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皮影戏的发展现状

2022-04-20 14:38唐雪彬成永娜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影人邯郸皮影戏

唐雪彬 成永娜

冀南皮影戏是宋代皮影戏直接流传的一支嫡脉,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古中原皮影的早期面貌。随着时代的发展,冀南皮影戏经历了鼎盛、衰败、复兴的不同阶段。本文重点介绍了冀南皮影戏与早期皮影相比较,在展现形态、民俗功能上的变化,以及当前在古都邯郸的发展现状。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通常以兽皮为原材料,雕刻制作成人物剪影,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白色幕布上,用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拥有精致逼真的造型、沧桑悠扬的唱腔、古色古香的民俗风情、引人入胜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传奇。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皮影戏逐渐拥有了基本属性和社会民俗功能,更是成为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皮影戏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宋代,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各地皮影的唱腔与韵律因吸收了当地戏曲、曲艺、民间小调的特色,经过长期演化,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魏力群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皮影艺术史》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影戏三大区域性流派”说,他认为中国皮影戏的流派划分:“一方面是依据其形式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历史沿革和艺人迁徙等因素来分析”,“区分中国大区域的影戏分布流派便不能以声腔音乐为基础,只能侧重于历史沿革和影偶造型的特征”[1]。他将中国影戏划分为以滦州(唐山)皮影为中心的北方皮影、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三大区域流派。

按照魏力群教授的论述,冀南皮影戏在区域上属于北方皮影。而在河北省境内,又分为以邯郸为代表的冀南皮影戏、以沧州河间市为代表的冀中皮影戏、和以唐山、秦皇岛为代表的冀东皮影戏。其中,冀南皮影戏源自北宋中原的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的重要嫡脉,有着千年的传承与积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中原皮影的早期面貌,其活动的中心区域就是冀南的古城邯郸。

1 冀南皮影戏的概述

冀南皮影戏的起始年代已难于考证。据邯郸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的影戏都是老辈子人一代代传下来,最早的艺人分别由山东、河南传到河北南部,艺人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与邯郸的地方戏相融,形成独具特色的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的制作工艺雕绘结合,艺人们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发现,牛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好,再加上冀南地区农村多用牛辅助农耕,所以一般会选用上等的牛皮,影人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包括制皮、描样、雕刻、敷彩、熨平、订缀、装扦等步骤,冀南皮影与其他流派皮影相比,最鲜明的区别就是影人的造型,线条简练,粗犷古拙,制作中许多地方不是刀刻,而是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结合的艺术风格,有着宋代中原皮影“绘革”遗风,这也是冀南皮影是宋代嫡脉的一个有力佐证。“冀南影人整体造型纯朴,体型较大,与古中原影戏人物造型相似。影人服饰以戏曲服装及民间印花为蓝本,也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2]。

冀南皮影戏的演唱剧目口传心授,没有文本,表演时既可以按照老艺人传授既定内容演唱,也可以即兴演唱,演唱与对白使用方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为了留存资料,保护机构组织艺人整理了部分经典剧目文本,编纂出版了《冀南皮影戏剧本集》一书,成为冀南皮影戏较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剧本集。冀南皮影戏的演出剧目内容多为传说和神话,分神戏、凡戏和洞戏三大类。神戏是指有仙人出现的剧目,如《封神演义》。凡戏是指朝代戏和故事,如三国戏。洞戏是指发生在妖怪洞府,如《西游记民间》。另外,皮影戏演出时多以地方戏曲唱腔为腔调,所以也会演出一些民间戏曲的剧目,如演唱怀调戏传统剧目《五凤岭》《包头山》《柳二姐拴娃娃》《司马懿断阴》等。传统的皮影戏演出以连台本戏为主,正式演出开始前,艺人们会先唱一小段,称为“垫戏”,多为群众所熟悉的传统小戏,很是受老百姓的欢迎。

冀南皮影戏的表演技艺风格迥异,俗称“掫皮影戏子”,冀南皮影戏在表演形式、唱腔种类、掫扦技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冀南皮影戏剧团一般由十三四人组成,主扦一人,副扦一至二人,主唱一人,剧目唱腔较多时,掫扦人员也会加入演唱,伴奏一般为八九人。冀南皮影戏唱腔丰富,素以唱腔高亢激昂、乡土韵味浓郁著称,旧传其早期唱腔有九腔十八调,音乐节奏缓慢、旋律简单,后吸收邯郸地方戏剧腔调,才形成了现在的南调(即老豫剧)、怀調、武安平调、四股弦、大平调等普遍流行的唱腔。艺人们习惯将冀南皮影戏舞台称为“亮子”,传统“亮子”高1.2米,宽2.4米,舞台搭建会选择背靠阳光一面搭台,避免台口朝西。在亮子右后侧扯一条铁丝,挂放演出使用的影人。冀南皮影戏的影人会在胸部装一根扦,便于艺人操纵影人实现窜蹦跳跃、前后翻转。无论是文场还是武场,冀南皮影戏主要由两人掫扦完成,武打戏的精彩部分则由主扦一人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影人实现对打,表现出刀光剑影、兵戎相见的激烈场面,角色行当也是模仿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把人物情感通过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影人中,文人造型通常一只胳膊,武将两只胳膊,骑马的影人下半身则与坐骑连为一体。影人的身子与头大多是分开的,一个文人或者武人的身子可以在很多剧目中使用,每次上场时换上头茬即是一个新人物。一个民间剧团的影箱中一般会有四五十件影人身子,但会有二百个左右的头茬。猴王孙悟空在冀南皮影戏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造型与其他影人有所不同,孙悟空执棒的那只胳膊与身子是固定连接,另一只胳膊则可以自由活动,胸前的一扦设计可以让孙悟空实现随意翻转,出场时孙悟空往往摆在所有影人之前,收纳影人时,孙悟空又会放在影箱最上方,称为“箱头”,剧团外出演出之前也要祭拜孙悟空,孙悟空在剧团中起着护佑艺人和演出的作用。

2 冀南皮影戏的现状分析

冀南皮影戏流行于邯郸地区的成安、肥乡、磁县、曲周、大名、临漳、广平、魏县、馆陶、永年、武安等县,并影响到冀中等邻近地区。20世纪60、70 年代,冀南皮影戏在邯郸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剧团有100多个,皮影艺人近千人,演出剧目200多个,除在当地演出外,经常受邀到山东、山西等地开展演出。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冀南皮影戏逐步走向濒临衰落的境地。截止到2021年年底,邯郸市尚有常年演出的剧团十余个,从业人员一百多人,剧团无固定的人员和演出场所,成员多是农民,且年事已高,剧团在农闲或演出需要临时组班,演出范围越来越小,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少,很难维持一个剧团发展的需要。

为了推动冀南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邯郸非遗保护机构与皮影戏艺人20年来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创新。2006年,冀南皮影戏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国瑞、付希贤、李修山成为冀南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迎风、姚汝廷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存香、闫怀、闫怀民、张清河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现有传承基地5个,皮影展览馆2个,教育基地2个。近几年,冀南皮影戏各项技能都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雕刻技艺有序传承,2013年为了能够继续传承皮影雕刻技艺,邯郸市群艺馆作为冀南皮影戏的保护单位委派艺人郭海洋、美术大学生李娟、穆松华等人前往陕西跟随皮影老艺人学习皮影戏影人绘画、雕刻技艺,学艺归来后对邯郸市5个皮影剧团进行了皮影雕刻培训,以此弥补冀南皮影戏雕刻环节中缺失或者不完善的环节,至今尚有3个剧团可以独立完成影人设计、雕刻、上色等工艺,这就为与冀南皮影戏编创新剧目提供了可能性。创编新剧目,冀南皮影戏受地方方言与剧目陈旧的局限让喜爱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皮影戏艺人多方寻求邯郸民俗学专家杜学德、杨青藻两位老师的帮助,一起创编了以邯郸成语典故为内容冀南皮影戏新剧目《完璧归赵》《围魏救赵》及反应现代生活的家庭伦理剧《家和万事兴》《选爹》《殡葬改革新风》《一封家信》等新剧目,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拓展对外交流合作,2018年,冀南皮影戏与冀东皮影、湖北皮影、深圳皮影、浙江皮影、上海皮影同台演出,共同演绎了首届中原皮影艺术交流展中南方与北方、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冀南皮影戏开始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冀南新区龙台皮影艺术团将影人由原来的40公分增大为60公分,亮子由原来的2.4m×1.2m改为3.0m×1.6m,并根据故事情节新增了彩绘背景,成安皮影剧团、肥乡皮影剧团根据邯郸成语典故编创了《负荆请罪》《邯郸学步》、冀南新区龙台皮影剧团制作了寓言故事剧《东郭先生与狼》等新剧目,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娱乐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再加上媒体行业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冀南皮影戏的发展空间依旧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很难重回当年的辉煌时期。所以,怎样与新环境和谐共处以及未来如何发展与传承,对皮影艺术乃至整个民间艺术来说最为重要和迫切。

3 冀南皮影戏的形态转换

旧时期,冀南皮影主要活跃在村镇中,以“通俗幽默”的表演形式赢得大众喜爱,常在红白喜事、节日祈福中表演,因皮影戏栩栩如生的影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使之成为人人喜爱的文化节目,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育民的效果。

“中国民间艺術自产生以来,一直贯着丰富的图腾观念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崇拜意识。因为皮影艺术的起源曾受到方士幻术和俗讲僧挂图宣讲等宗教文化的影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没有离开传统的宗教信奉观念,这的确是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3]。如冀南皮影戏有供奉的习俗,平时逢年过节要把影箱中的诸神请出祭拜,每次外出演出也要祭拜观音菩萨、孙悟空、关公等神道影人。民间在庙前的祈福演出或者村民还愿演出时,艺人们都要拿着福星、禄星、寿星影人在神前、主家前各唱一段,才能正式开始演出。如果是在室内演出,还会有一个固定的请神流程,耗时约一小时。新中国成立之后,冀南皮影戏宗教信奉观念在逐渐弱化,皮影戏的演出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性。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普及,冀南皮影戏作为优秀民间文化艺术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出现在学校、剧场、社区、景区内。邯郸市博物馆将冀南皮影戏作为一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与皮影剧团合作,经过专项培训博物馆年轻工作人员,让他们学会了掫扦和影人基本动作的操控,以此实现冀南皮影戏在博物馆的长期展演。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冀南皮影戏也主动舍弃了繁琐的演出仪式,把原本冗长的连本戏改为经典的折子戏展现在观众面前,表演内容也从传统剧目转为皮影剧或短小精干的片段式。同时为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冀南皮影戏老艺人也在尝试用普通话进行演唱,随着艺人年龄的普遍老龄化,以及民间艺人演奏的不规范问题,冀南皮影戏也在会使用录制背景音乐代替现场伴奏,一方面解决了非专业人员伴奏鼓点不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剧团演出人员的经济和人员压力,使用背景音乐的皮影剧团,五六人即可完成一整场演出。自此,冀南皮影戏表演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二三人操弄皮影,应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完成表演,时长缩减至15至30分钟,可以满足景区、学校、社区等地短暂表演的需要,如领创中专学校、回车巷皮影基地等进行研学的活动,不仅为皮影戏表演人员提供更为便捷的场所,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冀南皮影戏。当前皮影戏的表演模式从固定的程序模式已转变为灵活表演模式,冀南新区龙台皮影剧团在年轻团长闫占强的带领下也在尝试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或短视频录制表演(快手、抖音等),让冀南皮影戏通过更多途径展现在观众面前。甘丹皮影剧团团长郭海洋将陕西的雕刻皮影工艺品理念引入冀南皮影戏,影人由专职服务演出的功能转为可欣赏的艺术品,将皮影戏从舞台搬入了工艺品店,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皮影戏。

4 冀南皮影戏的功能拓展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转变及农村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的推进,冀南皮影戏在乡村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全国文化旅游市场的火热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冀南皮影戏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邯郸传统文化的代表项目,开始由乡村向城市发展。冀南皮影戏在城市的出现让老年人想重温儿时回忆、青年人了解邯郸文化、学校开展特色教育,冀南皮影戏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唱腔也逐渐成为邯郸旅游景点一抹靓丽风景线。正因为如此,冀南皮影戏原本娱神、娱人、节日祀福、红白事等基本民俗功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扩展到了与现代生活相衔接的娱乐和文化艺术普及功能。冀南皮影戏的表演场地转移至城市的学校、社区、景区等地,皮影戏的表演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固定演出程序变得更加灵活,根据演出需要,艺人们已经可以压缩演出时长,并主动摒弃了原剧目中的封建迷信故事情节及方言中一些不文明用语。皮影刻制也由塑料板和亚克力板代替了原来较为昂贵的牛皮,雕刻工艺逐步脱离了只服务于皮影戏演出的角色,开始成为特色工艺品进入市场。在成安县西姚堡村,由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冀南皮影村”成为邯郸一个传统文化教育景点,村内处处彰显着冀南皮影元素,房屋墙壁上绘画的写实影人彰显了这一地域深厚文化底蕴,村里国家级传承人申国瑞开办的皮影展览馆收藏的影人、道具等近300件,样式古朴、种类齐全,村民们喜爱皮影戏,家家都会唱上几句皮影戏、人人都会耍一耍皮影人,成安西姚堡皮影剧团为了培养青年传承人,让有兴趣的人能够尝试体验,每年除了承接几十场的演出外,还在成安县北漳小学成立了皮影教育基地,利用周末到学校义务为学生上皮影课。在回车巷,甘丹皮影剧团团长郭海洋开办了邯郸第一个皮影工作室,除了承接演出之外,还与陕西皮影剧团合作,研发冀南皮影戏影人工艺品,把工艺品的欣赏与皮影戏表演相结合,增添了皮影戏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宣传价值。在邯郸市博物馆内,一群年轻人娴熟地操纵着影人,身后不再是整齐的乐队,而是提前录好的音乐播放,但是从他们熟练的手法和观众热切的眼神中,依然能够看出民众对于皮影的热爱。

在当前各种艺术形式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冀南皮影戏要占得一席之地并获得更大发展,必须在保持独有风格的同时,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使这一传统艺术与时代接轨,挖掘其当代社会价值,才能重展艺术魅力与时代风采,在新时代的潮流中泛出晶莹的浪花。

引用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 王玥,张竹岩.冀东皮影与冀南皮影造型雕刻艺术探析[J].戏剧之家,2021(15):33-34.

[3] 白钢.冀南皮影[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名称:冀东冀南皮影戏发展现状比较研究(HB21-YB034)。

作者简介:唐雪彬(1989—),女,山东临沂人,本科,馆员,就职于邯郸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影人邯郸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邯郸在哪里?
有趣的皮影戏
吕金光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围魏救赵
影人漫像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