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

2022-04-16 21:00刘晓楠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文明

刘晓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新时代实施“美丽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组织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全民参与愿景。[1]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2]但其主导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上述要求充分说明,家庭是生态文明教育潜在的推动力量,是弥补和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渠道。学校通过吸纳家庭力量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利用家庭教育的实践性、渗透性优势,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培育孩子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创设有利条件,开辟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在深入了解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家校合作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径,为提高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夯实“美丽中国”建设基础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实施现状

家校合作是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手段。双方的顺畅沟通、通力合作,一方面依赖于学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和有效发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支持且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本研究于2021年9月面向基础教育学段约3.4万名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8.82%,受访家长覆盖了不同地区、性别、家庭角色、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环境等方面,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家长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丰富程度、满意度等方面都反馈良好。

1.大多数家长认可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我国自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观逐渐牢固树立。调查显示,78.23%的家长认为自己“比较或非常重视”保护周边生态环境,92.54%的家长认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家校合作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高达95.27%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91.19%家长愿意与孩子一起参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77.53%的家长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表示满意。这充分说明家长高度肯定学校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中的主体地位,非常认可并支持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并对其实践效果表示满意。

2.生态文明素养较高的家长更能有效配合和支持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家长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能够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行为的培育和改善,从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相对于以往的调查而言,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已有了较大提升。例如2014年的数据调查表明,社会公众在经济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的比例为47.3%[3];到了2021年,本次调查的家长群体已经有64.08%的比例选择了“引导孩子尽量采取绿色出行方式”。

随着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家庭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比例也随之提高,即家长生态文明素养对学生生态行为改变影响巨大。例如,环保志愿者家长引导孩子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环保志愿者家长,71.61%的环保志愿者家长能够在家中引导孩子进行垃圾分类,而非环保志愿者家长中,仅有56.65%能够做到这一点。再如,环保志愿者家长更关注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对相关信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也显著高于非环保志愿者家长,比例差异高达18.4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家长更容易引导孩子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增强生态文明的家校共育实践效果。

3.家长参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呈现多渠道、多样化态势

中小学开展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为家校共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支撑。已有研究表明,生态教育的形式丰富、渠道多样,学校生态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家庭支持。[4]本次调查也显示,半数以上家长主要通过观看视频方式参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也有三成多的家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亲子垃圾回收、社会调查、听讲座及培训。类似活动形式还包括参加“植树”“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等,这表明中小学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形式相对丰富,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家长参与率和覆盖面。

61.48%的家长认为学校生态文明最有效的方式是“生态校园、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最受家长欢迎的家校共育方式是“配合教师监督孩子在校外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有70.87%的家长选择。创建绿色学校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教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及包括家庭在内的校外各种资源及机会来提高育人质量,有助于将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单一教育主体转化为家校共同参与、教育内容从笼统简单转变为系统深化,教育方式从注重说教转换为实践体验,因此也更易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二、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学校教育缺乏系统长远规划、家庭教育缺位等情况,家校合力尚显不足。

1.家校共育中家长角色有所缺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所在集体、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出现的因素六个方面共同影响,其中家庭因素排在首位。但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家庭支持上,由于部分家长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偏低,导致其对生态文明知识、价值观和行为的认知模糊和产生偏差等;或者部分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情况、忽视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或者尽管有的家长能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作用,但践行度相对较低,存在知行反差[5],无法以身作则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家长在生态文明教育家校合作实践中的缺失、缺位。

已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校,其次是网络媒体(微信、QQ等),仅有9%、14%、13%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表示“环保知识来自家人教诲”[6]。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家长参加学校相关活动的实际情况欠佳。如参与频次最高的是“与孩子一起观看视频”,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家长也仅仅是刚过半数。学校还开展过“公益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但家长参与率相对较低,大多不足三成。家长在生态文明家校共育中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

2.家校共育中学校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应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家庭教育资源,搭建交流平台,确保教育的连贯性、整体性和一致性。已有研究表明,中小学对生态理念的认识不深刻,生态教育方式单一、流于形式[7];缺乏专业师资力量、专门教材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本次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宣传教育、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等方面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尽管有高达91.19%家长表达了愿意参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意愿,但实际上仍有超过半数的家长并不十分了解学校相关活动,明确表示“不了解”的家长高达16.22%,还有14.11%的家长从未参加过学校的类似活动。这一强烈对比客观上也表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受众面仍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活动开展频次也有待进一步增加。在对学校访谈中也发现,大部分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多为学科教师按照课标要求自发地进行课堂渗透,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专题教育活动。针对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专门教材也较少。这暴露了部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仍缺乏系统长远的整体规划。

三、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家校合力的行动策略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和家庭,责任重大,需双方各司其职,共同承担,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主阵地、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其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家庭作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补充和巩固,应突出其整体性、连续性、实践性。学校在高度重视家校共育的基础上,指导并带动家庭力量实现密切配合,努力达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

1.学校系统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确保家校共育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一是学校系统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仅靠单纯灌输的浅层环境知识远不足以完成[8],要积极开发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革新探究体验教育策略,持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品质。第一,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机制,系统规划并在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利用好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生态文明品格;第二,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机制,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考评奖惩机制和教师培训机制,强化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教师自觉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教师生态文明素养的持续提升;第三,优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环境场域,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等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于学校的环境氛围中,达到引导培育、涵养心灵的效果;第四,建立与环保等社会部门的协同机制,推动校外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拓展生态教育资源,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二是学校加强对家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指导。《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均将指导家庭教育视为学校的职责之一。研究表明,家长的家校合育意识和能力是家校合育的主要障碍[9],学校和教师应明确主体责任,增强指导和服务家庭的法律意识,提升生态文明家校共育的专业指导水平。第一,开展常规的家长教育培训。学校以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和家长学校的制度化建设为契机,定期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和家庭教育课程、讲座、培训等,科学指导家长帮助学生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固化生态友好行为习惯。第二,推动双向高效的日常沟通,鼓励教师通过线下线上多渠道的联络方式,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与家长达成一致,并激励家长做子女的榜样,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内外延伸奠定坚实基础。

2.全社会共同营造家庭生态文明教育良好氛围,实现家校共育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家长自身的素质、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其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自身的努力。只有各方积极行动,并履行自身职责,才能为家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提高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的同时,实现家校共育的校内外一致性和延续性。

一是多措并举提高家长的生态文明素养。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是家庭生态文明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教育遵循“认知—情感—行为”这一逻辑[10],也就是说,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与知识技能的获取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生态知识越正确、越丰富,就越能自觉地践行环保。[11]为此,第一,社会媒体需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社会公众宣传教育,营造正向舆论场,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第二,相关组织需加强本组织成员及面向大众的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增强社会公众自我约束力,形成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生态文明社会风尚;第三,政府层面要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制度化体系化建设,厚植生态文明群众土壤,吸引更多家长带动孩子参与志愿服务,增强生态文明主体意识,强化生态友好行为习惯,使生态文明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在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应在家庭生态文明教养方法策略上不断反思和改进。《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并提出了“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等九种教育方法指导。家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尤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家长的示范监督作用。北欧四国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均十分注重日常化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12]。家长通过行为典范和主动学习并掌握生态环保知识等,与孩子在良性双向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第二,引导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要避免传统的单向说教方式,而应更多采取身体力行的方式。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家长均十分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家长和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实现“知”“情”“行”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文明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请文明演绎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漫说文明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