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04-19 00:39:08王改梅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败血症万古霉素机体

王改梅 陈 静

败血症属于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种,主要致病菌包括肠球菌、肺炎链球菌、脆弱类杆菌、大肠杆菌等,当其进入到血液中后,会随着血液循环而不断繁殖与生长,进而释放大量毒素物质,最终诱发全身性感染[1]。此类疾病在小儿群体中较常见,发病后的症状多以突发性高热为主,少数患儿会有寒战症状,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于此类疾病常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各脏器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临床需对药物选择引起高度重视[2]。由于常规治疗方法多以头孢呋辛钠为主,该药物为抗菌药物的一种,患儿在应用后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的抗菌效果,但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万古霉素开始受到重视,该药物可以有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进而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同时安全性较高,使用后能够对患儿预后以及免疫功能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3]。本研究就小儿败血症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14例小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双号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57例。观察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1~9岁,平均(5.11±1.79)岁,病程1~7 d,平均(4.65±1.13)d;常规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1~8岁,平均(5.07±1.72)岁,病程1~8 d,平均(4.62±1.09)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败血症诊断标准[4];2)对本研究所选用的药物不存在用药禁忌证;3)患儿家长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签字表示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先天性疾病;2)接受其他临床治疗;3)重要脏器功能受损;4)哭闹不停,无法良好配合。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儿予以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214,规格0.75 g),取1.5 g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充分混合,而后采取静脉给药的方式治疗,3~4次/d。

观察组患儿采用万古霉素(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268,规格0.5 g)治疗,按照0.1 g/kg的标准进行药物剂量的配比,2次/d,每次滴注时间需控制在1 h以上。两组患儿均接受连续1周的临床治疗,治疗期间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包括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其中前两项指标主要运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后者主要应用核素释放法检测。2)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其皮肤黏膜出血、寒战及高热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没有出现局部病灶性感染等;有效,患儿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明显降低,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感染面逐步缩小;无效,患儿临床指标未达上述标准。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比较(±s)

免疫球蛋白M(g/L) 免疫球蛋白G(g/L) NK细胞(%)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57 0.42±0.07 0.29±0.05 5.76±1.11 9.30±1.69 22.07±2.98 34.25±5.67观察组 57 0.43±0.05 0.15±0.06 5.71±1.02 12.68±2.31 22.12±3.20 50.58±7.32 t值 0.877 6 13.533 2 0.250 4 8.915 6 0.086 3 13.315 3 P值 0.382 0 0.000 0 0.802 7 0.000 0 0.931 4 0.000 0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小儿败血症的主要临床特点包括起病急、发展速度快等,会出现突发性高热症状,一些患儿在发病后往往首先会出现寒战,随后出现高热症状。造成该疾病发生的病原菌多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等,若患儿机体免疫力较差,在遭受致病性相对较弱的细菌感染后同样容易诱发败血症。通常情况下其体温达39 ℃及以上,发热症状多为持续性发作或不规则发作,若患儿存在营养不良或身体状况不佳情况,则往往在患病后无发热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5]。通常情况下,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若免疫功能较差,则往往会具备较弱的抗感染能力,因此更易出现感染扩散现象;此外患儿皮肤黏膜容易出现受损情况,而机体中吞噬细胞及白细胞的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更加容易增加疾病发生风险。随着病情发展,患儿还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皮疹、肝脾肿大以及斑点等症状,若为革兰阳性菌感染,则可能会发生病灶迁徙情况;若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则可能会出现合并感染性休克情况。无论哪种感染,若未对患儿实施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6]。

在对小儿败血症患儿实施临床治疗时,常规治疗方法多以头孢呋辛钠为主,但该方式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而万古霉素属于抗生素的一种,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及繁殖,从而产生杀灭细菌的作用[7]。该药物还可以有效干扰肽聚糖(即为细胞壁的关键组分)单体之间肽键的形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另外也能够有效抑制细胞壁中磷脂的合成。其能够对肠球菌属、肺炎链球菌以及金色葡萄球菌产生良好的抗菌效果。通常来讲,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因不同因素而产生变化,其中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与之关系密切[8]。其中免疫球蛋白M存在于机体中属于初次应答的抗体,通过与毒素或病原体相结合,使之能够被中和;免疫球蛋白G作为抵抗细菌感染的物质基础而存在于机体之中;NK细胞在机体中能够对感染的细胞产生有效的杀灭作用,该指标的变化情况能够准确反映患儿机体免疫能力的变化以及抗感染能力的变化,在小儿败血症发展进程中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将机体感染性损伤发生率降低[9]。研究显示,若对小儿败血症患儿施以万古霉素治疗,则能够对其免疫功能的提升产生诸多积极作用。同时在对患儿实施治疗过程中,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通过运用静脉滴注,能够进一步降低患儿肝肾损伤的出现,不但能够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能够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控制,极大促进临床效果的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水平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与李俊敏[10]在相关报道中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以及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M水平低于对照组的结果相似,进一步验证该治疗方法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采用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能够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败血症万古霉素机体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0:46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当代水产(2019年8期)2019-10-12 08:57:56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130例万古霉素临床用药分析
中国药业(2014年17期)2014-05-26 09:07:53
体内诱导多能干细胞与机体的损伤修复及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