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慧,屈 静,赵闽波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辽宁 大连 116001)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团队的成就是每个人全力以赴的结果。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初中生物教研组是一个讲团结、愿奉献、爱学习、有朝气、勇探索、会创新的团队。教研组的每位成员致力于促进团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实现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初中生物教研组现有3位成员,他们有的教学经验丰富,有的思维活跃,有的认真细致。他们深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利用各自的特长为团队贡献力量。教研组多次承担市区的生物教研活动,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全组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基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内,我们创新教学形式,用多种实践形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外,我们拓展生物学科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各种实际场景中实现“做中学”。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内外创新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了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也实现了学生生物学科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凭借全员努力,被评为大连市初中“十三五”优秀教研组,每位教师在近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是收获满满。组内青年教师的各种展示课,我们都会全员反复听课、评课,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教研组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中国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大赛二等奖”“辽宁省教具制作大赛二等奖”“大连市评优课一等奖”“大连市优秀学科德育案例评选一等奖”“中山区评优课”“中山区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山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中山区中小学微课制作大赛一等奖”等,还代表辽宁省生物学科在“乡村学校研训支持计划”送教下乡活动中做教学观摩。
对于日常教学中的年度会考备考,教研组一起参与复习,组卷、答疑、分层讲解,选择全员跨年级授课,用集体的力量成就学生的学业发展。疫情网课期间,一人上课,全员腾讯会议跟班听课,几乎每日开会教研,琢磨如何提高学生听课效果。凭借着这份努力,近几年我校生物会考成绩在区域名列前茅。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随时教研,随时学习。在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会及时和同组成员交流,并且研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组内解决不了的时候,组员们会各自分工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咨询专家,保证生物学科教学科学有效。
在教科研这条道路上,生物教研组成员一路披荆斩棘,屡创佳绩。先后结题的省级课题有“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概念图教学模式研究”“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目前正在研究市级课题“学科素养的初中生物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5E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应用的实践研究”。
在区域开始推行“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是走在前列,多次到区内和校外与专家研讨学习,并且作为组长在区域内进行交流展示,还在区域内进行了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课堂展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学生们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教学活动也必须不断发生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我们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事半功倍地达到学生们的素养养成要求。所以,我们重新盘点学科特点、学科素养要求,以教材为基点,以引领兴趣发展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创新,培养学生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创造自然的意识并开展多次实践活动。
2017年6月,到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课堂创新实践,搭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桥梁”活动,旨在引领学生在更高层次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和认识。
2017年11月,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旅顺汇美园艺参观,通过动手制作浸泡标本,引领学业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2018年3月,外请专家针对学生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举办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陪伴学生们科学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2018年6月,到美罗药业(制药厂)参观学习,引领学生生涯规划。
2018年10月,与化学、物理开展学科融合实践,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参观学习,提升学生自然学科认知,促进学科素养养成。
2019年5月,联手语文学科参观大连自然博物馆,开展文理科资源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19年10月,与大连自然博物馆合作,在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校内建起校园微博物馆。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我们根据实际的情况,将博物馆搬进了校园,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实践。展品主要是各种矿石标本,我们联合高中地理组带领学生进行矿石标本参观识别,定期邀请博物馆老师到我校来指导学生蝴蝶标本制作、模拟恐龙化石挖掘和菊石浮雕的制作等活动。
2019年3月至今,生物、美术、地理、物理、英语等学科联动,融合资源参与“环球自然日”。“环球自然日”是由环球教育与健康基金会发起,用来激发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并提高其研究、分析和交往能力的课外科普教育活动。我们团结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获得了“环球自然日”各级各类比赛的奖项。2019年度共有32组学生获得了辽宁赛区的奖项,10组学生获得了全球总决赛的奖项;2020年度受到疫情影响,很多赛区都没有参加比赛或者减少参赛项目,而我们学校仍然保持很高的参与度,有23组学生获得辽宁赛区奖项,全球总决赛有8组晋级。
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经验积累解决问题已经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始终没有放弃理论学习,并努力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例如,我们一起研学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这本书中将知识进行了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1]。这其实与我们生物学科中区分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是相通的。根据知识的类别不同,我们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事实性知识采取阅读教材、复述等教学活动来完成;概念性知识采用探究实验、模拟实验、生物模型制作等活动来建构。学科实践活动内容,就可以选择这些概念性知识并加以应用。又如,我们试图将生物学教育由“知识为本”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在诸多理论方法中,我们找到了“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可以有效聚焦学科教学中的关键知识和能力,用驱动性问题指向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而学生用项目成果可呈现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深度理解。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基于项目的学科实践活动,真正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既关注学科知识、学科素养的养成,同时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经过近三年的学习探究,我们基于本校多元教育“立体互动学堂”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形成生物学科实践教学模式:“一课本,两课堂,三整合”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我们又将这一模式补充了“两条线(线上、线下)”。这一模式为学科实践活动提供比较完整的操作方法。
(1)“一课本”——基于教材。生物学科的资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难获得,但如何选择更适合初中生的活动,且对学生的生物学业水平测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有兼顾,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筛选,最终确定基于教材的方案,围绕教材的知识内容,设计实践活动。
(2)“两课堂”——课内课外结合。我们基于教材选择实践活动内容,当时间和条件受到限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在课堂中完成,实现课堂内外结合。网课期间,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疫情相关联的、学生在家也能独立完成的实践活动。例如,初一学生的青春期调查问卷、特殊时期的合理膳食、非常时期的护眼小课堂、从生物学看新冠四个实践活动;初二学年从生物学看新冠、爱鸟周活动记录、家庭药箱调查三个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疫情期间的课余生活得以丰富,也感受到了生物学科知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三整合”——学科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相整合。我们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多方整合,帮助学生探索更多的实践内容[2]。与学科相关的博物馆、生物标本馆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践场所;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学习的天然“实验室”;社区也存在着许多生物学资源,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包括和生命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生产实践人员等也是生物学课程资源,能够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3]。
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研组应研究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深究教材,充分挖掘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并整合多方资源,在课内课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虽然这些年我们对于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然有需要继续探索的内容。学科实践活动作为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需要配套的评价体系,而对于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以及如何将实践活动的成果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我们后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