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英
“双减”背景下,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实施高效课堂是关键。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就高效课堂,学生参与是关键。
一、设计精彩导入,让学生乐于参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如果能设计精彩的导入环节,在课堂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便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三下“有余数除法”时,课伊始,笔者课件出示一组由四种颜色循环排列的灯笼,并神秘地告诉学生:“只要你说出第几个灯笼,老师立马可以说出它的颜色!”学生半信半疑,纷纷举起手考验,有的还故意报出了很大的数,结果都被笔者说中。全班同学都非常好奇,产生了浓浓的求知欲望。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们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这样的导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他们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课堂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实践引导,拓宽参与广度。動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适时设计操作环节,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圆的认识”时,笔者课前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观察这些圆形物体有哪些共同特点,与我们认识的其他图形有何区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上课前就对圆有初步的认识。课始,笔者便让学生动手画圆,看谁的速度最快,谁画的圆最标准。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纷纷动脑、动手,用各种方法画圆。有的用瓶盖、硬币等圆形物体画图;有的直接用圆规;还有一个学生将一段绳子的一端绑在笔上,一只手固定绳子的另一端,另一只手用笔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此时,笔者再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工人叔叔要在街心公园建一个规定大小的圆形花坛,还能用你们刚才的方法吗?”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自主地参与到新一轮的探究中,最后得出可以借助标杆或绳子画出更大的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不断加深对圆的认识,学生的潜能也获得充分的发展。
2. 问题引领,提升参与深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具有一定难度但又是大多数学生力所能及的,或能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冲突,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参与深度。
以人教版三上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为例,笔者出示教材上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名单,提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生1很快回答:“参加跳绳9人,参加踢毽8人,一共17人。”生2:“我发现有人两项都参加了,所以没有17人。”笔者追问:“你发现有几人两项都参加了?”生2:“一人。”生3:“不对,是2人。”生4:“应该是3人。”产生认知冲突时,笔者马上趁热打铁,再次追问:“到底是几人呢?谁有好办法能快速准确地找出。”生5:“我是用地毯式搜索法,先看第一行跳绳的第一个人的名字,再看看第二行踢毽的有没有这个人,有就做上记号,没有就看下一个人,直到最后一个人为止。”笔者:“好一个地毯式搜索!同学们都听懂了吗?”随后,笔者指导学生用地毯式搜索法找到重复的3人,接着抛出一个问题:“看来,课本上的表格不能清楚明白地表示出所有信息,你有什么好办法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参赛情况,又能直观地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吗?大家小组合作探究一下。”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引领,学生参与积极,思维逐渐走向纵深。最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楚明白地表示出了表格中的各种信息:有的将两项都参加的同学进行连线,使信息一目了然;有的同学用不同图形表示不同参赛人员,用相同图形表示出两项都参加了的人员;还有一些同学直接就画出了韦恩图的雏形……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牢固地掌握了关于集合图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回报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三、实施精准评价,让学生高效参与
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实施精准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实现高效参与。
如教学人教版三上“用估算解决问题”时,笔者出示教材第70页的例7,学生读题后,笔者:“你们愿意帮三(1)班的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生1:“每张门票8元,29人参观就是29×8=232(元),250元不但够,还多了18元。”笔者:“不错!你计算得很快,也很正确。但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道题,还有其他想法吗?”生2:“我有更简便的方法。这道题只问带250元够吗。只要回答‘够’或者‘不够’,没必要算出准确数。”笔者:“那你觉得怎样算简便呢?”生2:“我把29人看做30人,每张门票8元,只要240元就够了,何况只有29人,所以带250元肯定够。”笔者:“你回答得真好!”全班响起了掌声。笔者反问生1:“你赞同生2的方法吗?”生1:“我非常赞同!这道题可以不用算出准确数,只要解决够或不够,用他的方法比较简便。但如果要求多多少钱或少多少钱的时候就一定要用我这种方法,算出准确数了。”全班又响起一阵掌声。笔者:“你真是个爱倾听会思考的孩子!不仅找出了不简便的原因,还能联系实际,选择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3:“我把每人8元看作10元,29×10=290元,每人又多算了2元,共多算了29个2元,是58元,290减58一定小于250,所以带250元一定够。”笔者:“你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谁来说说生2和生3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生4:“他们都没有算出准确数。”笔者:“对的!你说得真到位!”
在上面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与导向性作用,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激励了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的探究学习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