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攀登,永无止境

2022-04-20 18:13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4期
关键词:潜水器蛟龙奋斗者

郑晶心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叶聪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深海事业的发展。

20世纪末,国际海底区域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2002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批复。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专业毕业,进入702所工作一年,恰好遇上“蛟龙号”立项并启动研制。2003年,24岁的叶聪能力得到认可,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这是一场漫长的科研征途:100余家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解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2009年,经过6年的联合攻关,终于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蛟龙号”成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6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从2009年到2012年的4年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叶聪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

2009年,我国启动“深海勇士号”研制工作。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总质量师,叶聪已成长为团队中坚力量——将虚拟设计技术和智能技术引入舱室布局设计方法中,实现了人机方面的综合优化;参照国内外质量体系对研发全过程执行质量控制,支撑保障了国产化指标的实现。历时8年,“深海勇士号”实现了部件95%的国产化率,为中国未来全海深科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说,“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但无法潜入海洋最深处。剩下的0.2%海域如何抵达?2016年,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核心任务,“奋斗者号”立项,37岁的叶聪勇担使命再出发,带领团队开始研制“奋斗者号”,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奋斗者号”的目标是挑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难以企及的万米深度。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域被称为“深渊”,只占海洋总面积的0.2%,想要通过深海载人潜水器抵达那里,首先要打造足以对抗深海高压的铠甲。叶聪带领团队协调上百家参研单位的研制进展,探索潜水器设计的系列新方法、新准则。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2020年11月28日,“奋斗者号”完成海试胜利返航。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对话

《风流一代》:2022年2月22日,中国科协授予您“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全国仅10人获此殊荣,您是唯一一位中国造船界代表。您此前在科技领域也获过很多奖,对这个奖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叶聪:我做了很多科技工作,把船舶潜水器的相关技术能力转化成为一个平台,就像“奋斗者号”这样的潜水器,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家对深海的探索和了解。能够获得这个奖,我感觉挺光荣。这个奖项也很好地描述了我的工作,是对我工作的一个很高的肯定。

《风流一代》: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叶聪:我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深潜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转化方面,我们研制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这三台潜水器,这项科研工作并不因潜水器的研制完成、交付用户就终止了。在研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技术的应用、潜水器的性能会有一些变化。所以我们在跟踪这些潜水器,对它随着时间变化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它能够健康、好用。然后,和现在最新的探测技术结合起来,让它能够保持最先进的性能。同时,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我们能够把装备涉及的基础研究和它经历时间考验的性能变化,变成设计方法和数据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简单来讲,就是为我们以后做更极致的设计、更极限的制造积累数据。

应用方面则是围绕现有的装备做相关的研究和设计,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的维度。我们希望改变以前单纯地去挑战深度的模式,把它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一方面应用于其他一些极限挑战领域,比如冰层以下的海水、大流速和大浑浊的江河环境中;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城市自来水的水源和湖泊的监测。

《风流一代》:您怎么看待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您觉得怎样做才可以更好地继承并弘扬它?

叶聪:我是第九届中国科协的代表、第十届中国科协的常委。我觉得科学家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非常具体的。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特质,既有在科学的发生、发展中积淀的品格、方法和规训,又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统一。

科学家精神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时代的特点、国家的特点。中国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家国情怀,甘愿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风流一代》:您曾去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学校演讲,您对00后或者说未来将要从事科技工作的青年,有着怎样的期望和嘱托?

叶聪:00后这代人有很好的教育基础和眼界、见识,成长于充满创新的氛围。年轻人一般要连接两头,一头过往,一头将来。过往的话,他们应该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易、前辈科学家的付出,按照老一辈科学家的方向继续前进,持续地发光、发热。未来的话,我们现在提供了很多条件,海洋领域有了自己的万米载人潜水器,这在世界上也是作业能力最强的,希望年轻人能够到一线去,到海上去,能够利用好这些平台,有新的发现。

《风流一代》:从一个青年科学家的角度,您如何理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您觉得您面临的“时代之问”是什么,如何作答?

叶聪:身处当前的时代,面对疫情或者其他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首先要做的就是直面现实,不可逃避。要用科学的态度,包括我们体制的优势,坚持原则,胸怀“功成不必有我”的信念,去作为,去奉献。这就是我对“时代之问”的解答。

猜你喜欢
潜水器蛟龙奋斗者
“最美奋斗者”高铭暄的宣言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邢燕子
机械革命蛟龙7
“蛟龙”探海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