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军 李香钰 刘哲 杨蕾 任颖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100085
2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北京100081
为应对基础研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2018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其中“多元投入机制”是系列重要改革举措之一(李静海,2020),吸引地方、行业、企业等资金及社会和个人捐资投入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各方面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合基金是落实“多元投入机制”的重要途经之一,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与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将有关部门、企业、地区的实际需求凝练转化为科学问题,汇聚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我国相关领域、行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gsz/08/[2021-11-25])。
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与地球科学领域相关的行业、企业等对接,从多角度入手推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积极贯彻落实“多元投入机制”。同时,中国气象局(以下简称“气象局”)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吸引优势科研力量投入气象科技领域研究,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经多轮沟通,成功推动基金委与气象局共同设立联合基金。双方于2020 年12 月签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气象局关于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联合基金的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共同设立气象联合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确定资助计划、批准资助项目和经费,以及决策联合基金运行中的重大事项等。气象联合基金旨在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强化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和突破与气象行业核心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培养优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934/info79588.htm [2021-11-25])。根据《协议书》,气象联合基金拟实施3 年(2021~2023 年),气象局3 年共出资9000 万元,基金委3 年共出资4500 万元,气象局每年将年度资助经费3000 万元拨至基金委。
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评审工作已顺利完成,为梳理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探索优化联合基金管理方式,本文系统介绍了2021年度气象联合基金受理、评审情况和应对管理举措,供申请人、评审专家和依托单位基金科研管理人员参考。
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指南设置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灾害天气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等3 大领域,下设17 个研究方向(表1)(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934/info79588.htm [2021-11-25])。2020 年大气学科申请代码的调整(刘哲等,2020)利于申请人选择不同方向下的申请代码。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接收71 项申请,受理69 项,2 项申请因研究期限填写错误、参与人简历缺失等不合管理规范而不予受理。从不同领域来看,领域1 申请13 项,占申请总数的18.8%,平均每个方向申请2.2 项;领域2 申请34 项,占申请总数的49.3%,平均每个方向申请4.3 项;领域3 申请22 项,占申请总数的31.9%,平均每个方向申请7.3 项。从不同研究方向来看,方向14 和方向16申请量最多,为10 项;方向4、方向5 和方向8申请量最少,仅为1 项。
表1 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指南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及其申请量Table1 Research fiel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e Meteorological Joint Fund program guide, and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for each research direction in 2021
从受理项目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的分布来看(表2),中国气象局所属科研单位(以下简称“局属科研单位”)牵头申请最多,其次为中国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以下简称“局属业务单位”),中国科学院、高校等科研单位(以下简称“局外科研单位”)牵头申请相对较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是申请量最多的3 家单位,申请量分别为9 项、7 项和6 项。局外科研单位主要集中在领域3 牵头申请,其中方向16 有5 项申请;局属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在各领域、各方向基本都有申请(图1)。
图1 不同研究方向受理申请项目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eligible application projects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表2 申请项目和资助项目依托单位属性统计Table2 Attribute of host institutions of applied and funded programs
根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要求,气象联合基金合作研究单位最多2 个。从受理项目来看,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以合作申请为主,共有61项合作申请项目,占总量的88.4%。其中,局属业务单位和局属科研单位合作申请11 项,局属科研单位和局外科研单位合作申请15 项,局属业务单位和局外科研单位合作申请22 项,3 种类型研究单位一起合作申请13 项。作为合作单位,国家气象中心的申请量最大(20 项),其次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7 项)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7 项),“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企业下属研究单位亦积极参与了气象联合基金合作申请。
根据联合基金项目指南要求,联合基金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934/ [2021-11-25]),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申请人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占71.0%。从申请人科研经历来看(表3),主持过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以及获得过国家级人才的申请人占34.8%,主持过3 项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行业或地方人才计划的申请人占30.4%,其他高级职称申请人占34.8%。从申请人年龄段来看(表4),20 世纪70 年代出生和60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员较多,50 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员最少。从申请人性别来看,男性科研人员46 人,占66.7%;女性科研人员23 人,占33.3%。
表3 申请人和资助项目负责人科研经历统计Table3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of applicants and project leaders
表4 申请人和资助项目负责人出生年代统计Table4 Birth years of applicants and project leaders
联合基金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组成部分,有关项目申请、评审和管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回避与保密要求,确保评审的公正性。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管理办法》,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每份申请书指派5位通讯评议专家。考虑气象联合基金要求基础研究和气象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特点,通讯评议专家基本覆盖气象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共发出评议邀请345 份,评议意见回收率达100%。返回评议意见中,综合评价为“优”、“良”、“中”、“差”的比率分别为37.4%、33.3%、26.1%和3.2%;资助意见为“优先资助”、“可资助”和“不予资助”的比率分别为36.2%、34.5%和29.3%。从不同研究领域来看,领域1 平均综合评分较高,领域3 平均综合评分较低。从不同研究方向来看,方向4 和方向5 综合评分较高,方向10 平均综合评分较低。从依托单位属性来看,局属科研单位和局外科研单位的申请项目平均综合评分接近,而局属业务单位申请项目平均综合评分略低。
根据气象联合基金年资助总经费和单项资助强度,确定拟资助项目14 项,经气象联合基金联席会审定,22 项申请被列为重点审议项目(上会答辩项目),重点审议率(重点审议项目数与拟资助项目数的比率)为157%,符合《2021 年度评审工作意见》重点审议率介于130%~160%的要求。重点审议项目遴选考虑不同研究方向的平衡,同一研究方向内按通讯评议的综合评分和资助意见排序;此外,重点审议项目应符合申请书无“代表作不实”等科研诚信问题、同一研究方向综合评分无逆序上会、通讯评议资助意见无多数“不予资助”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少部分申请书出现漏标、错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等代表作问题未被列入重点审议项目,其中个别申请书通讯评议综合评分较高。气象联合基金重点审议项目的通讯评议综合评分与地球科学部“天气及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审议项目相当。
从不同研究方向来看(图2),除了方向2 和方向4,其他方向均有申请项目列入重点审议,方向11 和方向14 各有3 项列入重点审议;从不同领域来看,领域1 重点审议项目6 项,占总量的27.3%,领域2 重点审议项目13 项,占总量的59.1%,领域3 重点审议项目3 项,占总量的13.6%;从依托单位属性来看,局属科研单位重点审议项目12 项,占总量的54.5%,局属业务单位重点审议项目6 项,占总量的27.3%,局外科研单位重点审议项目4 项,占总量的18.2%。
图2 不同研究方向重点审议项目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expert reviewed projects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根据《2021 年度评审工作意见》要求,评审会需在一天内完成,为保证评审质量,气象联合基金联席会决定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分两组进行答辩。答辩分组方案主要按照研究方向顺序依次分组,确保每组涵盖三个研究领域。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评审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答辩人提前录制答辩视频,由工作人员播放,会评专家线下参会提问,答辩人线上参会答辩。答辩环节结束后,会评专家以差额投票方式按得票数高低遴选拟资助项目,并对拟资助项目进行直接经费投票。投票结果由评审专家组组长签字后报送气象联合基金管理委员会审定。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气象联合基金管理委员会审定拟资助项目。2021 年度气象联合基金平均资助率(资助项数与申请项数比值)为20.3%,接近地学部常规重点项目的资助率。其中,领域1 资助4 项,资助率为30.8%;领域2 资助8 项,资助率为23.5%;领域3 资助2 项,资助率为9.1%。从依托单位属性来看(表2),局属科研单位获资助最多,局属业务单位获资助较少。从项目负责人科研经历来看(表3),主持过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以及获得过国家级人才的科研人员获资助人数最多,占总资助项目数的50%。从资助项目负责人年龄段来看(表4),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员获得资助较多。资助项目负责人中,男性科研人员10 人,占71.4%;女性科研人员4 人,占28.6%。
2021 年气象联合基金资助项目类型为重点支持类项目,项目执行期4 年,批准直接经费合计3704.4 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64.6 万元/项,年均资助强度(66.2 万元/年)超过了地球科学部“天气及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常规重点项目的资助强度(58.0 万元/年)。
2021 年气象联合基金评审工作顺利完成,指南编制、项目申请、评审等环节工作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1)参与2021 年度项目指南编写的气象局以外专家偏少;(2)高校、中国科学院等气象行业以外单位申请比率偏低;(3)个别申请人未按照指南要求填写申请书或申请书存在代表作不实等科研诚信问题;(4)极少数通讯评议意见内容略显空泛。为此,气象联合基金管理委员会采取了相应的管理举措:
首先,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气象联合基金成立了学术指导专家组,职责包括:负责起草气象联合基金年度指南、为项目中后期管理提供学术指导、气象联合基金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等。成员来自高校、中国科学院和气象行业专家,其中,气象局以外专家占比59%。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在两年任期内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气象联合基金项目。
其次,加强气象联合基金及相关政策的宣传。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气象联合基金的资助导向,2021 年基金委地球科学部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部分有申请意向的科研人员和基金管理人员线上讲解气象联合基金背景、政策并答疑;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面向气象行业申请人宣讲气象联合基金背景、解读申请政策。此外,基金委地球科学部遴选气象联合基金资助案例并上线(https://kjc.nuist.edu.cn/xjh/ [2021-11-25])供申请人参考,并利用多种平台加强基金委“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esponsibility,Credibility,Contribution,RCC)”评审机制(赵英弘等,2021)宣讲,从而增强通讯评议专家的责任感,提高评审质量。
最后,加强统筹协调,对接地球科学部“宜居地球”顶层设计(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2021)。与其他联合基金项目一致,气象联合基金重点支持类项目的评审标准参照基金委常规重点项目。气象联合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发挥各类基金的资助效能,管理委员会明确要求做好气象联合基金与其他类型基金项目(尤其是“天气及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项目)的协调统筹。
2021 年气象联合基金首次发布指南,在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支持下,地球科学部独立组织项目的申请、受理、评审等工作,顺利完成项目年度资助计划。2021 年气象联合基金资助率为20.3%,平均直接经费资助强度264.6 万元/项,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气象行业部门的紧密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助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 年气象联合基金指南已于2022 年1 月发布,气象联合基金管理办公室将进一步加强气象联合基金的宣传,为广大科研人员做好基金申请政策解读等服务,吸引更多优势科研力量积极申请或参与申请气象联合基金,推动高校、科学院等单位与行业部门协同合作,做好气象联合基金与其他类型基金项目的协调统筹以更好的发挥科学基金的优势,争取各方支持做大做强气象联合基金,打造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新平台。
致 谢衷心感谢气象联合基金管理委员会各位领导对本文的指导,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