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芳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项目学习,是课标的建议,也是现实的需要。有效开展项目学习的根本在于项目学习设计,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以教材为依据,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二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三是以需求为根本,设计开放动态的学习资源。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学习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教学情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学习设计;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4-085-0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项目学习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尚未出台课标,也大多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展项目学习应用的教学要求,要求信息技术学科从关注软件学习转向基于项目学习的解决问题的设计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开展项目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有效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项目学习,是当前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键问题一:以教材为依据,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学习设计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基本知识单元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地去發现问题、理解知识、意义建构。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进行项目学习的教学情境设计时既要真实、有趣味性,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1.教学情境设计有真实性
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通过现实生活事件(项目)的体验,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在实践中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能力、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百分之百真实的项目很难实现,但依然可以尽力向真实的方向不断趋近,项目的真实性越高,完成项目为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就愈加深远。例如,在“垃圾分类小达人”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完成垃圾分类的物化编程作品,还要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调查了解,学习垃圾分类的常识,了解垃圾分类实施不完善的原因,在家庭和学校中宣传、实施垃圾分类,才能制作出符合现实生活、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作品。真实的教学情境加深了学生对现象的深度思考,也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2.教学情境设计有趣味性
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加深理解,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收获感和满足感,使其在项目学习中能够持续有效地学习。假如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毫无兴趣,那么教学情境也就失去了它的最初意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3.教学情境设计有生活性
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要注重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身边的事着手,围绕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人的方案、学生个性设计等内容来开展,构建起科学概念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设计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与生活实际和经验相关联引导学习,降低理解的难度,提高理解的深度;二是透过现象与问题,挖掘内涵进行学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引发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挖掘科学概念,进行深入学习。
关键问题二: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课堂中,大部分学生是跟着教师的演示完成操作任务的,虽然在行动中参与了学习,但在情感和思维上可能并未主动参与。在“双减”政策下,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越来越贴近应用、需要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变化会促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活动设计能力、信息素养等不断提升。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而是在与教师和同伴交往中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主体。
1.活动设计有开放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开放性学习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科学探究、艺术展示、作文与论述、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形式。与传统的封闭式学习活动相比,开放性学习主张对学习的建构而非一味地接受知识的传递,注重学习目标的多维性而非单一性,注重有思维过程的学习而非限制时间和数量的低阶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而非只注重学业结果。开放性的活动在项目学习中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活动设计有和谐氛围,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小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有直接影响,一个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和谐的环境中,应该时常可以听到教师和同伴们鼓励的话语和耐心地讲解。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用担心自己会受到同伴的嘲笑,不用担心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不用担心上节课的内容没学会,因为有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学生不仅在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在情感上也能做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3.活动设计有充足时长,维持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时长是保障项目学习完成的基础,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原来的课堂上,任务都是限定时间完成的,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因为跟不上而放弃学习,而这些学生也同样被教师“放弃”了。项目学习则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长,即使存在差异,每位学生完成的情况不一样也没关系,教师把原本用在集中学习的大段时间转变成了帮助个别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项目学习完成时每人都有产品产出,虽然质量不一,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上都参与了学习,并都有所收获。
关键问题三:以需求为根本,设计开放动态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支持教师有效地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所有资源。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帮助各小组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需要设计和配备实用性强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基础性保障。在设计项目学习资源时,可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资源设计开放性原则
从宏观的范围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优秀传统都可以是学习资源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广阔背景,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微观的教学活动范围看,学校的环境、教师、同伴等,这些也是学习资源的来源。作为教师,在进行资源设计时,要放开眼界,立足课标,结合项目学习的开展,把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多样且开放的学习资源,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项目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对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
2.资源设计动态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不是遵照教师的预设一成不变的,因此资源的使用也不是静态不变的。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都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例如,根据学习进度和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利用网络搭建学习平台,录制微课,提供相应资源,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学习资源的设计并不是教师将所有资源进行简单堆砌,而是要根据学生动态学习的需要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利用不同资源进行学习和展示的个性选择。
项目学习的内容来自具有指导性的教材,教学情境来源于对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与学科核心概念相结合,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建构出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开放性学习,通过项目学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教育进入了主动变革的阶段,而项目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是教学观念的一种变革,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尝试,在把握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施项目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刘育东. 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 182-187.
周砚芳.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20,18(13): 30-31.
李明.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郭华. 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J]. 教育科學研究,2018(1):25-31.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