略读一篇的基础上,还需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机会,进一步链接更多同类作品进行泛读,只有在反复验证的语文实践中,“精”读议题下的核心训练点才能得到强化、加深,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在《长相思》的“泛”读环节,笔者以“纳兰的其他边塞词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创作风格?”趁热打铁、再次链接纳兰的其他作品“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如梦令》”,以及“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于中好》”等等,引导学生逐篇逐篇地诵读、感受并交流纳兰的这些边塞词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边塞的壮阔,哪些地方则体现了词人的缠绵,最后在总结中强化认知并播洒课外阅读的种子:“这就是纳兰性德,别人写的边塞诗都是雄浑悲壮,而他却更侧重个人缠绵情感的抒发,也只有纳兰,能将二者完美融合,大大拓展了边塞诗词的意境,纳兰的作品很多,其中悼亡词最为经典,课后有兴趣可以搜集读读他的作品,进一步走近这位传奇人物,感受他的传奇人生。”
一颗小石子抛入湖中,湖面总会荡开一圈圈的美丽涟漪。我想,古诗词“类教学”课堂也能如此,由“精”读,到“略”读,再到“泛”读,层层推进,圈圈荡开,孩子们在反复多样的语文实践中一定能汲取古诗词的精华,丰厚古诗词文化的积淀,一定能绽放出一道道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美丽风景线。当然,我们谈古诗词类教学模式,最终不能离开古诗词教学的文体特质,即诵读、品味、想象、体悟,只有这样同,才能真正体现古诗词类教学的精髓,让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类文阅读”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CG20-4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