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

2022-04-15 13:51仇晓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男女道德

仇晓鹏

(南京晓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遵循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因性施教,不仅是总体提升男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需要,也可以为加强不同性别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可行性参照。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1)戴艳,郑日昌:《小学生道德情感量表的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4期。。在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研究领域中,国外向来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认为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决定女性道德水平不如男性,其道德发展不完善(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程小平、王希勇译:《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33页。;一是以罗尔·吉利根为代表,认为女性有与男性不同的思维模式和道德倾向,女性更重视他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层面来看女性的道德情感水平高于男性(3)Gilligan, C.Keynote Speech at the 2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Associ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Voices of Justice and Care, Atlanta,Georgia,11, 1997,pp.20-22.。

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或是针对初中生或儿童进行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研究,或是在研究大学生道德情感总体状况的时候简单提及性别差异,或是仅就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某一衡量维度考察性别差异(例如诚信感、责任感等)。既有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进行的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实证调查研究。

一、 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现状调查

运用自编的《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调查问卷》对南京多所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实际调查,自编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道德情感性别差异题项。通过问卷调查来揭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为开展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 研究对象

以南京市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总体采取分层抽样和各层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兼顾重点和一般、省属和市属、文科类理工科类和艺体类等不同类型高校,向7所高校的1502名学生发放自编问卷——《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调查问卷》,答卷者分布在大一到大四各年级中,涉及文科、理工科、艺体等各学科,其中男生546人,占比36.4%,女生956人,占比63.6%;文科864人,占比57.5%,理工科435人,占比29.0%,艺体203人,占比13.5%;大一487人,占比32.4%,大二573人,占比38.1%,大三256人,占比17.0%,大四186人,占比12.4%,所调查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8到22岁。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问卷设置统一的指导语,学生匿名填写,规定时间完成。统计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道德情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选择道德情感衡量指标时,本次调查借鉴卢家楣《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和黄时华《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的初步编制》中所提出的衡量维度,把原始条目归并到爱国感、关爱感、正直感、责任感、诚信感、平等感、公益感七个维度上。其中,爱国感是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情感,例如“我为自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儿女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关爱感是指对他人(包括动物)的挫折、不幸等遭遇的怜悯和同情的情感,例如“同学遭遇挫折,我会上前安慰”;正直感是指勇于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主张公正的情感,例如“我认为做人要不畏强权,维护正义”;责任感是指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例如“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我会勇于承认”;诚信感是指为人处世信守承诺的情感,例如“答应别人的事,我一定会努力做到”;平等感是指在待人处事中追求公平和一视同仁的情感,例如“我会平等地对待周围人,不歧视弱者”;公益感是指乐于参与公众利益活动的情感,例如“我乐于做义工或志愿者”(4)黄时华,官永雄,张卫:《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的初步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12期。。

原始条目共计68条,在对原始条目进行进一步删选,保留50个条目。问卷采取三级量表形式进行测查,其中“l”表示完全符合,“2”表示部分符合,“3”表示完全不符合。把包含50个条目的初始问卷进行试测后再进一步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删除影响信度和效度的条目,最终保留29个条目(每个维度包含3—5个条目)。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对正式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发现,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信度系数值为0.802,删除题项后信度系数值并不会明显提升,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采用效度分析发现,KMO值为0.731,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6.252%,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水平。

(三) 研究结果

1. 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总体水平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都非常接近,平均值都较高,标准差都很低。这说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差异相当小,道德情感状况都较好。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得分情况

从平均值看,男女大学生平均值最高的前两项均为平等感和爱国感,得分最低的两项均为关爱感和公益感。女生在除正直感以外的大多数项目上都高于大学男生,在这些项目上女生的道德情感状况更好,而在正直感这个项目上正好相反,男生高于女生。

从标准差看,男女大学生分值高的前两项均为关爱感和公益感,即这两个变量的数据比较分散,距离平均值比较远。结合这两个变量的均值发现,男女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大,道德情感的得分相对偏低。大学男生和女生的标准差最低得分的两个项目均为平等感和爱国感,即该两个变量上的数据很集中,距离平均值比较近,结合该变量的均值发现,男女大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差异比较小,道德情感得分都比较高。

2. 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差异检验

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用于对两个独立总体的分布进行比较判断,零假设是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将原样本分为男女两个独立样本,样本所在的两个总体为大学男生和大学女生,这样可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道德情感的p值为0.58,远大于0.05,性别样本对道德情感的总体状况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就七大衡量指标而言,性别样本对正直感、诚信感、关爱感共三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均为0.01的极其显著水平,而在爱国感、平等感、责任感、公益感这四项的P值分别为0.779、0.756、0.346、0.338,均大于0.05,这说明这几项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 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卡方检验结果

男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就整体而言极其相似,并不存在某种性别人群的道德情感显著高于另一性别的情况。同样,如果把道德情感拆解来看,在其大多数层面上,同样表现接近,例如爱国感、平等感、责任感和公益感。男女两性只是在道德情感的个别层面上各有侧重,大学男生在正直感方面发展得更好,而大学女生在关爱感和诚信感方面发展得更好。

二、 大学生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综合分析

(一) 当代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次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总体平均值为2.74,发展水平较高。其中发展最好的是爱国感和平等感,平均值分别为2.9和2.93。其次是诚信感和责任感,平均值分别为2.87和2.73。这一情况很可能是和社会大环境有关。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当代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是一个性别大平等、社会大开放的时代,又恰逢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民族复兴,各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加爱国,更加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更加追求公平公正,也更加追求契约精神。所以不论男女,其在爱国感、平等感等维度的发展水平都很高。尤其是女性,她们更加独立和自信,具备与男性一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这使得他们在爱国感、平等感、责任感、诚信感等方面与男性表现一致甚至略高些。对此,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男女道德情感在公益感和关爱感两个维度上发展水平都较低,平均值分别为2.63和2.38。尤其是关爱感,其平均值远远低于道德情感的平均值2.7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关爱感还有待重点提升。公益感是大学生乐于参与公众利益活动的情感,关爱感是大学生关心、同情、怜悯、帮助他人的情感,但很多大学生还没能清晰地认识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依赖的关系(5)卢家楣,徐雷,蔡丹,陈宁,陈念劬:《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乐意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不求回报的付出精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 当代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呈现总体接近和局部不同的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平均值分别为2.73和2.74,发展水平总体接近,显著性值为0.58,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在道德情感的个别维度上各有侧重,男大学生正直感平均值(2.78)高于女大学生(2.66),显著性值小于0.01,这说明其正直感的发展水平高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关爱感平均值(2.41)和诚信感平均值(2.89)高于男大学生(2.32)(2.84),显著性值均小于0.01,这说明女大学生的关爱感和诚信感的发展水平高于男大学生。

这个结论与过去的道德情感评判出现孰高孰低的争论相契合。男女道德情感的高低之争一直源于道德情感水平的评判取向,一部分人从男性的视角即正义视角来评判道德情感,认为“男性道德情感”即两性道德情感,进而认为男性的道德情感水平高于女性。而另一部分人则从女性视角即关爱视角来探讨道德情感,在关爱关怀的道德情感评判层面得出女性道德情感水平高于男性的结论。其实人类的道德情感评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能单独以“男性道德”或“女性道德”来衡量道德情感,而应该结合正义和关怀以及其他各方面作为道德情感的衡量标准。

(三) 多方影响,造成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在个别维度上的差异

性别本来是来自生物学上的概念,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存在着客观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这使得性别被赋予了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从而使性别角色被打上了社会和文化的烙印。所以道德情感并非单纯是先天的,更是后天的。

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与个人生理有关,两性生理上存在的差异是男女在道德情感上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但先天的个人生理特点只是为道德情感提供了适合差异发展的条件,而非是决定因素,对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社会及心理。问卷调查所呈现的道德情感个别维度的差异(正直感、诚信感、关爱感)更多的还是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期待、男女心理特点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有关。

1. 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影响

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家长和教师的行为在道德情感性别差异形成中起了作用;二是家庭和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影响了学生。

在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方面,一是家长和教师本身会对学生起到性别层面的榜样作用,以自己性别所做出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例如母亲和女教师的细心耐心关爱,父亲和男教师的严厉严肃坚强,这些都会让学生形成对男女性别标准的判断。二是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不自觉地以固定标准要求男女学生,根据性别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根据性别提不同的道德发展的要求,他们更喜欢批评男生,也更喜欢用严厉和强硬的语气对待男生,有意识往坚强、勇敢、正义的方向培养男生,更注重使其获得成功;相反,他们更喜欢鼓励女生,也更喜欢用温柔的语气对待女生,有意识往细腻、体贴、关爱的方向培养女生,更注重女生的情绪。不同的对待方式将男女学生往不同的道德情感发展方向上培养。

在教育环境方面,学校里的教材、课堂环境、对作业的要求等都会或多或少有性别区分。例如教材中关于对正义、勇于进取等事例和人物的引用喜欢用男性人物,而关爱他人方面则更喜欢用女性人物,这就会让学生误认为正直正义进取是男性的专属标志,而关爱他人则是女性的专属标志。家庭中多数父母为男孩和女孩提供不一样的家庭环境,在男孩和女孩的衣着、房间装饰、玩具、所讲故事等方面都有区别。例如给男孩的玩具更多的是枪、球类、车子等,而给女孩的玩具以布娃娃之类的毛绒玩具为主。女孩们会与这些玩具建立联系,通过过家家等游戏创设复杂的游戏情境,交流处理游戏中的各种关系,这就培养了女孩处理关系的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能力(6)陈腾意:《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及其教育对策》,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2. 社会期待对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期待有别,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按照社会所赋予的两性标准来采取符合社会性别期待的行为,进而形成一种明确的归属于某一性别群体的性别认同感(7)熊孝梅,苏学权:《初中生思想道德的性别差异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社会认为女性应当文静、稳重、乖巧、自律,男性应该豪放、勇猛、干练,“男子汉将来要顶天立地,一定要有本事”。社会赋予男性的性别角色使其对现状更不容易满足,他们更有野心,也更有功利心,更看重结果却淡化过程。不论你采取何种手段获得的成功都会得到他人的羡慕和褒奖。这强化了大学男生的不诚信。另外,当今社会对男性的正直感和女性的关爱感也有更高的期待。我们看到的正直形象以男性为主,保家卫国的是男性,救灾救人的是男性,见义勇为的是男性;我们看到的关爱形象以女性为主,开导他人的是女性,体贴入微的是女性,默默奉献的是女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男女两性在道德情感不同层面的差异,让女性更具亲和力、重感情、顾及他人的感受,让男性更具决断能力,思路敏捷、个性鲜明、敢作敢为。

3. 心理特点对道德情感性别差异的影响

在男女心理方面,性格属于心理中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道德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两者有不少地方是相同的,性格中包含有道德的成分。就心理和性格来说,女性在人际沟通、义务感、责任感、认真态度等方面做得更好,女性内心更加细腻丰富,其情绪、情感体验比男生更为深刻,更易产生同理心,自我表达能力也更强,这就使女生更愿意也更能恰当地表达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照顾。而男性情感外露,个性包容随性,更有野心,基于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再加上他们具备体力优势,在遇见不平之事时,更易产生打抱不平的行为。另外女性个性相对敏感,功利心也较弱,也更能遵守规则、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而男生心胸相对开阔,处理事情较为理性,能深思熟虑,对于小事情上的不诚实、欺骗或言而无信、违背诺言,更能够容忍(8)薛静华:《当代大学生诚信心理状况性别、城乡差异调查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15-116页。。心理和性格的这些特点使得男性和女性在道德情感的部分维度上呈现了差异。

三、 提升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策略

我们探讨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是为了正视、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的价值追求,更好地进行男女两性的道德教育实践,促进两性道德情感的和谐发展,实现男女平等。而并非简单地为了追求男女大学生道德情感各层面的完全一致性,这不可行也不现实。例如,死板地要求女大学生路见不平冲上前与歹徒搏斗,这就违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要尊重不同性别乃至不同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性别需求或个体需要。

针对男女大学生在道德情感的公益感和关爱感方面的短板,我们应该在大学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加强男女大学生的公益感和关爱感。那么高校如何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培养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和完善男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一) 提倡因性施教的理念

教育者应正视并理解男女道德情感的差异,树立因性施教和因性育德的德育理念,针对男女生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按照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标准,针对学生个体的性别心理特征,采取对应的道德教育方法,提高两性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促进两性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9)熊孝梅,苏学权:《初中生思想道德的性别差异研究》。。

在大学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上的不同点。针对男女大学生,教育者要以不同的性别角色为立足点,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怀他们的成长。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前提下,将他们视为一个个具有不同思想、充满差异的人,避免将男女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对立起来,避免去评判男女道德情感水平孰高孰低,而应该引导男女大学生朝着自身性别优势方向发展。例如,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可以多运用讲道理、树榜样、以情动人的方法;对男大学生的教育则在采用这些方法的同时,更多地对他们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多进行道德行为上的强化训练(10)陈新葵,张积家:《儿童道德行为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教育应突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将蕴涵于男女两性中的宝贵经验、优秀品质、能力等,同等地传递给男女两性,并鼓励他/她们对这些经验、品质、能力予以自由选择与创造性发展”(11)周小李:《因“性”施教的当代范式探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0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不同性别大学生发挥个体的潜力,促进他们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同时也要认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要随意夸大这种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性间的差异,鼓励男生与女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相互影响(12)熊孝梅,苏学权:《初中生思想道德的性别差异研究》。。因性施教和因性育德不在于完全消除两性差异,而在于倡导性别差异下的道德教育的平等,用正确方式对待差异。

(二) 发挥德育队伍的榜样作用

德育工作者是学生情感德育的教育者和引导人,包括思政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社团干部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素质和能力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依靠德育工作者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大学生,身教重于言传,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德育工作者也可以依靠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但这些都需要依靠德育队伍的有效建设,既要能选拔出具有优秀道德情感素质的德育人才,又要能对选拔出的德育人才进行合理有效地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德育队伍发展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

针对大学生关爱感偏低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可以与受教育者建立关怀关系,掌握好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帮助男大学生之间、女大学生之间以及男女大学生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关怀关系。通过给予关爱,让其感受到关爱,并让其能表达关爱。

(三) 重视道德实践的运用

道德教育应该让个体自觉将社会道德规划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实现的关键就是道德实践。在目前各阶段的教育中,道德教育都过分重视道德知识和理论的传授,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实践活动。没有给处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理论无法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13)陈腾意:《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及其教育对策》。。这就导致了学生面对道德抉择的时候光说不做,或者明知不道德而为之的现象。高校教育应该为所有学生平等地提供道德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设丰富多样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实践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对学生不同的道德情感予以肯定和鼓励,并为学生新的道德成长提供各种契机(14)周小李:《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的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中国德育》2006年第11期。。

针对公益感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实践,到孤儿院、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福利机构进行志愿服务能增加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机会,使他们由内心自发产生热爱社会公益的情感(15)郭岩霞:《高校情感德育研究》,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硕博学位论文。。针对关爱感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高校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社团功能,成立各类爱心社团,让大学生亲自参与、亲身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关爱他人后的内心愉悦。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男女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男女有别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