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水梅,陈志华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新的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专门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机构增多,研究生教育研究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逐年升温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到底何去何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研究生教育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科分类既是知识生产的客观需求,也是学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更深受文化传统和科学管理体制影响。[1]我国学科发展历来是在学科专业目录的框架规定下进行,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研究也试图走学科化发展道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发展道路能否行得通?是否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理论、原理、方法、工具来研究分析复杂多样的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并求解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上述问题对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理论命题。
要考察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性,首先要理解“学科”(discipline)。所谓学科即学术分科,是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将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发展到今天,学科概念已具有知识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的多重意涵。正如沃勒斯坦指出的:(1)学科首先是学术范畴:狭义上学科意味着对知识分门别类和相应的知识方法。[2](2)学科还意味着专门的组织结构:除规范化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包括制度层面的建制,体现在系科分类、学位、专门的研究者、专业期刊、学会组织等方面,具有集知识、人员、制度于一体的组织形态特征。(3)学科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同一学科的研究者在长期、稳定的研究中,通常会形成类似的研究方向、共同的研究问题,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研究模式等。知识系统化是学科形成的前提,组织建制是学科发展壮大的保障,[3]文化层面的学科形态则是知识系统化和学科建制以后自然衍生的结果。基于上述对学科概念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性进行初步考察。
理智层面的学科性体现在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规范化的知识方法上。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确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即研究生教育,人们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对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所有现象和问题展开系统探讨和阐释。[2]即研究生教育这一领域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体系等,是可以通过专门的研究来理解并掌握其本质的。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研究具备规范化的知识方法。规范化的知识方法包括知识生产、传授与传播的规范性。就知识生产而言,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研究者普遍运用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中“一般的概念”,借助于严格的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力求研究过程科学合理和研究成果客观准确,以对“研究生教育通则”相关知识与概念进行科学探讨;就知识传授与传播而言,研究生教育研究通过学术刊物、专业学会、学科方向划分、设立研究生教育相关的课程等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传授、传播研究生教育相关知识的专门途径和方法。在这一层面,研究生教育研究不仅通过上述制度化的教学、评审、发表等实现了相关知识传授、传播的正统性,并且通过研究生教育相关知识的生产、传授、传播过程,研究生教育研究事实上也在学生、研究者之间建立起这一研究领域特有的学习程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显示出研究生教育相关知识的规范性。总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知识的规范性使得研究生教育研究达到了理智层面的学科标准。
从制度层面来看,某一知识领域学术研究的学科性体现在学科设置、学位授予和学术活动的专业化组织等方面。在制度层面,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呈现典型的学科性特征:一是成立了专门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组织机构,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等。二是创办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国研究生》等专门的研究生教育类的学术刊物。此外,《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高等教育类重要期刊都设置有专门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栏。三是将研究生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专业目录,如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均设置了“研究生教育学”这一二级学科,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有专门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研究以这种形式跻身“学科专业目录”,是外部建设(社会认同)的关键性突破。四是成立一级学会即“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并成立了以探讨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为核心使命的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此外,各省也设置有专门的研究生教育学会,如江苏省研究生教育研究会、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天津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等,还有一些行业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教育学会,如中国核工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五是出版研究生教育学系统性专著。1997年李盛兵教授出版《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2001年薛天祥教授主编《研究生教育学》以及2021年耿有权教授的《研究生教育学导论》代表中国研究生教育学内部理论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而2021年研究生教育学系列教材丛书编撰工作正式启动,意味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学内部理论体系建设日趋成熟。该丛书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指导、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并邀约国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撰写。这套教材包括《研究生教育学导论》、《研究生教育哲学》、《研究生教育社会学》、《研究生教育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生导师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研究生教育评价学》、《研究生教育政策学》、《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教育心理学》和《研究生教育史》12本,是全国首套研究生教育学系列教材,聚焦囊括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问题、培养问题、治理问题等,具有理论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对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文化层面的学科性体现在学术群体的学科认同上。所谓学科认同,是指学者对于自己所专门从事的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连续性的自我意识,进而对于自己作为该学科从业人员的学科使命、学科立场的遵守与自觉。[4]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研究,学科认同就是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对于自己研究生教育研究者身份及其合法性的认可与共识。学术共同体的学科认同体现了研究者对所从事学科的意义、价值以及发展方向的坚定信念,同时还代表着对学科发展保持积极心态,认同本领域学术发展方向与学术实践方式,对该学科承载的学术责任和社会功能孜孜以求。无疑,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已形成一个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为核心,以王战军、张淑林、周文辉、刘惠琴、陈洪捷、赵世奎、别敦荣、耿有权、丁雪梅、廖文武、马永红、沈文钦、王传毅、李锋亮、王顶明、包水梅等为代表性研究者的研究社群。在该社群中,学术群体不仅有共同的学术风格与研究模式,而且自觉遵循内部形成的学科规范。即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学术语言、学术生活等方面已具有一致性,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来提升学科研究水平、拓展研究视野。学科认同不仅让研究生教育研究者感知到归属于这一学科并拥有学科身份,而且,长期以来,正是这种学科认同,使得研究生教育研究者普遍能坚持本领域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学术实践方式,产生出大量的专门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并且,长期以来,在未被纳入学科专业目录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并未寄希望于在现有制度发生变化后再做努力,而是在学术生态不理想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不懈努力,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同行认同和社会认同,承担着对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学术责任,凭借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强烈期望,在有限的学术积累的情况下促成研究生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诞生。
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性向我们展示出研究生教育研究在知识范畴、制度支持、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稳定性,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研究还体现出典型的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具体体现在其学术史和知识来源方面,后者又包含三个部分:其一是研究生教育事实层面,包括构成研究生教育现象的人、机构、制度等基本要素;其二是对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的阐释层面;其三是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层面。可以从上述几方面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展开分析。
从研究生教育研究历史来看,研究生教育研究总是受各类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以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借鉴、吸收和消化完成知识体系的更新。可以说,研究生教育学术历史是一部研究生教育研究向其他学科如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借取知识依据、思想资源、阐释技术和价值准则的历史。甚至是关于“研究生教育是什么?”这一本源性的问题,诸多学者也往往是在对人的身心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梳理呈现出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如薛天祥教授在考虑研究生身心发展特征、研究生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作用等的基础上,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以研究为本质特征,旨在培养学生研究和创造的能力并形成研究成果,同时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都有密切联系。[5]63-64之后,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借鉴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的理论与方法来构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知识体系,从而呈现出综合性的、复杂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图景。在知网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可以发现其中45.41%为基于跨学科的研究,主要涵盖医学、数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并运用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原理、方法与工具进行研究,如李文利等利用心理学知识和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特征进行研究;[6]邱均平利用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对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进行分析。[7]总之,作为一种知识活动,研究生教育研究在知识依据、思想资源、阐释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教师、学生、机构、制度等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客观对象,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知识来源。这就意味着: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诸要素不同程度地涉及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所以,研究生教育研究对研究生教育要素的研究过程本身即带有跨学科的特征,无法局限于研究生教育研究这一单一的知识门类,需要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资源。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各要素的存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对研究生教育各要素的研究都以人的发展为共同研究目标。为了人的发展这一整体性的、共同的研究目标,就需要综合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对研究生教育要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地考察,从而获得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而完整的知识。另外,研究生教育研究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难以借助实验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精确的观测数据,从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分析与检验,因此,研究生教育研究若想要增强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必须运用跨学科知识,借助其他多种学科的概念与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生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描述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素,还应该重视对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的探讨,从而系统地理解研究生教育的现象和问题。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一般被理解为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客观性质的理解与判断的结果。虽然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通常呈现为人们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观念形态,是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感受与认知。但作为观念事实的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需要在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中寻找起源,换句话说,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特征的认识是人类的整体认识观念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内的特定展现。因此,关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形成、特征及其表现形态的讨论与辨析不能只局限在研究生教育这一单一的学科范围内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探究研究生教育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内在联系,寻求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特征的来源与根据。对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特征的探究过程可能包含历史的、经济的维度,同样也包含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管理的维度等。总之,研究生教育理论的知识建构以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为基础,而只有以跨学科知识概念为基础才能对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进行充分有效说明,因此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必须具备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将跨学科知识视野与方法视作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的建构是不同学科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生教育研究对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征的阐释在源初意义上无法摆脱对跨学科的视野、知识与方法的要求,只有这样,研究生教育研究才有可能充分阐明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特征所蕴含的要义和价值。
除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素和规律特征,研究生教育研究还包括解释、解决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如何对研究生教育中的各类实践问题进行阐释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知识生产中的核心环节,也是考察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活动,受历史经验、体制机制、文化传统影响,是一个日趋复杂的综合型的实践领域,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的存在,不可能一一对应于某个学科范畴。面对研究生教育开放而广阔的系统和多元且复杂的问题,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力不从心,需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原理与方法,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综合性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8]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学是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学问,研究生教育学所研究的研究生教育现象或问题分布于各个学科之中,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说到底都是由各个学科来落实和完成的。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的目的并非只在于建立其独立的知识系统,还旨在对目前各个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实际发展问题做出理论解答与回应。各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面临的具体的诸如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等问题都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学必须了解各学科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必须遵循各个学科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这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吸纳多学科的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成为必然选择。[8]研究生教育学只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动、交叉融合,才能进一步夯实本学科的发展基础、拓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发展空间。比如,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都可以为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样也是研究生教育学发展的奠基石。[9]总之,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越来越复杂的研究生教育环境,研究生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也在日趋复杂。这种复杂性意味着,必须要突破已知的研究生教育一般知识范围的限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不同知识领域知识与技能,并积极采用跨学科思路与方法才能有效全面地分析研究生教育活动,为更确切地阐释、指引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服务。
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性向我们展示出研究生教育研究在知识范畴、制度支持、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稳定性。但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现实的纷繁图景及其复杂问题都对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需要针对现实才能发挥作用,研究生教育研究在坚持自身学科本色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跨学科知识在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拓展应用。面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研究生教育现实,拓宽跨学科视野、学习跨学科知识、运用跨学科方法能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研究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并增强理论对现实的适用性、敏锐性和解释力。而且,基于跨学科的视野、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全面、透彻地反思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已有的理论规律、知识体系、方法工具,将研究生教育研究现存的学科边界视为可以不断追问、反思和阐释的对象,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发展。总之,跨学科性作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知识构成上的重要性质与特点,能为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理路与思想方法。[2]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性与跨学科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创新与完善需要在跨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并加以具体的学术实践,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是其学科性发展壮大的前提,而学科性是跨学科性存在和发展的保证。
研究生教育研究要发展壮大,首先当然需要坚持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科本色,这就需要重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快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制。国内外的学科发展实践表明,“从‘非制度化’阶段转变到‘制度化’阶段是本门研究状态的质变表现之一。只有‘制度化’才能使本门研究有赖以存在的稳固基础和得到持续发展的保障”。[10]4客观上讲,建立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也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理性考量结果,只有建立学科,才能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者聚集在同一研究领域内,进而取得学科建制,为学科管理部门所承认;同时,也只有建立学科才能加快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理论和问题的积累与研究,进而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1]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研究要努力跻身“学科专业目录”。当前我国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为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基于上述对研究生教育研究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考量,也许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将研究生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二是增强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于研究生教育实践的解释力以及研究生教育思想引领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的适切性。解释研究生教育实践、引领研究生教育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学”的基础。当前,需要以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方法与立场,扎根中国本土研究生教育实践,以本土研究生教育研究促生中国“研究生教育学”,建设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因此,解释实践、引领实践,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发展的基础。解决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是研究生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创造并研究的过程,也是理性思考与行为实践互相影响、促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术扎根,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可以在诸多的复杂的研究生教育问题上做出专业、科学、有效的回应,这无疑是走向学科认同的重要方式与必经之路。发现实践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起点,解决实践问题、体现实践价值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的与归宿。研究生教育研究应贯穿于从发现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到解决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当这个过程所达到的结果能够构成新的知识增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纳入到学科建构之中时,学科建设才能切实推进。[11]鉴于此,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构建和发展,尤其要注意转变观念与重点,从过去长期延续的“为体系而体系”的象牙塔理念转向对实践价值的重视,在回应综合性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有效地融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9]共同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的发展。
在坚持研究生教育研究学科性本色的同时,也要重视运用跨学科性为其学科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基础与思想方法,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思想资源和阐释技术展开研究生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说明的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是有限度的跨学科。并非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以外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视作研究生教育研究跨学科的知识基础,研究者需要对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进行准确比较与适切性分析,判定其被运用至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并带来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总体上,其他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距离远近决定了该学科是否能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基础。相比较而言,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距离较近的学科知识,诸如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比较容易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来源并从中吸收学习其理论资源和阐释技术与工具,而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理论体系相对不太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化学、物理学等,则很难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等不同方面。也有一些学科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能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基础,从而提供一些创新性的学术视界,比如医学、生物学,可能被研究生教育研究作为研究师生心理和精神状态、身心发展特征的依据;再比如经济学,它可能被研究生教育研究作为研究某一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变革之原因的知识依据。[12]当然,在发挥研究生教育研究跨学科性的时候,关键是不应局限于研究生教育研究这一单一学科知识视域,而是将其他可学习借鉴的相关学科知识的思想理论、学理依据、工具方法、阐释技术吸收并形成对研究生教育问题自身的特殊的阐释视界,发展出来一种包含多学科思想、知识和方法的研究与阐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