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欣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字:仪式教育;育人价值;策略思考
仪式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由粗鲁到文明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和育人方式。随着历史的变迁,仪式所蕴含的内涵与育人价值不断扩充、完善、丰富,已然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关心、关怀,全方面、全方位要求培养新时代新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继出台各类政策引导学校开展育人教育教学,其仪式教育作为核心,用其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成长。
仪式本身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之中,使人在无意识中便遵循遵守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种群体认可的活动育人方式。因此,仪式教育是长期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存在于学习生活之中,是基于某种原则而开展,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下产生的系列行为意识,致使育人功效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充分体现。
(一)程序性。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的程序性是指,在活动前期的充分准备中,有计划、有秩序、有规范的将活动过程予以细化,按照特定的时间、地点、流程、主题等进行系列活动规划,是仪式教育活动需遵循的基本性原则。
(二)凝聚性。仪式教育活动是集体互动的过程,能使学生在集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中产生对育人主题的思考,并通过集体性的情境创建,感受、感知、感悟育人核心观念,在集体的思想交流互动中产生碰撞,进而迸发情感共鸣,达到精神契合,激发集体情感认同的凝聚性。
(三)人文性。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其核心内涵便是人文精神,其使命是围绕着人的生命而展开,贯穿于教育本质的始终,遵循于教育的集体性目标,体现于教育发展的育人过程。仪式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注重个体的感受、关注学生的生活点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感知学生的思想情感,把学生主体放在核心位置,为学生营造温馨自由的环境,给每位学生带来独有的、特别的、刻骨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积极引导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
(四)传承性。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千年的礼仪文化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中。”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是育人核心之重任,传统礼仪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沉淀中,已然形成了一套规模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传递、继承、推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用丰富多彩的仪式教育活动进行传承,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仪式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的载体,承载着特定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培育着特定的社会价值和传统观念,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学校开展丰富且多样的仪式教育活动,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健康的教育理念、浓郁的校园文化等,都对学生产生鲜明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与仪式教育活动之间所承载文化信息的融会贯通。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育人理念是一道看不见的纽带,一般传递在校训、校风、办学理念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观念。仪式教育活动承载着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着观念上的渗透和行为上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校园仪式教育活动要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理念,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为主体,以仪式教育活动过程为主导,使主导服务于主体,让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地构建德育的过程。[2]
具有个性特征的校园仪式教育活动,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人文底蕴,承载了学生们心灵的慰藉。仪式教育活动应以校园文化为核心,围绕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的育人培养方案,特有仪式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品牌活动——如成人宣誓仪式、建团百年—入团仪式、“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主题升旗仪式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仪式活动的育人效果。作为一所民族学校,时时刻刻从学生们的自身立场出发,为学生营造暖心的氛围,让远来求学的学子感受、感知、感恩。通过特有的民族仪式活动,促使学生们相互关注、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激发集体情感,调动潜在情绪,使彼此获得响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在集体的价值取向上,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再通过榜样力量进行传递,最终形成鲜明导向的集体意识行为,达到育人工作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滋养和丰富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仪式教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仪式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其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功能,传递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认同与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植根于学生身心,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优质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指引、传承、延续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
2021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围绕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育人的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建设文化强国,就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传承活动,传承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集成前辈遗志,发扬时代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热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此来看,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校园仪式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中塑造一系列具有育人意义的仪式教育活动情境创建,从而对参与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对学生进行育人教化的目的。
仪式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加油站,每当出现学生人生路上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刻,开展仪式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孟子》有曰:“天时地利人和”,最为恰当的时机具有特殊的时间性,以最佳的时间点部署仪式教育活动,具有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类节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与之融合,融入仪式教育活动中,既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底蕴,又提高了学校文化的价值,用文化丰富仪式的内容形式,用仪式传承文化的经典流传。
明确仪式教育主题,引领仪式教育方向。不同的主题情境氛围能给予参与主体不同视觉、听觉、感觉的强烈冲击,使主体情感和主题思想相互交流与碰撞。拟定鲜明的活动主题,通过精心地策划、组织、安排一系列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各类仪式教育活动,从学生生命成长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特定主题的仪式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感悟生命成长的责任,真实且丰富的体验过程才会给予学生心灵的慰藉。[3]仪式教育活动应遵循每个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从不同视角挖掘、发现、升华最能体现时代价值的主题,以多彩的仪式教育活动内容去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灵所需,将身心融入于仪式情境中,体验仪式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树立思想理念,让参与主体透过鲜明的主题,体会育人的核心价值,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从而落实仪式教育活动的育人目标。
学校教育,育人为先,学生教育,育人为本。具有个性的校园仪式教育,以内涵丰富、清新典雅的校园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特色鲜明、传承创新的仪式教育活动为途径,使学校成为激活思想、放飞心灵、唤醒生命、快乐发展的育人主场,使仪式教育活动在原则的基础与学生的主体性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创造趣味盎然的仪式情境,针对于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把仪式教育活动贯穿于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之路中,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仪式教育活动的认同与情感,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秉承优秀文化、开拓创新,发挥仪式育人的特性。
在学校仪式教育活动过程中,仪式教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以一种强有力的无声形式保证了活动进展的有效性,建立系统且规范的仪式制度是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通过各类仪式教育活动前期的流程安排、育人目标、参与主体等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规范仪式教育活动的管理,用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保障前提,从而准确全面地保证仪式教育活动的有序可行性。因此更应强调仪式的程序化与规范化,通过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与组织,对学生进行约束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正确发展,从而确保仪式育人的最终目的。
仪式承载着社会价值观、情感、信仰、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育人核心,通过特定的育人活动,感知的仪式情景,撞击心灵的教育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建立、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仪式教育活动有着深厚的教育期待,形成一定教育价值,有着不可代替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手段。学校仪式教育活动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播,它加入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新鲜且丰富的元素,更注重培养以健全的人格为目标,进行身份的转换,情绪的疏导,认知的理解,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情感、情绪体验场域,使学生切身实际地进行活动的参与,亲历、体验、感知所获得的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