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琼 张珊明 张晓露 罗匡
摘要:自伤行为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当前,青少年自伤行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风险因素涉及家庭、學校和社会三方面。根据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视角提出预防路径,即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创设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以及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自伤行为;青少年;风险因素;预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2-0058-04
自伤行为,又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简称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的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文化和社会认可的行为[1-2]。自伤行为包括严重划伤皮肤、撞头、烧伤、烫伤、咬伤等,但不包括意外和间接的自残行为(如饮食失调或滥用药物)、自杀行为及社会公认的行为(如文身和宗教礼仪)[3]。自伤行为终生患病率在17%~60%之间,青春期学生是高发人群[4]。研究显示,2007—2016年间,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检出率为27.4%[5];一项对全国10个城市中学生的测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有高达30.0%的学生实施过自伤行为[6]。一项关于母子依恋对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显示,中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3.7%[7]。自伤行为通常先于自杀行为出现[8],已有研究证实,自伤行为是青少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9]。探索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和预防策略,不仅能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借鉴,还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拟从青少年的直接生活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和预防路径。
一、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风险因素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与青少年自伤行为有关的主要风险因素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1.家庭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相关显著,且存在性别差异;母亲控制是女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但对男生没有显著作用[10]。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会降低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概率,反之则会增加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概率;那些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得到的父母关爱、鼓励均少于无自伤行为者[11]。亲子依恋即儿童与父母在交往交流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可以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心理安慰,影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阿德里昂(Adrian)等[12]的研究表明,个体情绪失调和自伤行为受家庭亲子关系的直接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与亲子依恋的质量成反比。因此,亲子依恋是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缓和并改善亲子关系对于防控青少年自伤行为有着重要意义[13]。
2.家庭逆境。家庭逆境包括家庭破裂、父母死亡、父母滥用药物、言语或身体虐待等。与无家庭逆境的青少年相比,处在家庭逆境的青少年更易于发生自伤行为[14]。父亲或母亲死亡、亲子分离、父母离异的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普遍更强[15]。童年期虐待是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童年期遭受的虐待水平越高,发生自伤行为的概率越大[16]。逆境家庭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有自卑、抑郁、暴躁、被抛弃感等情绪倾向,在行为上也常常会孤僻退缩、拒绝沟通,当负面情绪过度压抑且没有被正向引导或合理宣泄时,极易触发自伤行为或增加该行为发生的次数和频率。
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是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指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青少年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越高[17]。当青少年发生过一次自伤行为,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自己又不寻求社会支持,生活在经济状况不好且父母文化程度低的环境中就会增加自伤行为再次发生的风险。
(二)学校因素:同伴关系、校园欺凌和学习压力
1.不良同伴及同伴关系。青少年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因此,同伴关系在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同伴关系能有效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11],同伴关系不良,尤其是不被同伴接受且受到同伴欺骗,更易导致自伤行为。同伴中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实施自伤行为的可能性更高[12]。因为同伴是最易模仿的对象,部分青少年可能为了使同伴认可自己而模仿该行为,增加自伤风险。
2.校园欺凌经历。校园欺凌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研究发现,卷入到欺凌事件中的中学生报告有更多的自我伤害行为[18];受欺凌发生频率越高,其自伤行为发生风险越高[19]。唐寒梅、陈小龙、卢飞腾等[20]研究发现,相较于未被欺凌的青少年,被欺凌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是前者的2.41倍;相较于无欺凌行为的青少年,欺凌者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是前者的2.26倍;而同时具有欺凌-被欺凌经历的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是无欺凌-被欺凌青少年的2.76倍。由此可见,校园欺凌是引发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高风险因素。
3.学业压力过大。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面临的重要负性生活事件之一便是学业竞争。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压力与自伤行为呈正相关,学习压力越大,实施自伤行为的可能性越高[21]。学业压力过大会导致青少年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等,部分青少年可能会为了转移或缓解学业压力带来的负性情绪而尝试自伤行为。
(三)社会因素:媒体渲染、网络欺凌
当代青少年热衷于社交媒体,比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更频繁地接触网络,对于媒体和网络过度渲染甚至有细节描述的自伤行为,部分青少年缺乏识别能力,盲目模仿。研究表明,反复搜索、查看自伤的相关内容,个体会经历情绪上的不安,也可能增加自伤行为发生的概率[22]。网络欺凌存在着时空弥散性、欺凌者匿名性及激烈尖锐等特点,这些使得网络欺凌对被欺凌者有着更为深重的影响。青少年群体中,网络受欺凌经历是正向预测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23],在网络上被恶意辱骂诋毁、被曝隐私等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创伤性影响,若不能有效应对事件带来的冲击,极有可能诱发自我伤害行为。
根据累积风险模型的观点,个体面临的风险因素越多,其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风险越大,各类风险因素会以协同或累积的方式发生作用[24]。因此,以上风险因素不仅单独作用于青少年自伤行为,各因素之间还会以累积风险的方式发生作用,累积风险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自伤行为发生的概率会急遽增加。
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干预策略
随着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逐渐低龄化、发生率不断增长,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体系已成为迫切需求。
(一)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代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1.父母积极养育子女,加强亲子陪伴和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保护因素,有助于减少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及时捕捉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积极有效的反馈,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爱护。父母应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增强亲子依恋的质量。亲子依恋质量高的青少年与父母会有更多的积极互动,反过来会增强父母养育的信心,促使父母采取更积极的养育方式,形成良性循环。
2.家长做好榜样示范,适时引导孩子。青少年会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间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家长要以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例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约束自身的行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对于孩子面临的内化问题给予积极的引导,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外化问题及时纠正。
3.家长应在尊重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适当地监管以避免自伤行为的发生。家长应对孩子上网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管控,引导其浏览健康有益、积极正面的内容,避免孩子接触、加入自伤群体,减少自伤行为的诱发因素。
(二)创设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发挥着重要影响。积极向上的学校教育环境能启迪学生心智、塑造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教师关注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支持。在家庭环境不利的条件下,学校环境对于遭受创伤的青少年尤其重要,因为在校期间与教师的积极互动可能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之一。相比于有形的支持,情感支持对于缓解心理问题有更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缓解家庭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心理服务与咨询人员,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懂得如何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
(三)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1.社区设立专门机构,开通危机干预热线,为曾发生过自伤行为、有自伤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帮助。
2.全面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上大量关于自伤行为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过于详细,部分青少年会下意识地模仿。大多有过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同伴,甚至加入自伤群体,这会增加该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全国各地网信、电信、公安、新闻出版、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分类整治网站及社交平台上的与自伤行为有关的敏感性问题,全面净化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青少年做出自伤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爱、惩罚自己、缓解负性情绪、减轻心理痛苦等,这种行为严重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和社会只有联合起来,齐抓共管,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
参考文献
[1]于丽霞,凌霄,江光荣.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J].心理学报,2013,45(3):320-335.
[2]Klonsky E D.The functions of deliberate self-injury: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7,27(2):226-239.
[3]Leong C H,Wu A M S,Poon M M Y.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function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for chinese adolescents[J].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2014,18(2):193-212.
[4]Brown R C,Plener P L.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dolescence[J].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7,19(3):20-28.
[5]韓阿珠,徐耿,苏普玉.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特征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8(11):1665-1670.
[6]辛秀红,姚树桥.青少年直接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及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124-128.
[7]胡旺,邹仪瑄,周凡,等.消极应对与母子依恋对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及交互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3):2351-2355.
[8]王瑜萍,朱熊兆,蚁金瑶,等.中学生人群自伤自杀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666 -667.
[9]徐慧琼,万宇辉,许韶君,等.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关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0):774 -778.
[10]毛毳,李媛媛,厉萍.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100-105.
[11] Victor S E,Hipwell A E,Stepp S D,et al.Par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s longitudinal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onset[J].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Mental Health,2019(13):1-13.
[12] Adrian M,Zeman J,Eedley C,et al.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as risk factors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dolescent girl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1(3):389-400.
[13]茹福霞,杨丽霞,傅树坚,等.中学生亲子依恋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5):681-684.
[14]Forster M,Grigsby T J,Gower A L,et al.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dolescent self-injury and suicide: findings from a statewide sampl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20,49(6):1195-1208.
[15]谢云天,温东辉,罗华勇,等.不同家庭类型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5):59-64.
[16]林丽华,甘明星,郭治斌,等.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6):1140-1143.
[17]刘广增,张大均,朱政光,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2):240-248
[18]纪建茂,张欣艺,韩仁生,等.欺负和自我伤害与初中生的注意偏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618-625.
[19]李柴全,张京舒,吕若然,等.北京市初中生自伤行为现状及其与受欺凌行为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6):884-888.
[20]唐寒梅,陈小龍,卢飞腾,等.欺凌行为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关系的Mate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8(7):707-714.
[21]姜小庆,徐雯艳,李旭阳,等.婺源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危险因素及其累积效应[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76-1878.
[22] Lewis S P,Heath N L,Michal N J,et al.Non-suicidal self-injury youth,and the Internet:What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need to know[J].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2012(6):13-21.
[23]王玉龙,张曼琪,谭甘露,等.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自伤的关系:友谊质量与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20,43(2):363-370.
[24] Evans G W,Li D,Whipple S S. Cumulative Risk and Child Develop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6):1342-139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