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幼儿眼中的环境

2022-04-18 21:17蔡桔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环境创设

摘 要:幼儿园墙面环境是幼儿视野下接触最多的环境,积极创设并合理运用室内墙面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儿童本位”理念,分析和反思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的创设和变迁,探索基于幼儿视角重塑环境的具体操作策略,让固化、单一、模仿、教师的环境变为多元、互动、创新、幼儿的环境。

关键词:儿童本位;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环境变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0-0094-03

引  言

基于“儿童本位”理念的墙面环境创设是幼儿亲自参与、自主探究、动态跟进、自我提升的良好平台,能够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使幼儿积极主动投入与环境、同伴、教师的有效互动中探索。教师要基于幼儿、立足发展、推动课程,让墙面鲜活地“动”起来。本文全面分析和反思笔者所在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变迁历程,从封闭随意、固化单一到拿来主义、模仿学习到园本课程、生态体验再到现在的儿童视角、重塑环境,本着深入实践、促进发展的态度,不断探究提升墙面环境创设质量的有效措施,打造“幼儿自己的环境”,积极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剖析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变迁历程

(一)固化单一变童趣多彩

在2004—2008年,我园处于教师为课程、活动的绝对主导者的时代,此时环境创设以卡纸为主,有随意张贴、长期不更换、材料单一的特点。到了2009—2014年,我园从老园址搬至新园址,教师接触了前沿的理论和研究,在参观和学习中掌握了先进幼儿园的经验和做法,打破了固化单一的模式,墙面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但由于缺乏實践,经验不足,环境创设停留在模仿他人做法、生搬硬套的状态,缺乏思考,使教师深陷环境布置的误区中,不考虑个性化、适宜性,导致墙面设计沦为装饰,这一片“生机勃勃”与班级幼儿缺乏关联和互动,没有充分挖掘教育价值。

(二)模仿学习变生态特色

2014—2017年我园进入园本课程阶段,强调一班一特色、三个板块主题墙面和“自然”概念融合。由于都是起步阶段,认知比较局限,课程大都以借鉴为主,主题墙面并不是动态的,而是在开学两周内完成。同时,班级中的活动主题和环境创设都要与自然相关,运用自然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墙面的精美度,但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扰。教师的大量精力被用在环境创设上,整个环境中只见教师不见幼儿。

(三)基于幼儿视角重塑环境

2018年以来,安吉游戏给我园带来了游戏理念的变革,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受到巨大冲击。“放手游戏”让教师看到并看懂幼儿,即他们是天生的游戏家和学习者,使教师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儿童本位、儿童视角”。如何将其有效落实到教育的其他领域,成为我们思考的重难点问题。而“把游戏还给幼儿”带来了“把墙面还给幼儿”的思维转换,教师们一起反思“班级环境中有什么”“幼儿需要怎样的环境”“幼儿喜欢什么样的环境?”班级环境也开始逐步打破原来认知,有了新的举措。

二、“儿童本位”下室内墙面环境创设新思路

(一)遵循年龄特点,做幼儿视野下的墙面

1.降低墙面的高度

在变迁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前墙面创设高度并不会考虑幼儿观看与操作是否便利,而是以教室、环境美观,空间利用为主。“儿童本位”意味着墙面设计要在幼儿眼中、手旁、心里。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看不懂”的墙面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看得清”的墙面。为此,我们把日常的墙面规划绘制、手工布置、内容张贴等都设置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把墙面降到1.2米以下,与幼儿视线平行,让他们能够轻松地与墙面互动,特别是游戏墙面和生活墙面,根据班级幼儿身高量身打造,便于幼儿操作。这样一来,幼儿便能够真正与墙面进行有效互动,获得更多成长契机。

2.调整环境的布局

设计墙面的目的是创造幼儿与墙面有效互动的机会[1]。室内主题墙面被区角面积和柜子所局限,格局小、难扩张。为了让墙面“一目了然”,将有效互动发挥到极致,我们对现有布局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主题墙面在室内,走廊作为幼儿的作品展示区域,并未发挥墙面环境的最大优势,提升空间较大。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将室内环境都调整为区角环境,并把幼儿作品展示自然融入区角中,如美术作品可以作为美术区墙面背景或者是放置到幼儿的成长档案中。空出来的走廊则作为主题墙,这使主题墙面积大且没有多余阻挡。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观察、交流和学习。墙面环境布局更加合理,更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

(二)依据兴趣需求,做联动分享下的墙面

1.打破空间的限制

“去成人化”是指以幼儿的视角和心理,深入解读班级空间的利用成效,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幼儿喜爱的,属于幼儿、解放幼儿、解放墙面的区域环境和墙面环境[2]。在墙面环境布局的调整中,我们正视了空间利用的局限,重新审视班级环境中什么是属于教师、什么是属于幼儿的空间,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幼儿与墙面、同伴、环境能更有效地互动。例如,对于教师绞尽脑汁想出并自认为“洋气”的区域名称,如“文心雕苑”“茗香茶园”等,幼儿并不理解,他们只关注这里有什么材料,好不好玩。这不仅不能激发幼儿兴趣,还把区域分割成一个个小小的空间,限制了幼儿的游戏活动。名称下是明确的分区与材料发放,区域人数的限制给幼儿的游戏和互动设置了屏障,导致幼儿的游戏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为了实现联动,我们取消了成人化的区域名称,让区域间紧密联系起来,关联性强的材料放置在一起,尽可能发挥环境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还能让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

2.激发想象的留白

墻面的互动性在于它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根据幼儿游戏、问题发现、探索等活动不断扩展,也就是说其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留白既让墙面有了可延续的空间,也给了幼儿一个参与墙面设计的机会,真正实现墙面的个性化和适宜性发展[3]。例如,为了让墙面更贴合幼儿,我们开展了“孩子眼中的环境”调查活动,得出了结论。幼儿喜欢可操作性强、有趣的、能自己做主或有自己参与痕迹的墙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展开了讨论,决定在教室环境创设中去掉不重要的、烦琐的装饰,采用留白策略。如在“遇见秋天”主题墙设计时,教师采用了部分留白的方式,与幼儿一起筛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秋天的落叶”,并根据探索不断充实和完善。幼儿把秋天的落叶捡起来放到墙上的收纳袋,并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出来,这让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墙面设计原来这么有趣。

3.珍视幼儿的表征

让幼儿有参与感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幼儿的问题、观察、探索、记录和成果以幼儿喜欢的表征情感、内容的作品融入墙面设计中,重视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在与墙面的不断互动中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发现有趣的现象,形成良好的习惯[4]。例如,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征。小班幼儿表征以模仿为主,环境创设偏向提示性,教师用“图+简单文字”的方式来表达或用直观的照片来展示“我应该怎么做”。在“你好小豆芽”活动中,幼儿观察种子、种植、管理的过程都被教师拍照记录下来,及时张贴在自然角旁的墙面上,同时幼儿的观察记录也制作成了“豆芽档案墙”,方便他们查看和对比。中大班幼儿表征以共鸣、重塑为主,环境创设偏向操作性、创造性,我们鼓励幼儿用他们喜欢的、多样化的方式自由表征。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征班级公约、值日生规则、填写记录表等。在制定班级公约时,笔者与幼儿一起讨论,确定共同的规则与约定,并分组进行表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入“游戏”“运动”或是“区域”规则等。幼儿自己制作、自己张贴,并坚持遵守,让墙面设计充满了教育意义。

(三)善于积极引导,做课程轨迹下的墙面

1.幼儿与教师共构环境

“儿童本位”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出墙面创设的舞台,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发挥。在幼儿与教师共创环境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退居后位又要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人,一步一步帮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环节的串联者、思维的启发者[5]。例如,在“班级边框我做主”活动中,开学初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确定班级边框主题,笔者以“喜欢什么样的边框样式?想做些什么?”组织幼儿开展讨论活动。幼儿们纷纷表达,蔚蔚说:“画上我最喜欢的草莓。”阳阳说:“还要贴好看的贴纸。”最后大家一起商定贴画制作、贴花制作、纸条绘制等边框制作方式。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式自主分组并确认自己的工作范围。由于经验不足,幼儿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粘贴不牢固等问题。于是,笔者引导幼儿具体规划绘画方式,并进行分工,开展“粘一粘”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有效经验。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的边框越来越生动、精彩,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课程与环境双向推进

班级墙面设计要贴合幼儿的生活与学习内容,促进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墙面是班级课程的缩影,是教师课程理念的外现形态。课程推动墙面创设由静到动发展,墙面设计可以转换成课程中幼儿成长的印记,两者相互作用。创设班级环境之初,教师要把环境创设与幼儿近期或者当前的学习发展融合起来,随着转换的不断推进形成有效的双向推动。例如,在“我周围的人”主题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对幼儿园的保安叔叔很好奇,于是我们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索:“保安叔叔工作时间是什么?”“每天早上上班手上拿着什么?”幼儿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再生成疑问——采访、跟岗解决疑问——再次质疑——亲子查阅资料解答——再观察——师幼采访了解——趣味想象“如果我是保安”。这一系列活动中,每个问题的探索都在墙面设计上以幼儿的表征方式呈现出来。他们在环境中梳理探索经验,也在这里找到新的兴趣点和疑问,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不断地自主探索和互动交流。课程的开展由近至远,层层打开幼儿的探索圈,整合他们的学习经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凝聚着教师与幼儿的智慧和劳动。

三、“儿童本位”下室内墙面环境总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墙面环境的变迁中“儿童本位”思想越来越受到我园的关注和重视。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探索着课程轨迹和墙面印记,使幼儿自主设计、自主制作、自主探索。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也不断地促进幼儿参与对墙面的设计,使其在调查、讨论、创造和调整的互动性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进而打造适宜班级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环境。

结  语

墙面在蜕变,教师也在蜕变,当烦琐的“环境任务”变成“时空转换”,教师把目光转向幼儿,转向课程,就形成了班级特色化环境。但目前我们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墙面呈现的线索还有明显的成人思维。”“如何让幼儿的学习过程可视化地呈现?”“如何凸显教育价值的同时兼顾审美?”“怎样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墙面布置中?”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继续学习和思考,进行墙面新形态的实践探索,打造真正属于幼儿的环境,把墙面还给幼儿,让墙面创设推动幼儿走进课程、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沈敏.“儿童本位”视野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四有”建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9):88.

徐展.“儿童本位”视野下自然角“三性”环境的创设:以小班自然角“毛毛虫乐园”为例[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9(01):54-55.

陈锦霞.“毛坯房”还是“精装修”: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家教世界,2018(12):11-12.

黄丽君.基于儿童本位的主题墙环境创设探讨[J]. 生活教育,2018(12):125-126.

李红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儿童本位”理念[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1(05):12.

作者简介:蔡桔 (1981.10-),女,四川眉山人,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副园长,中小学一级教师,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环境创设
幼儿园形象识别系统与环境创设整合的探讨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
基于“儿童本位”的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