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阅读助推教师提升科研素养

2022-04-16 13:19刘波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题素养专业

刘波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做研究型教师",这样的口号对教师而言并不陌生。但在现实中,很多中小学教师并没有真正使用好"教育科研"这一利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慧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质是提高其职业的文化素养和学术内涵。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职业文化素养和学术素养的基本路径,也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特征。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表明,没有文化素养做不了教师,没有教育科研素养做不了好教师,好教师一定是具有文化素养和学术涵养的。

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底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科研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科研素养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切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一、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是"必修课"

有些教师认为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把每一节课上好就行,用不着搞科研。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偏颇的。

(一)科研素养是教师工作帮手

中小学教师做科研,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提升自我,科研和工作并不是两张皮。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可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就是教师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最直白的表述。有了科研助力的课堂会更有魅力、更有价值。

(二)科研素养是教师入职标配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其中都有"学会研究"的要求。以中学教育专业为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初步掌握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用以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可见,"会研究"是教师职业的能力要求之一,是入职前就应培养的基本素养。

(三)科研素养是教师培训内容

教育部2020年7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也明确指出,理解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学会制订行动研究方案,掌握行动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学会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等研究成果。这个指导标准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研机构以及中小学设置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

开发和选择课程培训资源的基本依据。可以说,加强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教师培训的应有之义。可见,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已经成为教师的"必修课"。

二"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关键点"

在谈及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时,有研究者认为包括科研观念、科研理论、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这四个方面;有研究者从科研精神、科研知识、科研能力这三个维度来构建教师的科研素养框架;有研究者从科研品质、科研道德、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综合诸多观点和可操作性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这三个方面来考量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这三个方面就是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关键点"。

(一)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科研意识

强化自身的科研意识,首先要有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要认识到科研对于自身工作和成长的价值所在。教师要有德研、教研、科研为一体的大研究观,真正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平时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自觉用研究的方式去解决。

(二)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科研知识

学习教育理论思想,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教师要多进行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面的阅读,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同时,还要熟悉课题研究的流程、课题研究的方法、结题报告的撰写、科研成果的提炼等科研方法。

(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是实践的艺术,科研能力需要在做科研的实践中提高。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自发的小课题研究,都能锻炼教师实际的研究能力。教师要注意科研方法的比较总结,经验丰富了,科研动力也会越来越足。

三、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新尝试"

前不久,一位酷爱阅读的年轻教师告诉笔者,她的学科论文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并且是全市唯一的一等奖,此前她最多只得过市级二等奖。她的感受是,这两年的专业阅读很有帮助,自己不仅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而且在撰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中切实提高了教育写作能力,自然迁移到写论文和课题报告里了。笔者深有同感:自觉的专业阅读和教育写作是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成为教育理论学习的"觉醒者"

现实中,真正形成专业阅读习惯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参加培训时,对理论方面的培训也是有抵制情绪的。而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卻是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必要前提。那么,怎么进行引导呢?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尝试。比如河北省唐山市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专业阅读;广东省通过省级教育媒体开展教师专业著作读书征文比赛;北京市海淀区通过教科部门来具体推动。笔者比较了解的宁波市镇海区,连续几年开展"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的"啃读挑战"活动,还通过线上线下读书分享会的形式为教师搭建专业交往的平台,让教师参与各类研究实践。

河南省的《教育时报》组建了河南教师读书会,也吸收省外会员。读书会走进各类学校,开展网上共读和主题讨论,并整理出精选书单,包含《给教师的建议》《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静悄悄的革命》《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目的》《教学勇气》《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教育漫话》《课堂研究》《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等专业著作。

(二)成为教育专业写作的"行动者"

在中小学教师中,真正有教育写作习惯的教师并不多。有些教师可能一辈子就写了几篇用于评职称的文章。王丽琴主编的《让教师不再害怕写作》一书中,提到了"有些教师宁上十节公开课,也不愿意写一篇文章"的现象。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笔者在讲座中引用的时候,有些教师倒也很乐意对号人座,说自己就是这样的。这说明教师"害怕"教育写作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河南教师读书会每年评选优秀会员,评选标准就是谁读的书多,谁的分享多,谁写的文章多。有着这样的激励措施,读书会的老师们自然会用心去读去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享,实现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有机结合。

一篇好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总输出。有些教师说自己不是不愿意写,而是没东西写。事实上,写读书心得就是很好的练笔方式。以"啃读挑战"为例,参与者一年至少要写12篇不少于1000字的原创读书心得体会文章。一方面这能更好地促进阅读,另一方面也是在写作实践中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不少教师在"啃读挑战"的年度演讲中,都提到了自己教育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见,读写说是不能分开的。

(三)成为课题规范实施的"体验者"

在目前的课题管理体系中,很多教师并不一定有机会申报立项。尽管教师做研究,未必局限于正经八百的课题研究。但是,教师如果一直没有做完整、规范的课题研究的体验,缺乏相关的专家指导的话,在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上也是有缺憾的。

笔者曾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过郑州市教科所胡明远老师关于"如何做小课题"研究的系列文章。教科部门设立小课题,为教师开展适合自己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升科研素养。

即便是小课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想获得立项也并不容易。因此,为了让更多教师有规范的课题研究的机会,区(县、市)级教科部门设立集体和个人的课题,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有亲近规范课题研究的机会。近几年,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逐步完善了区级课题体系。

对于教师而言,要真正把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仅仅是参加教科部门的课题立项和成果评选是不够的。一般而言,教师参与的各类立项课题研究,以短平快为主。因此,教师最好有自己长期关注的话题。这就相当于有了自己深耕的领域,会有意识地搜集整理相关话题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撰写相关的文章,让自己过上一种有"研究味"的教育生活。

教师要做好研究,除了阅读专业著作,也应该关注专业刊物,这样可以获得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教師不妨借助云笔记,为自己建立触手可及的移动科研资料库。目前,很多教育专业刊物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经常会推送发表过的文章,这些就可以纳人教师的移动科研资料库。另外,教师也可以经常浏览期刊网,留意自己关注的领域有没有最新的成果发布。有了移动科研资料库的加持,教师开展相应的研究,就会有"如虎添翼"的感觉。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提高科研素养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价值。专业阅读和基于专业阅读的教育写作,门槛其实并不高,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教师"躬身人局",潜心阅读与写作。

(责编莫荻)

猜你喜欢
课题素养专业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