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

2022-04-16 18:16陈东英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国粤港澳大湾

陈东英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1]。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所展现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实践,是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家国情怀是一个开放的情感体系,内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蕴,它将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有机统一起来。内地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卓有成效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当今的粤港澳青年学生是未来大湾区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事关香港、澳门长治久安,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工作。”[2]因此,新时代加强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一、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挑战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大多数港澳青少年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在价值观上充满不确定性和可塑性,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为家国情怀培育带来挑战。

(一)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机制尚需完善

粵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区、澳门特別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8617.19万人[4]。粵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強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目前,“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机制仍然过多依赖于政府或者政府授权单位开展为数不多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环保等事业性交往”[5],而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交往较为欠缺,关于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机制尚未形成,部分港澳青年对三地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缺乏更深层次的体验与了解,导致他们对内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视野狭窄、体验单薄,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文化的顺利融合。因此,应扩大交流与合作,针对青少年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文化交流,拓展教育与科技合作,提供更多实习与就业路径,让港澳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这显然也是培育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

(二)部分港澳青少年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存在偏差

粤港澳三地同宗同源,文脉相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属于同质文化圈层内部的融合。但港澳回归以来,某些人片面强调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制度与文化差异,有的人甚至将“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等同于“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完全自治”,这是对“一国两制”认识不透彻的表现[6],其深层原因显然是对中国制度与文化的认同不够。

同时,部分港澳青年对祖国有疏离感,国家和民族归属感不强。对此,我们应加以警觉,开展认同壁垒的“破冰”行动,切实推动港澳青年通过大湾区培育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不断增强港澳青少年作为“中国人”的意识。“我们殷切希望,每一个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中来,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7]就大湾区建设来说,赢得青年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就赢得大湾区的美好未来。

(三)部分港澳青少年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够

家国情怀意味着人们对国家有认同感与归属感。而如若青少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则容易缺乏对中国的身份认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共同体,是因为共同体带给人们一家的感觉,“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8]。香港与澳门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如何培育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香港自1997年回归已经25年,由于“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受到英国殖民历史的影响,同时,由于香港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安排等原因,学校关于中国国史的教育一直是弱项,香港青年对于中国历史的学习与了解不多,对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与辉煌成就了解不多,由此带来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产生障碍。虽然大湾区有共同的语言(粤语)和地域文化,但港澳文化又大量吸收融合了英、葡为代表的西方政治、社会及文化传统,保持了较长时间并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形成与广东文化相区别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别是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殖民化”教育工程,再加上国史教育的长期缺位,导致对香港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未尽如人意。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辉煌成就,不少香港青年知之不多甚至毫不关心,缺乏必要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很多人对内地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有意无意夸大内地的贫穷落后,借以彰显其制度与文化的优越感,这些都加大了港澳青少年对中国文化认同的难度。

综上所述,部分港澳青少年存在对“一国两制”理解的偏差,对中国国情及历史了解不够,甚至夸大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制度文化差异,缺乏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因此,做好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工作具有紧迫性与时代性。

二、加强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对策

(一)强化学校教育在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方式,是培育青少年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强化学校的国史教育来推进“根”的教育,科学诠释“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目前香港的中小学教育还未能发挥好其在国家认同中的积极作用和基础性作用。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为了推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优势,而不是向港澳“妥协”的政策安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9]因此,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科学诠释“一国两制”,消除港澳一部分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错误理解非常重要,这是培育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础。

国史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国史教育从学制、教材、教学内容到师资都有指引规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澳门居民对国家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关切,说明其国史教育是较为成功的。相比而言,香港的国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后,英殖民政府开始在中文学校开设历史科(含中国史与世界史),中国史未能独立成科。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中学虽然开设了国史教育课程,但对“一国两制”的“一国”教育重视还不够。“从2018-2019学年起,香港教育局将初中中国历史改变成为独立必修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推行新的中国历史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国家历史。2021年初,香港教育局在公布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优化内容时指出,将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该课程内容紧扣国家发展,让学生全面和准确地认识与国情、宪制秩序相关的课题,增强学生国民身份认同。”[10]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是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港澳学生中国历史课程教育,促进学校在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多难兴邦的中国的奋斗历史,从而感同身受,形成中国人应有的情怀与勇气,教育青年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中国人应该承担的责任。“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1]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香港爱国主义教育高峰论坛发言指出:“爱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态度、深度、广度和温度,教育部将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12]全国政协会议明确提出,“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支持特区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教育主导权,逐步构建与‘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实现‘爱国者治教’。”[13]因此,如何让青年学生准确理解 “一国两制”深刻内涵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我们首先要把握理论话语权,在大湾区学校中强化“一国两制”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既要用明确、科学、严肃而强有力的话语方式精准定义“一国两制”,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年学生接受与理解“一国两制”的价值意义。可以通过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动漫比赛等方式,加深青年学生对“一国两制”内涵实质的理解,从而巩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思想政治基础。其次,“事实胜于雄辩”,要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与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体现在实践中,善用实践案例进行教育和宣传。要抓住“一国两制”的价值基点,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制度保障和利益实惠提升全体港澳民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让所有人在实践中感悟它、尊崇它、支持它。

(二)通过青少年“寻根”活动来培养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

首先,重视以文化根脉为基础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时代,家国情怀培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是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认同变得日益重要,另一方面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的动力和源泉更不可忽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与血脉,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什么样的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化认同就有什么样的国家认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要以文化根脉为基础促进文化交流,帮助青少年寻找香港文化的根基,拒绝文化和精神漂泊,推动香港特区持续开展国史教育与国民教育,通过广泛的、多样化的、有深度的青少年文化交流,培育港澳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强化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其次,继续推进大湾区姊妹学校计划。据了解,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校际交流项目。每年大湾区姊妹学校计划开展“超过300项交流活动,参加的港澳师生逾6000人次”[15]。此外,“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为香港姊妹学校每年提供的定额拨款及专业支持从每年12万元提高到每年15万元,已转为香港教育局的恒常性项目。”[16]显然,大湾区姊妹学校计划在2017-2018年间有效地促进了大湾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如果能将大湾区姊妹学校交流活动纳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提供经费支持,系统编排大湾区学生交流地点与时间,那么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化融合的功能。

第三,完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项目。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项目是国家文旅部近年工作重心,已实施万名港澳台学子大陆游学工程、香港游学推介会等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在北京进行的“领略首都创新 传承北京文化”游学课程,不仅带领港澳青少年走进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实验室,而且还走进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名胜古迹,探索“京味儿”民俗文化,有效地增强了港澳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显然,开展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项目对于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效果显著。因此,要继续加强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游学体系体制机制建设,打造多元化内地游学项目,推进“旅游+教育”的有机有效融合。

最后,策划具有共同记忆意义的文化展览,增强港澳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粤港澳三地可联合举办文化遗产展览、湾区文化展演等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和学习。同时,应推进建立具有共同文化记忆的“大湾区博物馆”及“岭南文化中心”等场所的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及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塑造“人文湾区”精神,打造文化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

(三)充分发挥文化组织机构的积极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借力香港国史教育中心、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知名文化机构,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香港国史教育中心自2018年开始,通过举办年度中国历史人物选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香港国史教育中心以改革开放为题,推出清末民初的康有为、梁启超及明朝的张居正、北宋的王安石、北魏孝文帝为候选人,结果王安石高票当选,活动参与有效票数学校近120所[17]。相关文化组织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帮助香港青少年认识中国历史中有血有肉的知名人物,有效地促进了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完善粤港澳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协同创新机制

家国情怀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要构建粤港澳三地青少年交流合作机制,制定具有兼容性、普适性的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具备交流争端解决机制的保障制度,引导地方政府创造性制定具体机制及执行流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如何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创新力量,制定相关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是一个新话题。目前广东省在鼓励科技合作创新方面有很大突破,诸如设置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招标课题、实验室或科研团队,鼓励粤港澳青年联合攻关等,大湾区内多个青创平台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效,横琴、前海和南沙三个平台的建设方案均涉及对香港青年发展的支持。当然,粤港澳三地科研合作中涉及资金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如此,通过加强粤港澳青少年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势必促进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有助于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

同时,还应创新新媒体传播机制,讲好新中国发展成就的时代故事。港澳青少年由于成长环境及教育环境因素,对内地了解不够。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示新中国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就,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政策优势,讲好“双区”建设故事,显然非常重要。可通过实施网络传播精品工程,积极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语言讲好粤港澳地区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故事。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要处理好个体与国家、个性与共性关系问题,既要尊重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结合,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协同创新模式。

猜你喜欢
家国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家国两相依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家国情怀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