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形成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4-16 23:06武媛媛关丙胜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图瓦阿尔泰蒙古族

武媛媛 关丙胜

(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内容提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它植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孕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迁移和形成过程,对照国家边界划定和边境治理情形,看到如中国蒙古族图瓦人一样的边境性族群在国家边境驻防或驻守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展开了边境性族群对国家贡献与作用的探讨,认为边境性族群的形成本身就是其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生活在一个国家的民族、族群或人群整体上表现出的对国家的向心力就是它对国家的认同情况,就我国而言,具体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上。同时,国家在形成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其边境线的划定,以框定与他国在领土空间上的地域确认。而在国境线的划定和确认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军事驻防和防守等特殊群体进入边境地区。历史过程中,这些非边境地区的群体被国家派往边境地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些特殊群体。他们为国家驻守边境,成为国家边境的守卫力量,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后来国家边境线划定的决定性力量,其进入边境地区以及在之后的驻防与守卫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国家认同。生活在我国新疆北部阿尔泰山深处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国蒙古族图瓦人正是这样的族群,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边界的确立、对边疆的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维护我国领土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体现出了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国家边境驻防和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形成

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形成发展史是一部族群迁移史。图瓦是亚洲腹地一个古老地名,大体上包括西伯利亚南端叶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生存于该地的人被称为图瓦人。(1)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页。图瓦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生活在北部叶尼塞河流域的都播部,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近代图瓦人祖先。在《隋书·铁勒传》载:“北海(贝加尔湖)南则都播,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图瓦人在元代被称为“秃巴”或“秃巴思”,图瓦人生活的地方早在唐代就是中国辖地,唐朝灭亡后,该地区先后处在辽朝、金朝统治之下。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他派长子术赤降服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主要居民秃巴思人以及居住海境的斡亦剌、撼合纳等部,取得了整个唐努乌梁海的土地。(2)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9~270页。元朝在此地设立谦谦州,是岭北行省的一部分,派遣官员管理地方事务。谦谦州因出产良铁、粮食和皮毛,曾经是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地区的屯兵重地。元朝在此地设立武器局负责军备制造、派军队屯田、把大量的工匠从内地迁移到此从事武器加工和手工业生产,传授当地人农业种植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发展。(3)周清澍:《元朝对唐努乌梁海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谦州亦以河为名……居民数千家,悉蒙古、回纥人。有工匠数局,盖国初所徙汉人也。”(4)〔明〕宋濂等撰:《元史》卷63,中华书局,1976年,第1574~1575页。当时的秃巴思泛称为回纥人,可见当时这里生活的主要是秃巴思人、蒙古人和汉人。元朝的大一统加强了国内各民族间的联系,乌梁海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为图瓦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了基础。

明代中期,蒙古达延汗击溃瓦剌部,将唐努乌梁海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隶属于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的札萨图汗所管辖。清朝被称为唐努乌梁海,是乌梁海三部之一,其它两部分别是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唐努乌梁海(俄名唐努图瓦)位于外蒙古的西北,北至萨彦岭,南接唐努山。叶尼塞河的上游流经其境,沿河地带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农牧皆宜。山区森林茂密,盛产毛皮。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北部边疆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明末清初,唐努乌梁海属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首领管辖。和托辉特是喀尔喀极边之地,西面和西北面是准噶尔辖区,西南面是厄鲁特和喀尔喀的混牧之地,北面是俄罗斯。在准噶尔势力崛起后,统一了厄鲁特蒙古各部,还占领喀尔喀的大部分地区,以至于和托辉特首领无法对唐努乌梁海进行有效管理。此时的图瓦人不仅要承受准噶尔的压迫,还面临沙俄势力的渗透,几方势力夹缝中的图瓦人生存艰难,导致大量柯尔克孜人和部分图瓦人西迁。其西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蒙古准噶尔部和喀尔喀部争夺草场资源,另一方面是因蒙古各部和沙俄向南扩张之间的矛盾。“阿尔吞汗还和卫拉特蒙古为争夺牧草场经常发生战争,开始时阿尔吞汗取得多次胜利,但到了17世纪30年代以后,准噶尔部逐渐取得优势,所以1667年阿尔吞汗又攻击图瓦吉尔吉斯地区时,准噶尔台吉僧格不仅打退了阿尔吞汗的军队,并以四五千人军队驻守图瓦、吉尔吉斯境,向俄国殖民者索取被他们强占过去的吉尔吉斯人和图瓦人,并警告沙俄说:‘如果不放吉尔吉斯人和图巴人回原地,那末卡尔梅克僧格台吉理所当然要派卡尔梅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组成的大军来攻打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就在这一年五月,僧格的军队包围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并向被围者叫喊‘把所有吉尔吉斯人交还我们,并放出人质,我们就停战,不然我们不拿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决不罢休。’”(5)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17世纪末,清军打败噶尔丹,统一漠北,喀尔喀诸部胜利返回故土。18世纪初,除阿穆哈河一带之外,包括克穆齐克河流域在内的整个唐努乌梁海盆地在清朝的管辖之下。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规定唐努乌梁海北部的中俄国界顺萨彦岭而行,直至唐努乌梁海盆地西北的沙宾达巴哈,岭北为俄国辖地,岭南为中国领土。中俄双方勘界后缔结了详细的勘界议定书,在这条边界线上设立了24个界标。(6)《中俄边界条约集(俄文汉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3年,第3~4页,第18~21页。中俄《布连斯奇界约》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方式清楚、明白地确认唐努乌梁海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划定了地理位置上的边界。

随柯尔克孜人西迁至马尔喀湖一带的图瓦人在该地生活了100余年。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图瓦人因不愿意“人随地归”划入沙皇俄国,就迁至今喀纳斯、白哈巴、阿拉哈克以及铁买克等地,与比自己早来此地600余年的喀纳斯和禾木的图瓦人组成了新的中国图瓦人群体。这与现在一些中国图瓦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马尔喀湖迁居此地的口述史一致。“十八世纪初在叶尼塞河的吉尔吉斯人被准噶尔蒙古贵族全部迁到了中亚西天山地区,吉尔吉斯地区才被沙俄侵占,图瓦人失去了长期共患难的伙伴,也被南迁至萨彦岭以南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少部分则向西逃到阿尔泰山区。今天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大概也是从那时迁来的。他们不仅迁到阿尔泰山区现住的哈纳斯、呼木河、阿克哈巴河地区,并且不少是先到阿尔泰山西部马尔喀湖一带,自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连同在这里的图瓦人一起被迁居到喀纳斯湖、阿克哈巴一带。”(7)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可知,喀纳斯的图瓦人生活在当地的时间较为久远,有可能是在元代就因某种原因进入该地域的,而白哈巴、禾木、阿拉哈克以及富蕴县铁买克乡的图瓦人,正是这个时期因战事及其结束后的清朝边境驻防进入现在地区的。特别是白哈巴的图瓦人,就自称为“库克孟恰克”,意为“蓝色领带”,这说明他们属于原图瓦地区9个区域中的“库克孟恰克”地区和人群。1758年,图瓦地区被清朝统治后分为9个区域,其中一个就是“库克孟恰克”,(8)John R.Krueger.Tuvan Manual.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Press:1997:2.而“库克孟恰克”是当时图瓦地区最大的区域,人口数量也是图瓦9个区域内最多的一个,(9)Sevyan Vainshtein.Nomads of South Siberia:The Pastoral Economies of Tuv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234-235.其地理位置也与今天的中国图瓦人分布地区最近。

可见,18世纪中后期,图瓦人因沙俄和准噶尔部蒙古压力被迫迁移,大部分迁至萨彦岭以南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少部分随柯尔克孜人迁入阿尔泰山中及以西北的马尔喀湖周边地区。十九世纪后期,居住在马尔喀湖的图瓦人又因中俄两国边界的重新划定而迁居今居住地。这部分图瓦人主要是库克孟恰克部族,分布在今哈巴河县的白哈巴、阿勒泰市的阿拉哈克(盐池)以及富蕴县的铁买克乡。至此,现中国境内图瓦人的居住格局正式形成。至于这部分后迁的图瓦人,应该是图瓦人中英勇善战的军人之后,他们在吉尔吉斯人和图瓦人同沙俄、喀尔喀蒙古、准噶尔蒙古的战争中处于前沿地带。所以部落名称是“库克孟恰克”(意为蓝色领带),且迁至中国境内之后住地也呈沿阿尔泰山从北向南均匀分布的态势,充分说明了其军人的驻防特征。(10)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6页。

从1727年到1911年,清政府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编旗设官、征收贡赋、司法管辖、内务民政管理、边界保卫。(11)樊明方:《清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清政府在这里实行盟旗制度,编设佐领,设置总管,加强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理。(12)卡鲍著,辽宁大学外语系译:《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6年,第90~91页。唐努乌梁海总管制度在清代实行了150余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旗总管人选被推荐提名后,由皇帝直接任命,颁发谕旨批准,举行册封仪式并授予印信。清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按照预定标准向乌梁海人征收贡皮,以貂皮为主。乌梁海人切实履行了纳贡的义务,即便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唐努乌梁海的贡皮也按时如数送到了京师。(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责任内阁全宗,民族事务,第92卷。作为管理者,清政府也对乌梁海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在当地赈济灾荒,保存人口;兴办教育,开启民智;惩治恶官,赢得人心;封禁边境,维护地区安全。二十世纪初,当清政府财力空虚、债台高筑之际,唐努乌梁海各旗积极捐款,派遣专人护送筹款交到京中银行。清政府还在边境地区设置卡伦、驿站,稽查巡边,并将唐努乌梁海人纳入武装力量,和平时期乌梁海人的日常任务是负责巡查守卫边界,战时则承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为国效力。这些都是清政府对唐努乌梁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标志。

民国时期,尽管时局混乱,更有沙俄威逼和外蒙古独立等事件影响,但阿尔泰山的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始终心向祖国,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守护我国西北边疆安全。对此,陈福麟和刘文芳在《科阿事件中新疆蒙古族的国家认同及实践》一文中指出:在民国初年沙俄支持外蒙古宣布独立,并威逼阿尔泰的情况下,包括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在内的阿尔泰等地蒙古族王公百姓与新疆省政府配合,抗击侵略,宣布内附民国,为维护祖国西北边疆安全与领土主权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践行者。(14)陈福麟、刘文芳:《科阿事件中新疆蒙古族的国家认同及实践》,《西部蒙古论坛》2021年第3期。这可以从1912年阿尔泰新土尔扈特盟长给国务院的电报内容和临时大总统令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国务院钧鉴。现闻库伦与俄国订有协约,有全蒙赞成之语,殊深诧异。查三年库伦独立,本游牧始终并未赞成。况民国早经成立,五族一家,从此助顺拒逆,翊戴共和,实我蒙部之所深幸。兹闻前因,又复迭次议决,万无承认库俄协约自蹈灭亡之理。合电请鉴核,仰恳饬由外交部与俄使严重交涉,务将该约取消,并将本游牧归诚中央决不认库伦独立情形,宣布登报为感。阿尔泰新土尔扈特盟长亲王密西克栋固鲁布、贝勒玛克苏尔扎布,新和硕特辅国公策德恩达木鼎,乌梁海左翼署散秩姜岱、署副都统噶拉鄱,右翼贝子巴拉敦多尔济等率十旗公、台吉同叩。(15)巴·巴图巴雅尔、乌力吉陶格套:《民国〈政府公报〉卫拉特史料编辑(1912-1928)》,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5页。

临时大总统令

据新土尔扈特盟长亲王西克栋回鲁克、贝勒玛克苏尔扎布,新和硕特辅国公策德恩达木鼎,乌梁海左旗翼署散秩姜岱、署副都统噶拉鄱、右翼贝子巴拉敦多尔济暨十旗公、台吉等电呈称:蒙部同戴共和,拒逆助顺,于库伦独立始终并未赞成。等语。该盟长等实心翊戴,洵属深明大义,应由阿尔泰办事长官传令嘉奖,以励忠诚。此令。

大总统印 中华民国元年十二月十七日 国务总理赵秉钧(16)巴·巴图巴雅尔、乌力吉陶格套:《民国〈政府公报〉卫拉特史料编辑(1912-1928)》,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5页。

民国中后期,由于阿勒泰地区多次发生战乱,属于阿尔泰乌梁海部的图瓦人大多流散他处,部分迁至有图瓦人居住的苏联,但大部分居住在我国境内的阿尔泰山的森林草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驻守着祖国的边境。至此,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现有居住格局形成。

二、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形成和居住格局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形成过程的简要梳理中,可以看出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迁移和形成始终与国家边界相关,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迁移性特征。中国蒙古族图瓦人从几百年前的唐努乌梁海中部地区迁移至马尔喀湖周边地区,再因中俄划界迁移至今天阿尔泰山北部森林草原及其周边地区,再到1952年迁移至离边界较远的地区,再到自行搬迁至森林草原地区等,都是一个迁移的过程。如1952年,因国家边防的需要,白哈巴的图瓦人被国家集体搬迁至哈巴河县以东约10千米的哈拉奥依村,禾木、喀纳斯的图瓦人被搬迁至布尔津县冲乎尔乡境内,两个迁入地离原居住地均在100千米以上。但因对迁入地地理环境的不适,多数人在1953年、1954年自行迁回原居住地,少部分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迁回原居住地,极少数人至今仍居住生活在搬迁地。

2.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军事驻防性特征。前文已说明,中国图瓦人无论是迁移至马尔喀湖周边地区,还是迁移至今阿尔泰山森林草原地区,都是因国家的需要、边境驻防的需要。这一方面体现在群体的军人身份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受命守边的特征上。对此,一位居住在白哈巴的图瓦老人说:“从部落的分布看,喀纳斯和禾木的图瓦人是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在这里的时间长,而白哈巴的‘库克孟恰克’,则是士兵的后代,来此地的时间比喀纳斯的哈喇索彦等部落晚得多。我们白哈巴的老人们说,我们是200多年前从现在的斋桑湖边迁到这里来的,被清政府安排在这里作为守护国家边境的一群人。我们的部落名称就是‘库克孟恰克’,就是‘戴着蓝色领带的人’的意思,因为我们的部落在蒙古人的部队里打仗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所以授予了蓝色的领带,所以说我们是军人的后代。我们是守卫国家边防的人,对国家是有功劳的。”(17)访谈对象:男,1952年出生,白哈巴图瓦人(蒙古族),曾任村小学教师、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务,是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家喻户晓的精英,已于2016年7月去世。访谈时间:2012年8月1日,访谈地点:白哈巴访谈对象家中。尽管这里的驻防和守边把大量喀纳斯和禾木的图瓦人派出在外,但还是能够看出其群体的驻防特征。

3.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边境性特征。国家边界可称为国界线、国界,是指国家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具体指的是国家之间领陆和领水的界限以及沿该线划分上空和底土的垂直面。(1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事务条条约集:2004—2012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第467页。一个国家的主权首先表现在地理空间的拥有上,而这种地理空间的拥有必须首先来自国家边界的划定。在这一前提下,民族国家均将自己的国民及其活动纳入自己的国界之内,使国界不仅成为地理空间上清晰的分界线,也成为约束双方人员往来进出的管控线。由此,为了达到有效管控国界的目的,国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其作用。这些措施常常以军事活动或带有明显军事性质的手段来实施,如军事驻防、屯田、军垦、移民实边等都是具体的措施。

阿尔泰乌梁海臣服清王朝后,初属乌里雅苏台定边左福将军管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一员。此后,阿尔泰乌梁海及其他各部,受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改设科布多办事大臣驻阿尔泰山,以锡恒为之”。同年十二月,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划隶阿尔泰。民国初年,将阿尔泰办事大臣改为阿尔泰办事长官,归中央直辖。阿尔泰乌梁海属阿尔泰办事长官管辖。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先后晋封阿尔泰乌梁海左右两翼贝子、王公等。1918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发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4550克)。1919年,阿尔泰地区作为新疆省的阿山道,划归新疆统辖。自此,阿尔泰乌梁海隶属新疆省。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命令取消全国道制,阿尔泰改为行政区,改道尹为行政长。1931年,新疆省政府颁发阿尔泰乌梁海左右翼盟长印。1945年,又尊民国政府法令,改阿尔泰行政长为行政督察专员,辖阿尔泰乌梁海部、哈萨克克烈部、新和硕特部和新土尔扈特部。(19)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0~152页。

从一份1937年6月名为《阿山行署为是否允准乌梁海蒙古打猎事致省政府的呈》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中期的中国图瓦人的生计方式也受到国家边境的规制:

窃查阿区蒙古勒分为两个部落,一系乌梁海蒙古勒,一系额鲁特十苏木蒙古勒,该两部落之生活系依赖种地、牧畜、打猎为生。惟乌梁海蒙民当民国二十年变乱时逃往外蒙古,现尚未回牧者恒多。但现在乌梁海蒙古均系赤贫异常,无人无吃,令人难堪。以前以打猎为生,今闻政府禁止打猎,该民等以此为生者均恐悚非常,一旦不叫打猎,则该等生活何以维持。理合呈请鉴核,恩准宽大体恤,勿令限制,则感德无极矣。(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近代新疆蒙古历史档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9~260页。

另外,1952年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搬迁也处于国家边境驻防管控的需要,因为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居住生活的区域离国家边境线只有二三十公里。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与国家边境驻防的需要,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集体,并因这种特质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如前文所述,今天白哈巴的图瓦人就是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库克孟恰克地区迁移而来,并将其部落名沿用至今,而且中国蒙古族图瓦人这种迁移与国家边界的划分和边境驻防直接相关。

4.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中华特性。中国蒙古族图瓦人作为阿尔泰乌梁海的一部分,本是乌梁海三部中的一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向西迁至马尔喀湖周边地区、因中俄划界向东迁至阿尔泰山森林草原及其周边地区,都是受命于国家,是国家命令的遵从者,自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民国时期,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直接受新疆政府管辖,更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图瓦人身份的确认、边境地区的驻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国家认同等,从各方面都体现出中华特性。

三、讨论和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祖国边疆、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进程中自发自觉地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中国辽阔疆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地理边界勘定入法之后,作为国与国之间分界线的边界被固定下来。各时期国界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边界周边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也是本国自身发展历程的见证。居住在国家地理边界线附近的人群作为这一固定地理空间内的特殊群体,其发展过程既受到国家边界的规制,也反映出驻防边境人群对国家的认同。十七世纪初,沙俄势力渗透到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生活的地方,图瓦人就已经开始同入侵势力作斗争,从未停止过,自觉成为国家的守边人。在勘察中俄边界、抵御沙俄入侵、维护中国西北边疆领土安全和捍卫祖国边疆地区主权的活动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认同,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形成和边界的变化密不可分,其迁移被深深地嵌入国家边境的驻防和守卫、边疆开发的宏大格局之中,不仅体现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展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还凸显出辐射邻国民众命运共同体的互嵌同构。通过上文可知: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形成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一个侧面,是边疆民族或族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代表。

猜你喜欢
图瓦阿尔泰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妈妈的吻
俄罗斯图瓦人的民族国家认同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妈妈的吻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图瓦人在喀纳斯湖上“团拜”新春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新疆图瓦人民族认同两种趋势及其原因
新疆阿尔泰铁矿成矿规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