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2-04-16 18:00崔淑敏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歌师生育人

崔淑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大学而言,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号,更是一种灵魂,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2],具有较强的集体情感感染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校歌为切入点,将校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有利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实效,探索大思政背景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之道。

一、高校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高校校歌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功能

高校校歌将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政治导向、价值导向等内化其中,对全体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导向、引领作用。我国高校校歌基本均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价值导向性,以42所双一流高校校歌为例,除4所未明确校歌的高校外,其余38首双一流高校校歌中36首均具有明显的爱国导向,其中23首校歌中明确具有“爱国”“振兴中华”之类的显性爱国主义价值导向歌词内容,这些歌词以明确的价值指向使学生在听、传、学、唱校歌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悟家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自觉心中怀揣国家和民族,在实践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将爱国与爱校的情感相结合。此外,高校校歌多采用高昂、欢快的听觉呈现形式,该种呈现方式配以主流的具有价值导向的歌词内容,有利于发挥音乐的力量,使各种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二)高校校歌具有身份、信仰认同的凝聚功能

高校校歌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可以通过相关仪式活动的作用,增强个体对集体的身份认同感,凝聚校园精神文化,巩固团结,内化共同信仰。在时间范围的凝聚力上,由于校歌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即因为高校校歌多是由传承或经传承后进行相关概括总结而形成的,所以其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凝聚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全部师生校友。在空间的范围内,校歌具有限制性,即可以凝聚的只能是与学校有紧密关联的师生校友等,但正是由于这种限制性,使校歌的凝聚功能与其他育人资源相比针对性较强,标签化优势效应更能显现,更能形成属于自己高校的与高校共同理想有关的强大凝聚力。高校校歌以其传承的独特性可以团结不同年代的广大师生,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信仰联结纽带,增进师生对高校特色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强大的集体身份认同。

(三)高校校歌具有思想道德观念的规范转化功能

高校校歌以音乐为表现形式,“音乐所承载与传递的感情、精神与力量更能深入人心”。[3]校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观念,校歌具有隐性教育的相关特质,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灌输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变师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在42所双一流高校校歌中,“自强”“仁义”“善心”“德业并重”等道德规范关键词频繁闪现,校歌中隐含的道德规范会通过校歌的不断传播和集体认同的加强形成一种不断加强的隐性道德规范,对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虽然校歌没有实质的规定、惩戒功能,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校园内在的“隐性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是由于道德的张力而形成的。虽然当师生违反这种道德规范时并不会受到实质性的直接惩罚,但却会产生内心的自我拷问。校歌可以形成的这种隐性的道德规范能够促使师生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将校歌中的道德规范要求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展现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

二、高校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

(一)校歌内容频繁变动,缺乏稳定传承特色

高校校歌层面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师生对高校校歌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认为校歌缺乏文化底蕴和学校特色,缺乏传承性,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当代高校师生的审美观点等。首先,部分高校存在师生、校友对校歌的认可度较低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由于长期难以在校歌问题上形成共识,所以未有明确规定的校歌内容,校歌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虽有明确规定的校歌内容,但却因频繁巨大改动,不具有传承性,难以在多届师生中形成共识和情感共鸣,不受师生喜爱,根本流传不开。校歌的频繁变动和不确定性致使学生对校歌的了解有限,难以形成多届校友之间的长期的情感联结纽带,难以对校歌产生情感共鸣。其次,部分高校校歌未能充分体现高校特色,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泛化性,针对性不强,使得校歌不存在较强的指向性和身份代表性,难以形成其最基础的凝聚功能,进而难以在实践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激励、转化功能。最后,部分校歌虽具有传承性,但却缺乏时代特色,且高校未对校歌的内容进行即时的“阐释”,造成校歌缺乏与时代的对接,学生难以从历史的角度发现校歌的“历史意蕴”及其独特魅力,致使校歌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形成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二)组织管理重视不足,仪式功能发挥有限

高校组织管理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对校歌的重视程度不足,规章制度不完善、校歌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宣传力度不足等方面。首先,高校对校歌育人功能发挥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较为不足,部分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均没有涉及到校歌教育的有关内容,只有少数高校在制度层面将“校歌”摆放到了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位置,但具体实施方面也流于形式。其次,高校校歌的教育、管理等存在部门混乱的情况,多部门之间缺乏主导主管部门。最后,各大校园重要活动仪式中校歌的有限性运用和校歌自身仪式的缺乏造成了师生群体难以在日常校园活动中感悟校歌的内涵,限制了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高校校歌的活动形式单一,对校歌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不足,多数高校只会在本科生军训过程中开展“学校歌”活动,使得研究生和教师员工等难以接触到校歌学习的机会,对校歌只能停留在“不知”的层面,而在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中,校歌在各大仪式中出现的频率有限,也较少有专门针对校歌而设计的校园仪式活动。

(三)教师学生认知局限,难以形成情感认同

首先,教师本身对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认知或认知只停留在浅层次层面,自身对校歌的内容、精神内蕴等并不了解,当然这与上文提及的校歌组织管理问题也密切相关。部分教师忙于各种事务,尽管知晓校歌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主动热情,不会自觉主动地运用所在学校的校歌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实践。在部分教师眼中,认为校歌仅仅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只能与日常德育和校园活动联系在一起,忽视了校歌可以与学校课程建设、特别是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的育人功能。其次,学生层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学生中会唱校歌的比例不到一半,且基本缺乏对校歌内容的理解,不知道校歌的历史来源,更不知道校歌每一句所特指的含义,且此现象也特别体现在研究生层面,许多研究生对校歌处于未听说过的状态,更无从谈及学习和感悟。受到现在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校歌有抵触情绪,没有学习传唱校歌的积极主动性,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校歌,学习校歌只流于形式,缺乏对深层次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无法将校歌与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个人的成长成才目标相结合,难以形成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难以从校歌中汲取思想道德情感力量。

三、高校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路径

(一)优化校歌内容创作,赋予校歌新生命力

发挥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让校歌内容保持传承性、时代性、特色性和情怀性。第一,要重视校歌传承和更新和诠释,让校歌一方面能够体现高校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必须有其新的时代内涵。高校在校歌征集、创作、选择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传统的、有代表性的校园歌曲,不可盲目频繁更换或完全抛弃旧的得到广泛认可的校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对旧校歌进行部分修正完善或对其进行解读的更新,赋予校歌新的内涵。第二,高校校歌不可“广而泛化”,必须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满足当代教育需求;歌词内容应具有实际的引导价值和引导意义,彰显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关愿景,不断融入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第三,高校校歌内容的创作必须从需求端出发,切实了解广大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和高等教育的育人需求,赋予校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角色,结合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相关问题,转变利用文化进行育人的基本理念,努力让校歌不仅成为一种自然影响的教育性因素,也成为一种积极的课程因素,与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学校整体建设等相一致,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合力。

(二)拓宽校歌推广渠道,提升校歌宣传效果

发挥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拓宽校歌推广渠道,构建创新机制,提升宣传效果。第一,要借鉴我党历史传统上借助红色歌曲进行育人工作的相关经验,利用传统媒体如校园广播、图书馆闭馆音乐等方式对校歌进行持续、有序的推广,可在校园广播中加入校歌历史、校歌内涵等的诠释解说内容。第二,要积极利用校园新媒体的优势,实现校歌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发挥校园新媒体矩阵在校歌传播中的作用,赋予校歌传播方式以新媒介。在微信平台,可以搭建“校歌故事”栏目,以一定频次的词条推送的方式对校歌进行持续性推广;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可以尝试将校歌呈现方式“创新化”,以短促、生动、多样的方式对校歌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阐释。在B站等长视频平台或二次元平台,可以将校歌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制作、呈现,将校歌制作成多样的MV形式,让教师和学生等真正会唱校歌、理解校歌、喜欢校歌,让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层面切实领悟校歌内涵。第三,可以将校歌的推广呈现方式进一步进行开发与延申,赋予校歌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如将校歌元素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设计层面,在图书馆、教室的走廊上等对校歌歌词给予展示,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打造校歌的各种文创产品,在开学、毕业等多个节点以纪念礼物的形式赠予师生,打破传统的校歌认知方式,做到“全领域”校歌推广,使校歌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三)丰富校歌实践活动,推动校歌化人育人

第一,要重视仪式教育在校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殊的时间节点的仪式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对校歌的认同感、增强对校歌的归属感,因此,学校重大节日、重要节点等均须配以唱校歌的活动,在仪式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新型方式构建多维的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摆脱简单地唱校歌等单一仪式作用,要认识到“文化内涵是校园仪式的生命力所在”[4],校歌活动仪式必须赋予其实际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摆脱形式主义。第二,要注重发挥师生主体性作用,打造以校歌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在校内定期开展一定的校歌演绎征集等活动,以师生为创作主体,打造优秀校歌文化精品。要让校歌内涵的高校精神、高校文化切实融入到师生的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中去,将校歌的具体内涵与学习党史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三,切实做好校歌育人实践培训,让教师将校歌内涵融入课程、融入实践,更好担起学生成长的指导者的责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号召学生实践校歌的相关精神,在实践中学习与感悟校歌的独特内蕴。校歌育人功能的发挥必须切实落脚到实践,才能让校歌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发挥其蕴含的其他育人载体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你还会唱母校校歌吗?与西南联大百岁校友提起校歌仍张口即来相比[5],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校歌的感悟和认知还任重道远。如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一致,高校校歌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能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关键也看学校管理层面重视不重视,校歌内容和宣传推广方式适应不适应当代师生需求,实践层面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的问题。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落实到切实可行的实践设计层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赋予校歌新的生命力,提升校歌宣传效果,推动校歌育人化人。

猜你喜欢
校歌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