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成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虽然在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深入课堂,就会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依然比较突出。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迈向高效呢?我通过深入课堂观课议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
导入低效。导入目的不明确,导入与本课内容关联甚少,迟迟不能切入正题,无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有的老师导入形式走过场,没有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缺乏思考性,在快速地一问一答过程中完成了导入环节,看似气氛热烈,过程流畅,实则是效率低下。有的老师没有把握好文本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切入点出现偏差。
提问低效。一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地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味。二是问题松散零碎,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三是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
自主学习低效。自主学习时,有的同学翻开书本,拿起钢笔,边读边书写着什么;有的自言自语地念叨起来;有的眼睛盯着书本,目光久久没发生任何的移动;有的随意翻动着课本,似乎没有任何能引起注意的地方;有的渐渐找到了睡觉的感觉,开始摇头晃脑起来。
朗读教学无效。如:文字障碍没扫清,朗读不正确、不流利,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 朗读目标不明确,出现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满堂读”的现象;情感急于登场,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朗读对象单一,似乎永远只是科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避免低效现象的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的方式很多,怎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有效的导入方式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这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比如在教学《草原》,导入新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带草原风味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画面。师生共同欣赏画面,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看完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说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彩蝶纷飞百鸟鸣,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谁来说说此时你的体会?”学生按捺不住地举起手,说:“草原上的景色真美啊!”“草原真大啊!”“草原真绿,羊儿真多啊!”……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草原看看吗?(学生回答:想)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去陈巴尔虎旗大草原观光游赏,共同领略草原的风土人情。
故事谜语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或谜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如在教学《景阳冈》时,我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接着让一位同学口述故事,然后问道:大家觉得他说得精彩吗?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武松是个怎样的人?在一番讨论之后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根据“武松打虎”改写的故事--《景阳冈》,看看作者写的和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是不是一样的,他们哪个表达的更精彩。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使得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事半而功倍。
读题质疑导入。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在许多情况下,我在揭题板书之后,总要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疑问?”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在向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激发其兴趣,启迪其心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启动认知导入。以旧启新、以故引新、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地去学习新知。例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讓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
2.精心设计主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主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是很有效的。那么,怎样设计主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围绕课题设计主问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发问:“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以课文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第二,抓住关键词设计主问题。有些课文,教师如果能精心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文眼”,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使其形成一条教学线索,引发学生阅读和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而且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受到有效的训练。 如《草船借箭》文末,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紧扣“神机妙算”设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围绕中心句段设计主问题。教学时,教师从贯穿全文的主旨句入手,抓住“句眼”设计主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入境。如《怀念母亲》一文,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教学中围绕课文的中心段——第一段,设计主问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画出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第四,整合课后习题设计主问题。课后思考题是阅读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备课中,要根据课后思考题,进行巧妙整合,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能促成目标有效达成。
3.科学指导,实现自主学习的高效益
“自主學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成目标。因此,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
教师要给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次序,学得忙而不乱。如:本校语文老师殷卫林在执教《林海》中,殷老师先带领学生研读“岭”,归纳总结学法,接着让学生用掌握的学法自主学习“林”与“花”这两部分,教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批注阅读3-5自然段,先自己读,把有所感悟的词句画出来,并简单批注。然后同桌共享,补充批注。交流感悟时,要求用“我画的是——,批注的是——”这样的形式进行集体交流。由于老师给出的任务和目标具体,产生了内在动力,因此效果好,效益高。
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当学生埋头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当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们总能看到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中间,随时提醒学生的注意,随时指导学生的学习,随时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总能听到这样一些提醒鼓励的话:“你的朗读真好听”“学得真专心啊”“你不但画出了句子,还写了批注,真好”“不懂就问是好办法”“这么快,就学完了,真棒”“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因为教师准确“察言观色”,摸准了学生的脉搏,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高。
必须进行检查和反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通过不同形式的对学习效果的检查,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掌握的程度,增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的针对性。同时给学生以督促和“警示”,使自主性较差的同学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懂得老师也会随时检查自己的,自觉不自觉地严格要求起自己来。
要给予及时的点评。多数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也会迫切希望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明白自己理解掌握的正确与否。所以,教师在提问、检查和反馈时,特别是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点评。
4.注重朗读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做到流利畅达,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充分预习,奠定有效朗读基础。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文本,发现遇到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为流利的朗读扫清障碍。再就是放声朗读,训练自己的发音,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有通过学生预习时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更好地为课堂上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前,我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因此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不仅朗读正确、流利,还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王菲同学在朗读“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这段的时候,她抑扬顿挫、十分亲昵地呼唤海鸥的名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重视范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这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中华少年》一文,诗人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情感基调,认真准备范读,然后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到诗歌中,那么诗人表达的情感一定会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中得以实现,学生也一定会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这就达到了以教师范读促学生有效朗读的目的。
注重感悟,读出文学作品的美感。朗读就是教师给学生“感悟”的扶梯。例如教授《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如果一味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怎么办?朗读,响亮地,有感情地去朗读。我在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情感引领。课文一开始,再现了这篇神圣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指导学生以平和的基调朗读,表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接着,课文从河水、空气、动物三个方面,表现了这片土地对我们的无私付出,同时又强烈地表明着自己的立场,指导学生以一个长者谆谆教诲的语气朗读;最后作者再次表明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以及保护土地的决心指导学生充满力量朗读。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品味,感悟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创设情境,鼓励个性化朗读。朗读教学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触发联想,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比如学习、欣赏《七律长征》这首诗,介绍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为有效朗读创设情境。然后教师用缓急适当的节奏,雄浑铿锵的语调来引领学生,促其产生想象联想;接下来再由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进一步感悟恢宏大气的意境,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学生对诗的整体感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要使语文课堂教学从有效发展到高效, 教师不仅需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不断充电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需要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