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题画诗与刘海粟的画中乾坤

2022-04-20 12:13惠联芳
书屋 2022年4期
关键词:星洲达夫刘海粟

惠联芳

郁达夫与刘海粟惺惺相惜,两者均以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在抗日战争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海粟曾这样赞誉:“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品质。”

1940年1月23日,郁达夫在《星洲日报·繁星》发表《为君濂题海粟画梅》:“孤山归梦未全荒,苦寒梅花立草堂。展画时闻香暗散,陇头春满感刘郎。”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人墨客吟诵或描摹的重要意象。刘海粟以绘画的形式,赋予梅花人格化的特征。在《艺术的革命观》中,刘海粟说:“在外国的时候,西洋人问我,中国的松竹梅为什么画得这样多?我说并不多,松竹梅代表中国坚强不屈的人格,无论春夏秋冬,冷到如何程度,还是这样绿,狂风暴雨之后,仍旧巍然独立;而且还代表中国的国民性,不能随便被人屈服。中国是打不倒的,有历史的证明。”

1941年3月15日,郁达夫在新加坡《星洲日报·繁星·今人诗词选》发表《为秋杰兄题海粟画松》:“蟠根耸干栋梁才,劲质贞心郁未开。独立乾坤孤树顶,炎荒可有鹤飞来?”

此诗以“松”作为吟咏的意象,寄寓客居他乡的寂寥。描摹了刘海粟所画松树盘根错节的形态,并以移情的笔法,体味松的操守及内心世界“劲质贞心郁未开”;以特写的笔法,定格松树独立乾坤的精神特质。最后发出嗟叹“炎荒可有鹤飞来”。“劲质贞心郁未开”自然而然地化用了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以借物喻志的笔法,将“涧底松”与“山上苗”形成鲜明的对比,茂盛苍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而风中低垂的小树却高高生长在山顶。两者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平,小树因在高处故遮盖了百尺之松,正如门阀制度下出身寒门的人才倍受压抑。作者此情此景堪比左思创作《咏史》时的心态。

1941年3月14日,郁达夫在《星洲日报·晨星》上发表由三十四人签名的《星华文艺工作者致侨胞书——反对投降妥协,坚持团结抗战》。该文针砭时弊,呼吁“反对投降妥协,坚持抗战到底”,甚至对抗战阵营中的败类发国难财的无耻行径予以尖锐的批判:“正当抗战接近胜利之际,尚有一部分封建残余、顽固败类躲藏在抗战的阵营里,而且把握着相当大的权力与地位。他们为了一己的利益,遂不惜昧杀天良,实行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甚至歪曲事实,颠倒是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他们妥协投降的诡计。”郁达夫有破有立,明了这次抗战的目的,“是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战,为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自由幸福而战……更不是为那批无耻贪污、顽固败类的升官发财而战”。基于此,郁达夫向政府呼吁“明察秋毫,判辨忠奸,坚持各党各派的团结,严惩贪污,摒除一切投降妥协分子于抗建﹝战﹞阵营之外”。

在抗战的关键时刻,该文的发表可谓是振聋发聩,最大范围内将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以他们的笔作为武器,向民族败类发起猛烈的攻击。该文发表的第二天,即3月15日,郁达夫发表了《为秋杰兄题海粟画松》,二者之间的联系丝丝入扣。如果说前者是纲领性的文件,那么该诗则是纲领性文件指导下的具体行动。在艰险的处境中,郁达夫呼吁文艺工作者如同松树一样不改初心,独立于乾坤之间。

1941年3月19日,郁达夫发表《为胡仁东先生题海粟大师画〈芦雁〉》:“故国音书到渐稀,料因烽火暗边圻。画中大有沧桑感,南雁西风荻正肥。”

这首题画诗中,郁达夫将自己的乡思及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战火蔓延到新加坡的时局熔为一炉,巧妙地嵌入画的意境中,浸染着作者的沧海桑田之感。

1941年3月21日,郁达夫在《星洲日报·繁星》发表《为浪漫兄题刘大师画吉了、君濂画石,大师曾题“却似八大山人”六字》:“顽石从来坚砥砺,汉禽自古薄夷酋。中原尚有能言兽,朱耷当年涕未收。”

其中,“吉了”是一种能说人言的鸟。据《岭表录异》:“秦吉了,容、管、廉、白州产此鸟。大约似鹦鹉,嘴脚皆红,两眼后夹脑有黄肉冠。善效人言,语音雄大,分明于鹦鹉。”郁达夫由刘海粟所画的吉了,拓展到“能言兽”,隐喻当时中国卑躬屈膝的败类,揭露他们虽能人言实为禽兽的原型。最后一句由明皇室后裔朱耷在异族统治下内心的苦痛,影射中国被日本蹂躏而滋生的愤懑。

1941年4月16日,在《星洲日报·繁星》发表《题刘大师画祝融峰水墨中堂》:“七十二峰最上层,望衡九面竞崚嶒。年来宗炳垂垂老,卧看风雷笔底凝。”

祝融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传说上古时期祝融葬于此。该诗开门见山,直叙祝融峰高耸入云的巍峨气势。接着,叙及祝融峰的人文景观。“年来宗炳垂垂老”化用宗炳的典故:“(炳)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1941年4月17日,在《星洲日报·繁星》发表《题刘大师及徐君濂、刘抗、黄葆芳合作〈岁寒三友图〉,图中有大石》:“松竹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首阳薇蕨钟山蓼,不信人间一饱难。”

刘海粟回忆当日作画与题诗的情形说:“记得有天晚上,我和达夫躺在期颐园中的草地上……言及时局,达夫愤然跃起,仰天喃喃地说:‘海粟,万一敌军侵入新加坡,我们要宁死不屈,不能丧失黄帝子孙的气节……’我觉得这是达夫心中流出来的最佳诗作,听来感人肺腑。难兄难弟,相对无言。谦和质朴的达夫,眉宇间现出平时罕见的金刚怒目之气,从鼻翼到嘴边的长纹变得坚韧了。我推想:诗人在夜色的环抱中走向永生的时刻,脸上也是这样的表情。我们长时间地握着手,良久,泪花淌出他的眼眶,巨大的热力,从他的臂膀流入我的全身,血像汽油碰上火种。是夜,我画了一张《松竹梅石图》,他奋笔写上一绝(诗略)。少顷,刘抗、君濂来了。他们和葆芳各添几笔,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合作。此诗托物明志,朗润含蓄,其信念之坚强,更在豪迈之上,可以代表他晚年诗风之一斑。”

郁达夫对时局有着敏锐的直觉,预测到敌军可能入侵新加坡,并和劉海粟约定“宁死不屈”,与刘海粟共勉。这首诗的创作,是从郁达夫心中流淌出来的,刘海粟评价道“听来感人肺腑”。刘海粟作为这首诗创作过程的见证者,栩栩如生地描述了郁达夫创作之前的神态“谦和质朴的达夫,眉宇间现出平时罕见的金刚怒目之气,从鼻翼到嘴边的长纹变得坚韧了”。这些细节对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至为关键。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可用刘海粟对此诗的评价予以界定“此诗托物明志,朗润含蓄,其信念之坚强,更在豪迈之上,可以代表他晚年诗风之一斑”。

1941年7月22日,《为晓音女士题海粟画〈芦雁〉》:“万里南飞客感深,露香菰米费搜寻。炎荒怕读刘郎画,一片蒹葭故国心。”

其间“菰米”“蒹葭”等意象饱含浓烈的怀乡之情。刘海粟在《回忆诗人郁达夫》中详述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次日傍晚,我给筱英画了一张《芦雁》,达夫连连叫好。

“请你写一首诗在上面,好吗?”筱英非常愉快。

“让我想一想。”他没有拒绝。

我们来到花园中,坐在草坪上,天空群星闪烁,万里无云。筱英靠在树上,哼着一支英文歌曲。

静默了几分钟,天上,一只孤雁唳了一声。

“这雁倒像我。”达夫动感情了,“沫若、寿昌都在重庆忙抗战,仿吾去陕北,只有我成了孤雁南飞。这些兄弟们何日相见呢?”

“不对,你不孤,还有海粟叔叔和我们一群年轻人呢!”筱英直率地反驳他,他也不生气。

达夫默然起立,走到屋里,一会儿诗已写在画上:

万里南风客感深,露香菰米费搜寻。炎荒怕读刘郎画,一片蒹葭故国心。

我大声念了两遍,十分激动。大自然是温暖的春日,离群的芦雁却在思念战友和故乡。按照当时的社会风尚,年过半百即为老人,我们感到了生命的秋意,虽不似悲秋宋玉,也希望能飞得稍高稍远,为我们的民族作出些贡献。在这一点上,老友的心是相通的。

刘海粟的这段描述生动地还原了当时郁达夫创作这首诗的情境。当刘海粟为郁达夫的女友筱英画好《芦雁》之后,筱英请求郁达夫在其上题诗。真是无巧不成书,郁达夫酝酿的间隙,一只孤雁在长空悲鸣。随即,郁达夫的灵感来了,他与这只雁惺惺相惜,他感觉到这只雁像他,“沫若、寿昌都在重庆抗战,仿吾去陕北”,兄弟们相见无期。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郁达夫立刻创作了此诗。诗歌创作之后,读者的欣赏,是诗歌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如刘勰所述“披文以入情”。这幅画的作者、亲历这首诗创作过程的刘海粟则充当了郁达夫此诗的读者,他感同身受,“大声念了两遍,十分激动”,体会到郁达夫在此诗中抒发的对战友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但哀而不伤,随即调试自己的情感,“希望能飞得稍高稍远,为我们的民族作出些贡献”,认为老友与自己心有灵犀。

郁达夫的心路旅程、创作过程与其抗战文艺主张水乳交融。1941年7月25日,发表随笔《配合抗战形势的抗战文艺》:“所以,到了目前,我们的抗战形势,最重要两个关键,一是战斗形式,将由小规模的游击战,进而为大规模的歼灭战。二是抗战局面的世界化。”“配合着这种形势,今后我们的抗戰文艺,当然也会变质。就是从零碎的片断文艺之不断产生,而至汇合成巨型文艺的创造;更由我国固有的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推广至于以中国作风而参加入世界文艺圈,作为今后人类文化的一大支柱。”

猜你喜欢
星洲达夫刘海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香煎豆腐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刘海粟雨中看戏
星洲红鱼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想念一位辞世的人
达夫.麦卡甘:人生B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