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卓,洪 扬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 410000)
伴随着我国高铁系统的飞速发展,铁路交通在旅游和人际流通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各城市越发注重城市高铁站和站前广场的建设和提升,既要满足作为交通枢纽的运输功能,又要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形象。可用于建设特色的高铁站和站前广场的城市特色元素众多,其中地域文化特色区别于其他地域差别尤为鲜明和具有地方特色,更能让人记忆犹新,也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张家界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承担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职能,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湖南省旅游增长极、区域性旅游服务基地、湘西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市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等重要的城市职能。
张家界西站位于张家界沙堤片区,是张吉怀铁路和黔张常铁路的交汇站,该站为黔张常、安张衡和包海铁路(包括宜张铁路—张吉怀高铁)上最大高铁站。工程于2016年9月动工;于2019年1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19年12月开通营运。
张家界西站建筑造型以“奇峰叠翠、廊桥百里”为理念,车站整体外观呈山峦起伏状;同时也秉承了“站城融合、一站一景”理念,以民俗元素作为主流元素,凸显张家界特色。
张家界西站站前区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高铁站进出站匝道、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和城市交通服务)和中心集散广场3部分。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作为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多重交通方式的连接枢纽,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运输的单一概念,更是承载地域文化的空间载体,能够成为城市特色以及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1]。在张家界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中,项目设计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需要与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有效结合,既要与高铁站的建筑风格和环境相融合,又要尊重当地的人文风貌与城市环境。同时要有效提高交通形式之间的协作效率,满足各类客流量的多样性、多维度的换乘需求。
(2)基地东侧的城市道路标高从南往北标高从208~197m,高铁站出发层设计标高为212m。从高铁站站房到城市道路的高差为4~15m,所以站前广场合理处理竖向为本次设计的难点之一。
(3)整个场地交通流线的出入口只能依靠东侧的城市道路西侧11.5m宽的辅道消化,交通流线收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增加了西侧辅道的交通压力,形成了综合交通枢纽交通组织的不利因素。
张家界西站位于沙堤片区主干路——武陵山大道和沙堤大道的西侧,两者的结合彻底破解了张家界旅游交通“瓶颈”,加速张家界旅游提升升级的重大工程。形成“北大门”旅游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站。不仅作为张家界高铁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同时,作为“北大门”的客厅形象展示,展示张家界的过去、现在、未来,体现城市的经济、科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张家界西站中心集散广场及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作为一个人车流集散、便捷的过境交通及景观3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服务区。是张家界北大门的一张专属“明信片”,同时作为张家界地域人文展示的开端,让游客抵达张家界西站就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特有的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其独特的文化空间[2]。张家界市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不仅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史,还有因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城市活力。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多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尤为突出。
张家界西站站房建筑立面细节汲取了当地干阑建筑的构成特点,将自然元素、民族元素点缀其中。白色百叶寓意山间祥云,木色窗花恰似“西兰卡普”,以写意的手法,使站房整体形象凝练、典雅,与自然人文和谐共生。因此,站前区域的综合客运枢纽的设计理念继续将这种写意手法贯穿始终,将民俗文化特色注入建筑中,既能引入现代文化,又能折射出自身的时代风貌,传承与保护好特有的地域文化。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公共交通是与大众生活最为密切的部分。城市公共交通不仅带来通行功能,也为大众提供了可以体验地域文化、感受城市特色的场所,不仅作为交通节点,也承载了地域文化表达的功能。地域文化的表达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易于认知的显性地域文化形态,主要通过建筑造型、材料、色彩、景观灯要素的设计予以表达;另一种是不可以直接感知的隐性地域文化形态,营造非物质的文化载体,为大众营造具有归属感、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场所。
张家界站前区域位于张家界沙堤片区,利用既有的张家界西站,以及贯穿基地的太极溪景观带,充分尊重城市规划格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3]。在规划布局上,依据空间开合有序、层次分明的营造理念,形成“一心、两轴、双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张家界西站站前区域空间结构
在空间布局上,建筑主体采用对称格局。整体建筑群体组合呈对称分布,格局严谨,轴线上的建筑群体端庄、大气,更好的体现了张家界的风土人情,局部造型异于西站主体的建筑,增添布局活力因素。
各功能分区围绕中心集散广场空间布置,布局紧凑,各功能分区之间步行交通联系快速、快捷,大大方便了乘客的旅游、生活和出行,使人车流疏散高效运作。
规划空间层次丰富,整体空间由核心广场空间、入口节点空间、重要节点空间、次要节点空间构成,空间形态丰富,层次分明,各层次空间通过轴线和节点有机串联,增强了各层次空间的联系性。
在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及中心集散广场设计中,考虑到张家界西站已有的设计元素和建筑造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主体建筑以蓝色主色调,以方格窗为主要立面元素,结合了西兰卡普元素,与高铁站站房造型相呼应,体现建筑现代感的同时,很好的诠释了土家族文化特色。地形起伏与建筑屋顶起伏形成优美韵律,高低错落的屋顶形态体现了张家界多山多水的地域特色,如图2所示。
图2 张家界西站站前区域
综合客运枢纽的建筑主体分为旅游集散中心和城市交通服务中心。分别布置在中心集散广场两侧,对称布置,采用“地景建筑学”设计理论,建筑和大地景观融为一体。同时,建筑材料与现在高铁站协调统一,采用蓝色铝塑板作为主基调,蕴含着张家界的文化积淀。西兰卡普符号与玻璃幕墙的结合,干净利落,在彰显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失现代建筑的简洁大气,如图3所示。
图3 旅游集散中心夜景
建筑设计分别在玻璃的表面处理上吸取了土家文化中的编织工艺符号,经过抽象形成玻璃表面的表皮效果。同时,在建筑材料方面也与高铁站协调一致,采用蓝色铝塑板作为主基调,蕴含着张家界的文化积淀。西兰卡普符号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符号,与玻璃幕墙的结合,干净利落,在彰显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失现代建筑的简洁大气,如图4所示。
图4 旅游集散中心室外电子广告屏
在高铁站中心集散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不仅能让景观设计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使其成为城市的“明信片”,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使大众能够直观地感受文化,因此,对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挖掘地域特色,做到因地制宜,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张家界西站的中心集散广场中间总体空旷,一览无遗。在景观设计中缺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闪光点,视觉冲击力不够强,不能够给出行的游客留下印刻的地域文化印象。除了少量的绿化点缀外,缺乏水体、小品等其他园林要素。景观要素单一,文化景观缺失,职务景观层次不够丰富,植物种类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缺少群落感。高铁西站中心集散广场在生态景观效果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图5所示。
图5 张家界西站中心集散广场景观现状
在张家界西站中心集散广场和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以地域文化为根基,以服务旅客为目的,从总平面规划、交通流线和建筑造型着手,实现了公共交通枢纽与地域文化特色传承的融合,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要继承和创新地域的内涵。挖掘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本质,不仅要满足公共交通枢纽的城市功能,还要塑造出舒适公共空间,实现生态节能,更要探究地域文化的根源,将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浓缩、提炼,并以适当的城市符号和建筑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4]。
张家界西站站前区域的设计创造立足于当地鲜明的地域文化,在整体造型方面,突出表现在建筑环境和造型上;在内部装饰上,通过色彩和建筑材料的选取,传达了张家界人的地域特质。通过空间联系以增强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出富含张家界土家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交通空间;通过设计表达出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敬意和尊重。