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俏,陈超
(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理疗科,山东 潍坊 261000)
中风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与心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血液流变学紊乱、血脂代谢紊乱及肥胖等密切相关,具有高病死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征[1-2]。中风后弛缓瘫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在恢复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性现象。迟缓瘫又称为周围性瘫痪或神经元瘫痪,具有瘫痪肌肉的肌张无力、腱反射消失或减弱、肌萎缩、无病理反射及可见肌束震颤等特点。而痉挛瘫是由于中风后上动神经元受损后在恢复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性现象[3]。痉挛瘫又称为硬瘫,具体表现为腱反射活跃亢进、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呈剪刀步态及病理条件下发生的神经反射呈阳性。中风后引起的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4]。目前国内主要通过手术、药物、按摩、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特殊病情下需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根治,以纠正瘫痪症状。临床发现,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治疗中风疗效显著[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4±11.2)岁;弛缓瘫20例,痉挛瘫30例。实验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6±11.3)岁;弛缓瘫22例,痉挛瘫28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注;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精神等认知障碍者;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现代化康复治疗方式。肌力分级训练:若患者肌力为0级(肌肉无收缩现象且不能产生肌肉运动),需医护人员辅助患者在病床上进行运动锻炼,合理正确摆放患者肢体,定时活动患者各处关节,每天3次,每次20 min,适当按摩患者的肌腱及瘫痪部位肌肉,强化按摩跟腱及裸关节,促进血液流通和循环,针对性训练裸关节背伸。若患者肌力为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现象,影响关节的活动,肌肉小关节略微能动)或2级(肌肉可使肢体进行平面移动),需对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训练,按摩和推拿侧穴位,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活动计划。若患者肌力为3级(肌肉可对重力进行略微抵抗且肢体可进行上下活动,平行移动肢体可离开床面)或4级(肢体完全抵抗重力,但无法抵抗阻力,肢体抬离床面,但无法用上肢体进行辅助),需制定克服外来阻力的主动训练,并结合协调性训练,提高患者肢体的灵敏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进行运动加量,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普及相关疾病知识,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并积极展开恢复行动能力的康复训练。治疗4个月。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结合康复治疗。采用毫针(天津亿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药械准字号:津协注准20172270152,规格:100支/盒)刺入患者尺泽穴、肢内关、极泉穴、足三里、委中穴及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插捻得气后留针约35 min,然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上肢曲池穴、八邪穴、肩三针及后溪穴等穴位进行加减针灸;下肢则取血海穴、阳陵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加减针灸,每2天1次,治疗4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相关症状消失,神经指标正常,肢体活动能力正常,生活可自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部分症状消失,神经指标好转,肢体活动能力暂时正常,生活可自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部分症状消失,神经指标及肢体活动能力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肢体活动能力,该量表总分100分,其中<54分为严重运功障碍,55~84分为重度运功障碍,85~94分为中度运功障碍,95~99分为轻度运功障碍,100分为正常,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恢复效果越好。③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该量表总分100分,其中<34分为无日常生活能力,无法进行肢体活动,35~64分为ADL重度功能障碍,65~74分为ADL中度功能障碍,75~94分为ADL轻度功能障碍,95~100分为正常,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④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认知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FMA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弛缓瘫、痉挛瘫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MA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两组FMA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MA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3 两组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弛缓瘫、痉挛瘫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D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D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4 两组SF-36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中风是国内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有研究[6-9]表明,大部分中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其占比高达70%左右,且患者中风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能力明显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中风分为外风及内风,外风为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内风又称为脑卒中。目前临床医学称之为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状。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郁怒、气候变化、劳累过度及血液瘀滞所致。根据中风发病机制,中风后弛缓瘫及痉挛瘫表明患者血瘀脉络、静脉瘀滞,中医治疗方式多为舒经脉络、活血化瘀。中风后弛缓瘫和痉挛瘫患者存在身体协调能力差、肢体功能差、生活不能自理及日常生活依赖性等问题。因此,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取康复训练,旨在恢复患者的行动能力。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康复治疗,包括平衡训练、上下肢体负重训练、步伐纠正等,训练期间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负性情绪,调动患者锻炼的积极性,使患者尽快恢复行动能力[10]。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式,具有活血化瘀、调和阴阳、舒经活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在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具有重要作用。针灸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予以针对性穴位治疗,可增加脑部局部血液流量,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康复[1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弛缓瘫和痉挛瘫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肢体恢复速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