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沃迪奇卡对文学接受史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批判

2022-04-16 21:02:02匡存玖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结构主义文学史

匡存玖

作为享誉世界的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菲力克斯·沃迪奇卡(Felix Vodi ka,1909—1974)(1)国内又译为费利克斯·沃迪契卡、沃迪什卡、沃德奇卡、沃寄奇卡、伏迪卡、伏狄卡、弗迪卡等。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将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并引入文学史研究,建构了一种辩证、动态的结构主义文学史分析模式,促进了结构主义的共时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在方法论上的有机融合,并在西方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作为穆卡洛夫斯基最为得意的弟子,他从20世纪30 年代末就参加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研究,致力于文学史的结构主义研究。与其老师关注结构主义诗学理论问题不同,沃迪奇卡致力于结构主义理论在文学史上的应用,深入到文学史结构系统内部,分析其文学生成、文学接受的历史性演变过程,并引入“具体化”概念,细致考察了审美标准、批评家功能、价值等级体系、文学效应的结构性演变要素。特别是20 世纪50、60 年代,沃迪奇卡与穆卡洛夫斯基的其他学生,诸如卢波米尔·多列泽尔(Lubomír Dole el,1922—2017)、米洛斯拉夫·切尔文卡(Miroslav ervenka,1932—2005)、米兰·扬科维奇(Milan Jankovi,1928—2008)等人一道,兴办了《方向》杂志,致力于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的重建,全面吹响了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复兴的号角。由于国内学界对沃迪奇卡关注较少,本文将对其文学史结构主义的转变线索、文学史的具体化过程、文学史发展的结构要素、文学接受与读者反映批评等展开分析,这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从“文本结构主义”转向“文学史结构主义”

沃迪奇卡较早对文学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研究情有独钟。他出生于铁路工程师家庭,其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查尔斯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学,并多次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奠基人”沙尔达(Frantisek alda,1867—1937)和著名学者扬·雅库贝克(Jan Jakubec,1862—1936)等人的讲座,深受实证主义、现代主义和形式主义文艺美学观的影响,熟悉形式比较、心理学分析等系列方法。在其早期著作中,他对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布热齐纳(Otokar B ezina,1868—1929)等诗歌中蕴含的“诗意主义”倾向(2)20世纪20、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出现的一个先锋主义艺术流派,受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在坚持民主主义立场的同时又极度强调艺术的特殊性,认为艺术应摆脱宣传和认识功能而保持纯粹表达情感的功能。“诗意主义”强调创作出娱乐性的艺术,以此陶冶人的性情,提升道德修养。代表人物有瓦兹拉维克、穆卡洛夫斯基等。进行了研究。而且,他所在的捷克斯洛伐克查尔斯大学,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的大本营,在语言学、文学与美学等领域都享有世界性的声誉,涌现了马泰修斯、雅各布森、特鲁别茨科伊、穆卡洛夫斯基等众多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的结构主义学者。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下,沃迪奇卡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早期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的结构主义文本分析法,强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关注实证主义无法做出相应解释的主观性文学问题,对诗歌接受变化的特征、性质、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感兴趣,为其文学史的语境、类型学、风格学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准备。

在20 世纪30 年代中后期,沃迪奇卡从学于穆卡洛夫斯基,并成为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的重要成员,开启了文学与美学的结构主义研究。韦勒克将其称之为穆卡洛夫斯基学生中最有天分、最具识见的学生,认为其精心研究了19 世纪文学史问题,远远超出了文体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以罕见的创造性通过绵密的分析解决了散文节律、措辞和句子结构等问题,而且用非凡的眼力论述了新兴的捷克文学与国外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还很好地把握了文学类型理论,对文学分期的问题也有正确的观念”(3)韦勒克.辨异:续批评的诸种概念[M].刘象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66.。在其《文学史、问题与任务》(1942)、《发展的结构》(1969)等系列著作中,他不仅提出了文学史的结构演变概念,而且探讨了文学生成、文学接受的具体化过程及步骤,涵盖了对文学史中的审美标准、批评家的作用、审美价值等级体系等诸多因素的考察。沃迪奇卡倡导用结构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1966 年穆卡洛夫斯基75 岁生日之际,他与扬科维奇、兹登涅克·佩沙特、赫瓦基克、卡里沃达、伊尔日·列维等许多学者一道,汇编出版了论文集《文学作品的结构与意义》(1966),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掀起了一股结构功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浪潮,以此来抵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某些公式化的创作倾向和意识形态化批判倾向,复兴了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美学。应该说,沃迪奇卡全面继承和发展了穆卡洛夫斯基关于艺术作为结构系统和符号学事实的观念。在20 世纪30、40 年代,以穆卡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学者将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开创了具有辩证与先锋色彩的结构功能主义美学,并将其批判视野不断拓展到了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接受等研究领域。一方面,他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形式主义,使其结构功能美学不再像俄国形式主义那样将文学视作特殊的手法、形式或体裁,而是实现了结构主义与社会历史研究的统一,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这是穆卡洛夫斯基不断从结构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大胆尝试。对此韦勒克也指出,以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时间点,在此之前,穆卡洛夫斯基一直在调和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而在此之后,他甚至“希望马克思主义能全面吸纳结构主义”(4)韦勒克.辨异:续批评的诸种概念:261.,并直接将结构主义视作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布洛克曼也认为,穆卡洛夫斯基关于艺术与社会功能的关系问题探讨,事实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他采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方式审视结构主义,既承认艺术结构的变化会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同时也认为这些变化在根本上取决于艺术内在的结构性质,体现出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特色。

这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之路,对沃迪奇卡的文学史结构主义研究产生了明显影响。在其文学史研究中,沃迪奇卡经常采用二律背反、对立的张力等概念分析方法。在他看来,“文学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不同于文学科学的其他方向——不仅是对文学的解释和理解的某种理论创见,而且与社会革命变革的实践紧密相关”(5)Felix Vodi ka. Dvěetapy v Na í Literární Vědě:Pokus o Jubilejní Charakterietiku[J].eská Literatura,1965,(3).。苏共二十大召开后,苏联及捷克斯洛伐克官方放松了对国内意识形态的管控,建设“开放马克思主义”和“无边马克思主义”的呼声此起彼伏。在1960 年代穆卡洛夫斯基主编的《捷克文学史》等著作中,沃迪奇卡负责撰写捷克斯洛伐克文学复兴的部分章节,力图将文学史的结构主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批判维度融合,吹响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复兴的号角。他经常用矛盾斗争的观念审视社会主义艺术和资本主义艺术的发展,将其文学史研究建立在个体审美感知和集体审美意识反映的结构性框架基础之上,强调文学史的发展及其影响不仅涉及个人,而且关系到整个时代对待语言艺术的态度。

在此基础上,沃迪奇卡转向了文学史的结构主义研究。其最大贡献就在于把结构主义和文学生成、文学接受等结合起来研究,将特定的结构单元纳入到文学史的时间发展链条上考察,开启了“发展”的结构诗学研究,为文学接受理论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之前,雅各布逊、迪尼亚诺夫曾将文学史看成具有等级的结构功能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沃迪奇卡的研究。在他看来,文学史即是由众多作家、著作按照层级排列而建构的一个结构系统或结构综合体,其结构状态虽然无法从表层直接感知,但可以在作家和批评家的意识或意向性分析中全面呈现。对此,捷克斯洛伐克著名文史学家多列泽尔指出,“沃迪奇卡的独创性主要在于他通过整合对主题类别进行了分层和连接”(6)Lubomír Dole el. Felix Vodi ka a Moderní Naratologie[J].eská Literatura,1996,(4).。作为一种等级结构系统,必然要对文学艺术采取相应的结构分析方法。他充分肯定了结构主义分析的科学性和实证性,甚至认为只有结构主义才能称之为一种科学分析的思维,也只有将文学艺术置于结构分析的科学视野,才能对文学艺术的对象、本质、目标和任务等做出清晰的判断与分析。他强调,“批评家和文学学者的创作活动往往与实验假设的话语联系在一起”(7)Felix Vodi ka. Literární Věda a Kritika Jako Dynamická Estetika[J].eská Literatura,1963,(2).,而文学则是基于数量、类型及其与整体形式之间的关系建构的组织形式,还有文学史可谓是通过客观与经验进行验证的理论现象与事实。

文学史在沃迪奇卡那里,也不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系统,而是一种动态演化的结构系统,是各种因素和力量辩证运动和斗争的结果。作为一种结构功能系统,文学史时刻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就如同一个动力结构装置,各种矛盾、因素和力量都处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维度中,呈现在作家创作、语境和社会历史的各个层面,并尽力保持一种结构上的微妙平衡。诸如文学史中的作家、作品和审美标准,就处在动态发展的矛盾冲突之中。作家在文学史结构系统的演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会不断尝试改变文学结构演变的均衡状态,构成文学结构演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很多时候,作家会受当时审美标准、文化习俗、发展趋势的影响,有意或无意抗拒、变更甚至融汇这些力量。正是在这种结构性张力中,作家不停地探索和作出选择,直至寻找到符合文学构想的创作方案。文学史结构的演变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力量或发展逻辑决定,当然也受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结构系统中的某种因素或力量发生变动,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系统失衡并作出相应调整,重新进入另外一种均衡状态。而文学结构的演变发展,即是两种力量或因素的对比交替和规律性发展变化。

而且,沃迪奇卡还对文学史的结构系统展开了符号学方面的分析。在他看来,结构即符号,文学艺术正是一种能够显示结构性质的符号代码,而每部文学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创作之初完成的符号代码,读者阅读是参照这些符号代码接收作品。其中原因包括:其一,符号是意义的表达,文学史中的意义表达必然要受结构功能的限制,甚至只有附着于结构功能之上才能得以显现。这就决定了文学艺术结构功能过程与符号意义表达过程具有同一性。其二,符号作为表义过程具有多义性。作为符号交流和审美交流重要方式的文学艺术,自然具有强烈的多义性。而正是这种多义性,才会在更大程度上激起接受者的反应。其三,符号传递信息。作为结构符号系统,文学艺术给我们传递关于世界现实的信息,并在读者的阅读行为中具体化和现实化,实现从文本中观察作品世界之外的现实和信息传播的目的。基于此,文学史家的任务就是重构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代码及信息,而文学接受则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解码、转码的过程,以此来确定这部文学作品在文学史符号系统中的发展贡献及其地位,以及读者接受这部作品的历史发展状况。

综上,沃迪奇卡在穆卡洛夫斯基的引领下将文本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研究推进到了文学接受史中的结构主义研究,使结构主义的研究视野得到极大拓展,标志着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的努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阐释之路。

二、文学史的“具体化”过程

文学史的“具体化”过程研究是沃迪奇卡结构功能美学研究的核心。在周启超看来,沃迪奇卡的关注焦点已不再是文学本体论和一般的审美创造,而是“转移到作品与作者在其中被解读的独特的文学意识与社会意识上,转移到当代的作品与过去的作品被读者‘具体化’的典型方式上”(8)周启超.现代斯拉夫文论导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3.,重构了文学审美功能与价值的历史变化过程。

沃迪奇卡引入了英伽登的“具体化”概念,将文学作品结构植入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其演变发展,重构审美感知的历史过程和文学现象的评价变化。在20 世纪30、40 年代,英伽登将作品客体的“具体化”界定为客体的意向性再构造过程,图式化和具体化建构了艺术作品本体论结构的四个层次(即语音层、意义层、客体层和图式层),并将艺术结构视为一种需要读者基于自身经验予以填补的空白点或不定性,即所谓的“具体化”过程。而且,英伽登还侧重探讨了艺术的价值结构要素系统,涵盖美学肌质、艺术肌质和中性骨架等多元审美价值要素。而在沃迪奇卡那里,文学史被看成是一部“具体化”的历史,不仅要关注文学史中作品“具体化”,而且关注特定历史语境中作者的具体化,重构一个时代的审美规范、标准和价值。可以说,沃迪奇卡在英伽登思想的基础上有两方面的发展:其一,把英伽登的思想进行社会历史化,即将其纳入文学史的历史视野,从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审视文学史的发展,具体化了作为结构系统的文学史的整体结构;二是将英伽登思想进行动态化的改造,将英伽登眼中作品的孤立静态的结构转换成一种动态发展的结构,对文学史结构中的动力因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

一方面,沃迪奇卡将具体化视为文学史结构的“刺激反应”或“经验投射”。在他看来,文学史研究的核心就在于研究文学史结构系统中各种连续或不连续的结构动态反应及其发展,对文学史发展中留下的审美标准“空白点”或“不定点”予以审美经验的填补。这是一种刺激反应和经验投射的过程。众所周知,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也会随着时间而不停地变换。也就是说,以往被忽视的作品可能会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转换成一种有优点的作品而倍受重视,并留下许多“空白点”或“不定点”等待读者利用其审美经验进行填补。正是在这些“空白点”或“不定点”的刺激反应下,促进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并丰富其意义表达,文学史也走向了“具体化”的过程。可以说,沃迪奇卡将具体化的观念与穆卡洛夫斯基秉持的艺术结构观和关于审美标准随时代、社会而变动等观点融合起来,为解释文学价值系统的趣味差异性、文本多元化、审美标准多样化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而且,文学史在具体化的刺激反应和投射中会引发一系列的“传导”现象,即一个文学作品脱离单独文学批评标准的限制,进入一连串转化与传导过程。诸如一位文学批评者写出一篇评论,即完成一个具体化过程。其后又引发别的评论,进入另一次具体化过程,并且不断有人作出评论和响应,将传导过程持续进行下去。尤其是当代,艺术对理论家、批评家的依赖极其严重,如果没有这些艺术传导,就无法建构符合创作者意图的阐释、意义赋予和理论建构,仅靠没有艺术史知识储备及释读能力训练的普遍读者建构,当代艺术接受就会显得越发艰难。

另一方面,沃迪奇卡也倾向于将具体化分析为一套条件、标准和规则的建构过程。杨磊认为,沃迪奇卡将文学史的任务定位于,“‘追复一个时代的文学状况’,而‘一个时代所崇尚的诗学或文学理论使我们能够认识该时代的文学‘应当’遵循的‘原则’”(9)杨磊.穆卡洛夫斯基美学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可以说,沃迪奇卡在大量采用因素、标准、规则、条件、惯例、程序等解读文学史结构的发展、文学生成与文学接受等这种方式,构成了他的文学史结构主义研究的一大特色。其一,他特别关注文学史中的日记、回忆、信件、批评等材料的搜集整理及其应用;其二,他将社会历史语境分析为一套关于读者感知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情况或条件,重视时间、地点、阶级、民族、性别、年龄、心境等社会历史语境因素对文学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三,他突出用文学惯例、审美标准等衡量文学价值与审美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文学审美感知涉及的个体行为、集体行为及其感知状态和条件作出分析,同时关注一个时期的语言规范化因素、诗歌语法、韵律风格等因素。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家的工作就是在文学史结构系统和审美价值等级中为读者和作品确立一个坐标,对前人建立的审美标准、审美模式进行遵从、修改或删除,从而确立各种历史语境变迁下的审美标准及规范。他对文学学科发展的根本贡献,就在于确定了一套文学史发展的叙事规则和等级条件,对影响文学史发展的各种结构性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

更为重要的是,沃迪奇卡确立了文学具体化分析的两个步骤。其一,他强调对需要考察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结构展开历史性的梳理和排列,对作为结构系统的作家、文学作品展开深入探讨。诸如将作家或作品纳入整个文学史文学结构系统考察其重要地位,将作家作品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创造性力量及因素呈现出来;探讨作家与作品、作品与读者三者的关系,呈现作家在继承优秀传统和优化创作方案方面的结构性张力,讨论文学作品的历史系列及其与公众审美标准的结构性张力变化、运动过程。其二,比较这些文学结构,考察这些文学作品结构经历了何种演变及其演变的趋势,分析和探讨文学作品发展中的演化价值及演化过程。在他看来,演化价值要对比考察和分析文学结构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可强化趋势积累”,即关注作品的信息价值、审美价值在历史上的积累状况及其结构性转换。诸如一些作品在历史上可能以信息功能为主,但在历史发展中又使其审美功能得到强化;一些作品在历史上以审美功能为主,但在历史发展中失掉审美功能而变成以信息功能为主的作品。同时要考察文学作品在结构性演变过程中是否体现出创新创造,考察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表达方法、写作技巧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是否新异,是否对文学结构的演变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他认为要先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描述作品的性质,才能更好地明白作品的“演化价值”。

可以看出,文学史的具体化有效避免了以往将文学史发展主观化和解释任意性的问题,使文学批评不再被看成是个别批评家的反应,而是关系到整个时代对语言艺术的态度和群体性的感知行为,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将文学史客观化和解释教条化的问题,使文学批评不再过度追求文学审美标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让人意识到审美价值系统随时处在动态发展之中。

三、文学接受的结构功能论

“结构功能论”是沃迪奇卡结构类型学关注与研究的核心。周启超指出,沃迪奇卡还进一步将其关注的内容“转移到作品在审美领域和非审美领域的作用方式和效应机制上”(10)周启超.现代斯拉夫文论导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3.,对文学结构性演变的审美标准、审美原则、价值等级体系、文学效应等因素展开了全面分析。一方面,他认为要充分考虑文学史结构系统演变模式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以往文学现象、当时经常被评论的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重构文学史上的审美标准、审美原则,确立文学审美价值等级体系;另一方面,他特别关注当时审美感知、审美评价功能在文学史中的具体状况。在他看来,审美感知是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基础,文学作品必然要被大众感知并产生与之相应的审美效应,这样才能进入文学接受视野并成为文学史中的审美客体。同时,审美评价也在文学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审美评价预设了审美标准,在文学史上审美评价会随着审美标准的发展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并发挥不同的功能效应。

沃迪奇卡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将文学接受纳入文学史的结构系统演变中加以审视,把每部文学作品都看成是文学结构演化程式中的一部分,并通过分析这些历时序列中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的历史性变迁、结构性组合等考察文学结构的发展演变,深入探讨审美标准、批评家作用、价值等级关系、文学效应等力量和要素在结构系统中的发展与演变。

其一,审美标准的演变。沃迪奇卡认为,审美标准和文学作品之间处在动态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之中,文学的生命力即源于这种结构性张力的演变。一方面,审美标准会对文学作品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比如一些批评家的文学主张可能会推动一些新的审美标准的出现并引领文学创作,也有一些批评家的文学主张在当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并具体化为文学作品,但后来其文学主张得到实践,并生产出系列符合相应标准的作品。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对审美标准的出现也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一部文学作品的面世,可能会引领当时文学发展的趋势并促进审美标准的变化,也有可能在当时不受批评家的重视,但随着后世文学品位及风格的变迁,其优点逐渐受到后世批评家的肯定,并推动审美标准的演变发展。

在结构功能系统中,审美标准除受文学技巧的因素影响外,也受读者现实语境、社会价值观、作品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与读者所处的现实语境、社会价值观之间建构了一种辩证发展关系。如果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和读者现实语境和社会价值观之间建构的是一种融和关系,就有助于文学作品获得一种肯定性的评价,反之则会受到现实与社会层面的排斥。特别是一个时期的伦理、社会、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因素,对这个时期的审美标准影响非常大。文学审美功能是否吻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可谓是文学作品是否会被社会接受的根本标准。但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之间应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忽视或偏重于某一方面,则会导致结构符号系统的失衡。

基于此,沃迪奇卡明确了如何确立文学史结构系统中的审美标准。一是全面整理某个历史时期受欢迎或经常被阅读的文学作品,从而归纳出这个时期的审美标准。二是充分利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出现的一些规范性典籍,诸如布瓦洛《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法典,对于了解当时的审美标准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系统梳理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言语行为及其方法,以及对当时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或标准。

其二,批评家功能。沃迪奇卡在文学史的结构系统中审视批评家的功能。在他看来,批评家言论与文学作品之间会形成某种结构性张力。一方面,批评家言论可能在某些时期会促进文学作品的发展,更新大众对文学的品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阻碍文学的发展,维护以往的文学价值观念。文学批评在结构系统中具有三种特别的功能:一是介入文学的生命之中,将作品转换为一种审美客体;二是基于审美立场感知作品形貌并呈现其“具体化”过程;三是对文学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展开判断与评论。在考察文学史中批评家的功能时,既要关注当时文学批评家经常讨论的是哪些作品,也要注意考察当时的文学总集和选集之中最经常选录哪些作品,更要深入探究文学批评背后有哪些规范性的指导理论。

其三,审美价值等级体系。在他看来,构建审美价值等级体系对于全面把握参与文学活动的作者、读者、批评家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他主张将文学接受纳入审美价值系统中考察,基于读者对作品的分类评价建构一套审美价值等级体系,以此确定读者的选择范围和幅度,以及品味异同。诸如用政治社会变革、市民阶级兴起、审美风尚趣味的转变等审美价值元素共同解释小说、戏剧的兴起及其流行。他反对使用纯粹的社会学分析尺度,这是因为,如果只探求某个阶层生活环境的影响,就会忽略文学本质及其发展力量,从而导致主观主义的错误。

其四,文学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效应即是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作品上,既要考察一个作品受前人的影响程度,同时还要考察该作品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对读者而言,既要考察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还要考察对作为作家群体的读者的影响。对文学人物形象而言,既要考察人物形象在个别社会阶层中引起的激烈反应,也要考察某个作品的道德观念对整个社会道德观的影响。

四、走向文学接受与读者反应批评

由于沃迪奇卡在文学史结构主义方面的研究及其影响,国内外学界普遍将其称之为接受美学的先驱人物。像彼得·斯坦纳就指出,“人们普遍把沃迪奇卡视为后来盛行于当代欧美的‘以读者为导向的批评’的先驱”(11)斯坦纳,陈涛.结构主义:从布拉格走向世界[J].中国比较文学,2017,(3).。在周宪看来,“捷克布拉格学派、尤其是第二代代表人物沃迪奇卡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后来的德国接受美学”(12)周宪.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J].文艺研究,2010,(1).。周启超也明确指出,“以‘接受美学’文论享誉世界的‘康斯坦茨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在布拉格学派的著作中,在费利克思·沃迪奇卡的著作中,就已经被先行构想出来了”(13)周启超.现代斯拉夫文论——文学理论跨文化的一个案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3).。还有陈国球强调,“康斯坦茨学派的‘接受理论’思潮与伏迪契卡的理论有不可解断的血缘关系”(14)陈国球.结构中国文学传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

事实上,早在20 世纪30、40 年代,穆卡洛夫斯基的一些论著已经在关注文学接受问题研究了。布拉格结构功能学派与现象学之间有过频繁的互动交流,而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也曾到穆卡洛夫斯基所在的查尔斯大学讲学。而穆卡洛夫斯基关于艺术作品具有交流符号功能和意向性等研究,以及蕴含了作者与读者二分、读者反应批评等观念,明显受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影响。而且,穆卡洛夫斯基特别强调读者在艺术的意向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作品的审美感知、阐释和读者共同体等纳入文学研究,这开启了德国接受美学研究之先声。而在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穆卡洛夫斯基的结构主义也普遍受到了德国学者的青睐,只要提到接受理论,几乎言必称穆卡洛夫斯基。对此,伊瑟尔和尧斯认为,布拉格结构功能主义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置于文本研究的中心,发展了一种文学艺术交流的重要理论,开创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正是在穆卡洛夫斯基的指引下,沃迪奇卡全面投入到了文学接受史的全过程研究。在他看来,通过在阅读与社会化过程中把握文学作品并加以具体化,是读者本性固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将作品的审美感知与阐释,以及读者共同体等纳入文学接受视野。一方面,他深刻认同穆卡洛夫斯基将艺术视作审美交流符号这一观念,认为这一概念实际已经预示着读者的全面“出场”。穆卡洛夫斯基曾将文学艺术定义为一种结构功能符号系统,并将结构功能看成是文学艺术的理智原则和美学特性。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审美的自主功能和客观结构,而且具有与接受者“对话”的审美交流功能和接受结构。这使穆卡洛夫斯基转向了文学接受方面的研究。在他看来,作家与接受者处于一种对话的结构性张力之中,而作品作为一种符号是作家和接受者的中介,其意义的产生是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的结果,也是作家和接受者个性投射的产物。另一方面,沃迪奇卡也对穆卡洛夫斯基基于超个体的集体意向性进行了改造,并推进了基于集体意识的“读者共同体”研究。在他看来,读者共同体更能够凸显读者阅读的能动性。“读者共同性”概念意味着作品意义是集体行为和多个读者的参与,将读者视作作家—作品—读者结构关系中的关系项,更加关注阅读审美的感知过程与共通性。此外,沃迪奇卡还提出了“继续阅读”的概念,强调不同读者阅读对作品具体化的意义,作品甚至被看成意义的“事件”或“过程”。沃迪奇卡的这些观点对同时期其他结构主义学者和接受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沃迪奇卡对文学史特别是文学接受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批判,开创了一种“辩证、动态”的结构主义类型学理论,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融合,全面继承和发展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关于文学作为结构符号系统和具体化的文学批评观念,把文学史视为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构功能符号系统,深入推进了文学史结构主义、文学史的具体化过程和文学接受的结构功能要素分析,彰显出了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悖论式批判风格。他将以往局限于文学研究的结构主义批判范式拓展到了文学史的研究领域,深入推进了文学接受过程与读者反应批评分析,对捷克斯洛伐克结构主义和德国接受美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结构主义文学史
“毕竟我们是为人而写作”
世界文化(2023年4期)2023-05-29 14:41:13
像弥赛亚一样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0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